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黄埔军校-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上平时正规严格的军事训练,因而战斗力在战斗中发挥到最高程度,以一当十,以十当百。虽然损失极大,仍严守命令。这次战役,教1团死伤半数以上。以3营为例:营党代表、副营长阵亡;3个连长,2死1伤;9位排长中,7人阵亡,1人负伤;士兵共385人,战后仅剩110人。虽然有这样大的伤亡,但3营阵线却始终未动,勇克敌军劲旅。仅从这些牺牲数字,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教1团将士之英勇,时人称奇。
  攻打潮安城时,学生军只有12人冲入城内,吓跑了驻在城内的洪兆鳞部守军。打淡水时,学生军争先恐后,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一个士兵身临城下,敌人在城上俯射,将这位士兵的军帽打掉,但他毫不畏惧,“从容地反将敌人打死”。他们中,有的头被敌人打伤了,就“用自己的手巾裹着血头,仍奋勇登城”。共产党员刘畴西身负重伤,战后截去左臂。蒋先云总结这次东征的情况时说:“我校教导团的士兵,受训练最久的,也不过六七个月可是‘革命军’3个字,早已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身上没有半文钱,沿途不敢侵犯乡民一草一木”。他们在战斗中“个个不怕死”,“这种精神,亦就是平日主义训练的结晶”。由此可见,具备了“黄埔精神”的校军,作战时勇往直前,是取得这次战役胜利的关键。

  第十三章 解析黄埔精神(10)

  朱德为左权将军题写的悼词第二次东征从1925年10月初开始,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彻底打垮了以陈炯明为首的军阀,收复东江,实现了广东的统一。周恩来在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黄埔军校建立之前,“虽有20余万粤、湘、滇等军,与陈炯明等部酣战于东江、西江、北江、南路各地,而胜负不决”。黄埔军校建立后,仅以黄埔生为骨干成立了两个团,“以数千之众即起了全部胜负的作用,这不是奇迹吗?这是由于新成立的两个团,是新的革命军队,是有着革命的三民主义作政治工作基础的军队。政治力量超过了敌人,提高了战斗力,保障了军队本身及军队与人民的团结”。黄埔生李奇中也以赞扬的语言说:“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各次战斗中,黄埔军确实发挥了黄埔精神,取得了革命的光荣称号。”两次东征,黄埔师生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全歼陈炯明叛军,而且对百姓秋毫无犯,赢得了广泛地支持。
  北伐战争时,革命的黄埔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乘胜前进。他们作为北伐军的核心力量,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第4军独立团,营、连长多数是黄埔军校第1、第2期毕业生,其中有许多基层指挥员是共产党人。他们既是指挥员、战斗员,同时又是宣传员。为了统一中国,他们冲杀在前,起到了先锋和模范作用。因而“不及半载,迭克名城,会师武汉,其奋斗勇敢之精神,至可钦佩”。又如第1军第2师第6团的营、连长,他们中多数是黄埔军校第1、第2期毕业生。他们与叶挺独立团并肩作战,互策互励,格外奋勇。在攻打武昌,推荐敢死队队长时,黄埔出身的连长,都纷纷报名,他们分别带领敢死队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争先登城。有位队长在登上两丈高的城墙时,被敌人打了下来,他爬起来,立即以备用云梯爬在前头,指挥作战。在他们的带领下,攻城官兵精神抖擞,英勇杀敌,视死如归。在叶挺独立师任团长的共产党员蒋先云,作战中负了伤,坐着担架还在指挥,牺牲时年仅25岁。这些有“革命军的特色”的黄埔健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黄埔军校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给黄埔革命精神增添了光彩。
  由于这些出身黄埔的精兵强将在北伐战争中起着模范和骨干作用,他们“为民众求解放”的革命行动,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其奋斗勇敢之精神,至可钦佩”。因而北伐军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饮马长江,扫荡中原,歼灭吴佩孚、孙传芳数十万大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黄埔之名,盛极一时。吴佩孚曾哀叹,自己的军队是“不怕死”,而黄埔军是“不知死”,“胜败之分,就在于此”。
  黄埔第4期毕业生陈毅安烈士“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这是当年黄埔军校墙壁上的一幅大标语。黄埔军校师生的勇于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而且这种牺牲不仅是在战场上,包括家庭、亲情和爱情。陈毅安,中共党员,湖南湘阴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先编入炮兵,后在经理科学习,9月毕业。他在黄埔军校学习时,给他当时在长沙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未婚妻李志强写过很多信,把自己当时在军校的状况告诉李志强。陈毅安为了革命,一再推迟婚期,与李志强通信长达8年才结婚。在这些书信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个真正革命者高尚的情操,为了革命宁可舍弃自己的爱情,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1930年,陈毅安任红3军团第8军第1纵队队长,在率队参加长沙战役时壮烈牺牲。1958年,彭德怀元帅亲笔为陈毅安题词:“生为人民,生得伟大;死为人民,死得光荣。”
  在中华民族危难关头,国共两党第二次携手合作,黄埔师生再次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在8年抗战中,国共两党黄埔师生几乎无役不从。史料记载,在抗战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中,有200多名黄埔生担任师长以上军职,指挥全国三分之二的精锐之师,在全国各战场上抗击或抵御日本侵略者。由黄埔师生统领的国民党中央军以及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是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主力军。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黄埔军校师生是中国的灵魂人物。中国军队发扬黄埔精神,无数黄埔学生抛头颅,洒热血,救国救民。

