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安石的五月底奉诏为江宁知府,沈欢不清楚他何时会调回京城。如果按照历史轨迹,才升为江宁知府没几个月,他就光荣地进京了,不过现在历史已经有所改变,至少事件已经提前一年,沈欢已经难以确定王安石会走哪一步了。
苦苦地笑了一下,沈欢放下手中的典籍,低声叹了一口气。他看的是司马光修史的校对稿,《通志》修订已经进入尾声,基本定稿,只差校对完毕即可上献朝廷了。这可是正正经经的《资治通鉴》,自己能参与其中,沈欢也感到一股骄傲!
“唉!”沈欢又叹了一口气,今日本来是他公休,不过他并不敢出去,只能窝在家里。京城里有关变革图强一事已经吵得沸沸扬扬了,虽然已经起用王安石,他也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变法人选,不过这只是上层政治的活动,民间士子,并不了解实情,依然激动地参与讨论。还是像之前一样。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莫衷一是,好不激烈。
文人都是好清谈的…………说白了就是爱凑热闹!本来大家还不能集中视线,不过由于杂志《文艺》的参与,这个事情的热闹程度就上了好几个档次。《文艺》如今沈欢遭已甩手不管,交由欧阳发与司马康两人负责。因为有沈欢的指点,前些时候倒也办得有模有样。它和一开始地几个月不同,成为了真正的月刊。一个月只发行一次,都是月初上市。
欧阳发与司马康都是家学渊源,是年轻一代的榜样。在京城里也有着不小的威望,特别是在年轻一辈当中,倒也与沈欢苏轼等人齐名。他们也有着年轻爱看热闹的性子,这不,上一次。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无师自通,竟然能趁着这次大讨论的时机摸索出发行增刊的形式,月底时候把好多人写的有关变革的策论收集起来。经过遴选,整理成集,一道发在了《文艺》地增刊上。
因为上面有反对也有赞同的,就像笔仗一般。这更调起了这帮无聊文人的兴致,不单参与讨论,还期待增刊地下一期发行,而编辑部里更是收到了不少策论,把欧阳发司马康两人累得够戗。好在他们看情况不妙,从一些好友中选取了两个临时编辑,一同参与杂志文章审核。这才解决了人才不够的危机!
增刊据说卖得很火。让杂志又大赚了一笔,这更坚定了他们把增刊发行下去的决心。直到大讨论有个定论才结束。这让沈欢很无奈,很明显,增刊上很多是年轻人的热闹,而年轻人又大多是赞同变法的,这隐隐让文艺杂志成了变法派地战场。像苏轼这个大嘴巴,就是一力倡导变革的,而他笔力非凡,一篇文章,做得锦绣非常,感染力极强,让不少读者成了他的铁杆支持者!
沈欢对此倒是有点担忧,别人也就罢了,他与这个时代之人不同,他深深懂得舆论地功力,是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杂志上大是变法派的论调,无形中为即将上台的王安石打下了群众基础啊。不过担忧归担忧,沈欢也没有阻止,毕竟杂志已经交给欧阳发、司马康两人,他们如此规划,也有他们的道理,他没有打击地必要;再说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也许以后对自己有用处也说不定,现在就当他们预演吧,能扩大杂志的受众范围,总是好事。再说能见到后世所谓的口水仗,也蛮是欣慰,怎么说也是一种进步了吧。
因为沈欢大名在外,加上另一名人苏轼也参与了讨论,所以开封不少士子都翘首以待沈欢也参与进来,就连苏轼等人,也经常在沈欢耳边鼓吹他也写写策文。先不说沈欢作起文章来比不比得上这个时代之人,单是其中的风险,他就不敢贸然答应了:《文艺》是极其成功的,因为有欧阳修打了头炮,就是朝中达观贵人也经常卖来阅读…………沈欢现在可不是白身,这种变法与否的论调,可不敢贸然公布,这次讨论,弄不好就是一次政治站队,一旦搞错,难以翻身。君不见这些文章讨论为何不见朝中大佬的踪影,总是一些年轻人凑合而已!