  第十三章 解析黄埔精神(11)

  台湾八旬老人王鼎钧在《从八年抗战念黄埔先进》一文中写道:“军事为庶政之父,有黄埔军校才有国民革命军,才有北伐统一,才有以后的十年建设,史家称为‘黄金十年’,中国人这才建立了民族自信心如果没有黄埔军校,真不知道日本军队打进来以后弄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中国人的生命变成什么样子。黄埔精神产生这样的军官,有这样的军官才有这样的士兵,才有8年抗战的最后胜利,中国人才没做亡国奴。”(2005年7月12日《参考消息》)
  1933年3月,日军先头部队由东北长驱直入,一直深入到热河境内的长城脚下。蒋介石迫于战局和舆论压力,急调中央军增援长城前线。先后奉调的第107军3个师,军官几乎全是黄埔生。第2师师长黄杰、旅长郑洞国,第25师师长关麟徵、副师长杜聿明,第81师师长刘戡,全是黄埔一期生。黄埔名将戴安澜、王润波、郑庭笈、覃异黄埔军校教育长张治中,时任淞沪前线总指挥。之、罗奇等人,都参加了这次战役。这3个师在长城一线,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激战了两个月,古北口一带所有的高地都化作了焦土,共有170多名黄埔生的忠魂长眠于长城脚下。
  赵尚志,黄埔军校第5期毕业生,从1932年开始到1942年牺牲,他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侵略军和汉奸卖国贼周旋鏖战了10年,经历了常人不可想像的困难,也经历了常人不可想像的磨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仅8个月,24岁的共产党员赵尚志担任了“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一到任,立即着手组织动员各路各派义勇军合兵一处,打击日军。同时,筹建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不到两年时间,他把10多支义勇军组织成一支东北抗日联合军。1935年11月,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赵尚志任军长兼第1师师长。经过一年多的游击战争,终于在日军铁蹄下打出了一片有10多万人口的哈东抗日根据地。然而就在赵尚志与他的亲密战友李兆麟、周保中殊死战斗于冰天雪地、高山密林的时候,他却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受到党内处分。背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赵尚志初衷不改。虽然不再能带领大部队作战,但他所率领的小分队,仍让日军胆战心惊。1942年2月12日,在他率领一支小部队又一次袭击日军时,身负重伤不幸被俘。监狱刑场,他绝不叛党叛国,终遭残忍杀害,壮烈殉国。毛泽东后来评价道:“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投入大量精锐部队,损失18万人,其中有不少黄埔生。史学家黄仁宇为此评价说,中国抗战先用苦肉计,再用空城计。所谓苦肉计,黄埔一期生、少将旅长黄梅兴,在淞沪抗战中牺牲。是先在淞沪战场投入以黄埔军校生为主的中央军,牺牲嫡系部队,让那些马家军、龙家军、粤军、川军都跟上来。黄埔师生走在前面,全民一致,同仇敌忾,自“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直至战斗到胜利,打了8年又1个月零8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这次战役即是由当年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教官、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委的聂荣臻和同为黄埔学生的该师师长林彪指挥的。第115师官兵在这一对黄埔师生的领导下,于1937年9月25日的秋雨中设伏于山西境内的平型关。此役杀得天昏地暗,惊心动魄。早就希望打一个漂亮仗的八路军勇士个个如下山的猛虎、出海的蛟龙,而自进入中国还没有遇到有效抵抗的日军也是凶焰万丈,不可一世。双方不断展开拉锯战、攻防战和肉搏战。战斗从清晨7时一直打到下午3时,整8个小时,八路军终于把围困在夹沟中的日军全部消灭。歼灭日军近千人,击毁汽车100多辆,畜力运输车200多辆,缴获战马50多匹,步枪1000余支,机关枪20挺,火炮1门,掷弹筒20多个,以及其他军用物资。全国军民群情振奋,一片欢腾,各界人士纷纷来电来函表示祝贺。蒋介石也发来嘉奖电,称:“接诵捷报无比欣慰”。时隔一日,又来电称赞:“忠勇之气,益盖敌胆,特电驰贺,续候佳言”。