因为被逼得极了,沈欢只能公休地日子里待在家里,躲避一些好事者地侵扰。公休之后,又是恢复朝中办事生活。六月初三,《文艺》杂志主刊如期发行,欧阳修的史书还没有完,还在继续占着篇幅,饶是如此,还是愣给他们挤出不少空间来继续变革讨论。依然还是一些反对与赞成地论调,沈欢对此没有多大兴趣。
他最期待的就是五日后的增刊,想看看其中议论到了什么程度。六月初八这日,是宋英宗驾崩三月之期,众人也知道,再过十天,百日当过,到时摆脱悲伤与阴影的众人应该又是一番景况了!
六月初八这日傍晚,沈欢在家迎来两位客人:司马康与王旁。前者为他所预料,因为今日《文艺》杂志增刊付梓,沈欢第一时间看到成稿,与司马康约好送堪日期;至于后者,则大是意外,一时不明白王旁怎么会跟着过来。
与司马康客套完毕,沈欢问道:“公休兄,你怎么会与王兄弟一起过来的?”
司马康笑着说道:“原来子贤还不清楚,现今王兄弟可是每日跟我等在一起呀!因为他向往杂志的编辑工作,为此通过为兄与伯和的研究,同意他参与杂志编辑了!”
沈欢讶道:“王兄弟,这个编辑部里之人,大多是无心科考,难道你就不怕耽误了前程?”
王旁淡笑道:“子贤,原来你还不清楚王某。王某对于仕途,也没有多大兴趣,能参与杂志编辑这等有趣的事情,倒是大合王某本意!”
沈欢默然,不提此事。心下也明白王旁并不是没有才华,但在后世其名声不说与其父相比,就是于其兄也不能相提并论,看来他真的是与司马康等人一样志不在官场了!
“公休兄,杂志增刊可曾带来了?”沈欢换了话题。
“在这里!”司马康把手中的一本杂志递给沈欢,脸上尽是满意的笑容,“子贤,这可是今日才排版印刷完毕的,明日即可上市了,你可以一睹为快!”
“当然!”沈欢大笑不已,招呼两人喝茶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翻阅了。增刊不多,也不少,大概有十多个人的文章,内容变化不大,还是反对与赞成的理由。其中还有苏轼这个活跃人士的参加,他的策论,依然激进,鼓吹变法,不落人后。看到这里,沈欢不由摇了摇头,这个苏轼,就是把持不了他那张嘴,有什么话不说不快,这可是日后获罪的靶子呀!
看到沈欢摇头,司马康不由问道:“怎么,子贤,是否不满意?”
“那倒没有!”沈欢解释,“只不过是有些感慨而已!”他阅读速度极快,匆匆一眼,大致浏览,一盏茶的工夫,就基本上把文章看完,就差最后一篇了。
司马康这个时候笑了,道:“子贤,看完最后一篇,还有你感慨的呢!”
“是吗?”沈欢不以为异地笑了笑,手上没有停留,动作如飞,一下子翻到了最后一篇文章之处,才看了一眼,即刻瞪大了眼珠,有点不敢相信,“《本朝百年无事扎子》?”心里大感不妙,心儿突突跳个不停!
强自镇定下来,往下一看,就是作者的大名了…………王安石!
“天呀,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扎子》?”沈欢感到一阵眩晕,心里翻涌如潮,再也难以遏止那份激动与恐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好好的怎么会有那个强悍的扎子出现呢?乱了,真的乱了,老天,你要我怎么办呀。我靠!”
第一百五十四章 有事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 /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陈。”
沈欢一边苦笑,一边喃喃地念着《本朝百年无事扎子》的开头,确实,正是记忆里的文章。属于王安石所有的强悍的政论文。这文章在后世公认为王安石的政论代表作,标志了他的政治主张,还有那强悍的性格特征,无一不在文章里显现。
沈欢吃惊于他出现的时间,虽然现今历史已经提前了一年,但是这文章他仍然清晰记得是熙宁元年才由王安石写成,当时他已经身在京城,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沈欢还记得现今的开头与原文只差了那么一点点,那就是谦虚词里“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如今的他,算不得近臣,只好以臣代替。
但是最另沈欢吃惊的便是王安石作此文的原由是由于神宗皇帝询问治国之道,那时候他们两人亲近,相互对话不希奇,可是这一次,赵顼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询问的呢?难道说是下诏书的同时,又让寺人带了一封亲笔信过去询问吗?这……也太过急了点吧。
“子贤,这文章怎么样?”司马康笑真问道“介甫先生的文章,向来都是天下士子景仰之所在,沈某能说一个坏字么?”沈欢也笑了,就是不知道笑中有多少欢喜之意了。
“公休兄,小弟就奇怪了。看这文章,明显是写给官家的,怎么会由你们刊印出来呢?你就不怕因此事得罪了官家么?”沈欢又问道。
“这事小弟可以回答一二!”司马康还没有说话。一旁的王旁就抢着解释,“子贤,是这样的。此文是家父交由小弟二叔上呈给官家地,因为小弟刚好在《文艺》杂志编辑,看见此文,见猎心喜,特意请叔父请求官家刊行此文。现在刊印,已经取得官家同意。子贤倒不必多虑了!”
“是啊,不要多虑了!”沈欢喃喃念了两句,“可是,我真的是多虑了么?”
司马康没有听到沈欢的念叨,还继续笑着说道:“子贤,这次增刊,为兄估计比上次更火了,销量也铁定少不了!单是介甫先生此文。就让人觉得物有所值了!说到这里。为兄可就羡慕子贤了,听说你与介甫先生之女定下了亲事,到时你们可就是一家子了!子贤,如今你大舅子就在眼前,还不好好招待招待?”
沈欢无奈地看着司马康,老实人开起玩笑来,杀伤力还真不是一般。看看沈欢地窘状与王旁脸色微红的羞涩模样。就知道是何等厉害了!
沈欢一时不好接下话来,只能再次低头看看王安石的文章。不得不说。王安石无愧于“唐宋八大家”地风范与名头。对王安石的新法,历来尽管或毁或誉,有过各种不同的评价,但是对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却历来几乎都是众口一辞加以赞扬。他不仅是个杰出的散文家,属“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开一代风气的诗坛宗匠,是文学史上“宋诗”派地奠基人。对于他文章的功力,沈欢从来不敢有一个坏的评论!
王安石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以实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主张,多为有关政令教化之作。集中有书疏、奏状、札子、论议、书启、记序等体裁,其中以政论文、书札序跋文、记叙文、小品文几类比较重要。
《本朝百年无事扎子》若按历史轨迹,作于熙宁元年,至今还有一两年的时间,是王安石从当时北宋王朝积弱积贫的实际出发,为神宗总结历史经验、阐明变法主张的一篇精心之作,也是他政论文地代表之作。
政论文大都体现作者地改革观点,直接为变法服务,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有宋一代,王安石都是此中高手,足以成一代宗师,像早些年的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针对赵宋王朝面临的内外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陶冶人才以更革法度的系统政治主张,是最早展示王安石全部变法路线的宏文。之后又有什么《上时政疏》,从分析前代地政治事件中总结出历史教训,建议仁宗正视宋廷地政治危机,更革“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的积习,及早实行“众建贤才”、“大明法变”地方策。
如今好了,王安石又提前应神宗询问写出了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回顾了北宋建国百年以来的历史状况之后,着重剖析了“累世因循末俗”之积弊,敏锐地指出了表面承平的局势下所隐伏的种种危机,深刻阐明了变法改革的紧迫性。
看着这篇凌厉的呼吁快速变法的文章,沈欢的眉头再次皱紧了。
他的愁色让司马康看见,不由问道:“怎么,子贤,难道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意见?”
沈欢道:“公休兄,小弟哪能有什么意见!”
司马康不悦道:“子贤,你就是太过谨慎了,一点都不像年轻人!这些日子外头因为变革一事吵得热热闹闹,就连苏家兄弟也忍不住参与进来,写了好些或反对或支持的文章,偏偏你这一代才子,一个话都不出口,一个字都逼不出来,简直令人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