  第十三章 解析黄埔精神(12)

  1939年11月,南宁告急,国民革命军第5军奉命投入桂南会战的昆仑山战斗。军长是黄埔一期生杜聿明,他下属的3个师第200师师长是黄埔三期的戴安澜,新编第22师师长是黄埔二期的邱清泉(学名邱青钱),荣誉第1师师长是黄埔一期的郑洞国。荣誉师就是荣誉军人,这是对负伤归队官兵的统称。这个师的官兵对日军恨之入骨,打起仗来复仇心切,英勇无比。正因为如此,12月18日开始的昆仑关大战枪声一响,担任正面主攻的第1师就对日军展开猛攻。兵勇怒吼,地动山摇,当天就占领了昆仑关的仙女山。当晚,各团再乘势夜袭,经过一昼夜激战,又攻克了老毛岭等军事要地。第200师连夜推进,于深夜攻入昆仑关。12月19日之后,日军发起反扑,昆仑关上喊杀声冲天,硝烟蔽日,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伤亡惨重。中国军队改变战术,暂时放弃争夺主峰,派出重兵清除昆仑关四周守敌,使守关敌军成瓮中之鳖。10天后,由新22师为主再次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口,终于在12月31日11时20分,完全攻占昆仑关。中国军队以毙伤敌军18100多人、击毙敌旅团长的辉煌胜利,迎来了1940年的元旦。伴着新年的钟声,杜聿明对报社记者说:“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这话渗透了黄埔军校初创时的精神,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埔四期生林彪(前)、军校秘书聂荣臻(后)
  在抗日战争初期率部开赴抗日前线黄埔四期生林彪和一期生杜聿明分别在山西平型关与广西昆仑关打了两场抗日的著名战役。两次战役是黄埔军校课堂上教官讲授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典型进攻战例再现:林彪是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打的是巧仗,是战略战术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杜聿明是仰攻“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昆仑关,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林彪指挥的是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第115师;杜聿明带领的是中国惟一机械化军第5军。对手同是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师团。林彪打的是第21旅团辎重队和后卫部队;杜聿明攻击的是第21旅团主力。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时奏响的一曲凯歌,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昆仑关之战又使中国军心、民心振奋,愈战愈勇。黄埔生林彪、杜聿明也由此在全国威名大震。
  194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太平洋战争,派重兵进逼缅甸,企图截断滇缅公路,这是中国当时惟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