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箱四五个,作为书桌、书柜和座凳。
⊙汪曾祺在文章中曾提到昆明特产干巴菌:“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工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汪后来还写过一首诗,说:“人间至味干巴菌,世上馋人大学生。”
⊙《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莫里循曾报道过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情景:“袁世凯入场,像鸭子一样摇摇晃晃地走向主席台,他体态臃肿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帅服,但领口松开,肥胖的脖子耷拉在领口上,帽子偏大,神态紧张,表情很不自然。”
⊙蒋梦麟回忆,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一次宴会中,蔡元培曾发表过对康、梁的议论:“有一位文质彬彬,身材短小,儒雅风流,韶华三十余的才子,在席间高举了酒杯,大声道:‘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不彻底!哼!’大家哄堂大笑,掌声如雨打芭蕉。”
⊙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上任。当日,《中央日报》等中国权威媒体,同时在显著版面予以报道,标题为:《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袁世凯的轿夫班头冯培德说:“袁家有三十多口,他们都严守封建礼教,家法很严,每当逢年过节或袁世凯生日都要隆重庆贺,全家人按辈分长幼顺序行礼。袁的妻妾子女生日,也分不同规格庆贺一番。每当此举,都给男女仆人一些赏赐。袁世凯的夫妻生活为定时轮流使妾,妾到袁房时都要带去自己的老妈子、用人,以便侍候一切。”
⊙1945年6月26日,在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上,中国因在所有发起国中按字母排序列于首位,于是当时的首席代表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王之英回忆邵飘萍说:“飘萍老师在北京,始备洋车夫代步,车上每边有三盏灯,共六盏,很漂亮。旋换马车,豪华一些容易进中南海采访。后又添置了小轿车就更气派十足,这样在一般情况下便能直进中南海而不受阻了,给采访带来了许多方便。”
⊙英国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他在《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中,记述了会见李鸿章时的场景,并对李鸿章本人作了描述,他说:李鸿章“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寇松说此次会见是他“毕生最美好的回忆”。
⊙1923年,出身于清廷侍卫府“善扑营”的布库(跤手)杨双恩,与八大怪中的沈三合作,在天桥开辟了第一个跤场。沈三力大无穷,技法精湛,曾击败过俄国大力士。在他们之后,天桥还涌现出宝三、满宝珍等著名跤手。
⊙濮兰德在《李鸿章》一书里,曾说到一个英国人对74岁的李鸿章的印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从容貌来看,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会认为李鸿章难以接近,这不是因为他给你巨大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像是某种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文雅和对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的优越感。”
⊙据清廷统计,八国联军侵华前,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在华的外籍传教士已有3200多人,入教的中国人达80余万,教堂遍布全国城乡。八国联军侵华前的40年间,全国共发生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和惩处不法教民的各类教案800多起。
⊙1909年1月2日,摄政王载沣罢免袁世凯,理由是他“腿患风湿”。《纽约时报》当天刊登了长篇社论,标题是:《中国一代枭雄,现代军队组织者》。
⊙1896年8月29日的《纽约时报》,曾对李鸿章的厨师团作了一番较为详尽的报道:“代表团里有十几个厨师,首席厨师是个高个子、年纪不详、毫无表情的男子。身穿深色长袍,一举一动就像是总督的下级正式官员。大概是因为主人身居要职吧,这位厨师长也一本正经地不和饭店的人说话……然后上楼,等候着他主人的吩咐。”
⊙丁韪良回忆说,恭亲王对他特别热情,每次见面,“都按照满人的习惯,亲热地握住我的双手,这与汉人跟我打招呼时的冷淡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人即使是亲密的朋友,也只是拱手而已,相互间敬而远之”。
⊙在天桥说相声,出了很多名人。如单口相声的开创者、人称“穷不怕”的朱绍文,素有“相声八德”美誉的李德钖、焦德海、刘德智等。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以及与侯搭档的郭启儒、郭全宝,也都曾在天桥演出过。
⊙额尔金勋爵的助手洛奇,在回忆《中英北京条约》签约情景时说:“恭亲王当时只有28岁,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老多了。他的相貌很睿智,但显得十分焦虑。其实,考虑到他的处境,这并不奇怪。他隐藏了他的恐惧感,如果有的话。”英军司令格兰特准将回忆说:“恭亲王真是个谦谦君子,他明显地在控制着自己的紧张恐惧。”
⊙1879年,美国前总统、内战英雄格兰特将军访问中国,并拜会恭亲王。格兰特随行的私人朋友、记者杨约翰写道:“恭亲王与之前我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们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印度和穆斯林的王子,以及我们在印度斯坦和埃及的朋友们,往往是呆板地坐着,整个谈话中面容呆滞,令你以为是在和石头对话。但是,恭亲王在谈话中,却表情丰富,十分生动。天很热,他边说话边摇着折扇,说到兴起的时候,他就将折扇半合着,指着格兰特将军的胳膊,同时,用热切的目光注视着将军的脸。”
⊙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袁世凯被罢官后,在洹上村隐居。杨景震回忆说:“袁家属人等衣服俭朴,衣以洋布为主,只袁本人衣多绸缎,冬天不穿皮袄,以貂绒作棉袄。至于他的饮食,除鱼、鸡肉外,每餐使姨太太做盘菜几个,以供口腹。办公诸人有菜数桌,亦是鱼、鸡肉丰盛异常。老师与众学生共餐,孩子多,每月有孩子生日,哪屋孩子生日哪屋便送饺子若干,每餐的主食是米饭和馒头,上吃下用一年无二样。”
⊙1871年12月28日,《纽约时报》登载了一则来自伦敦的电讯:“伦敦,12月27日电:从上海发出的消息宣称,清廷已决定效仿日本,选拔年轻学子送往英、美等国接受西式教育。”
⊙1860年10月9日,一名英军随行记者报道了圆明园被洗劫的情景:“贵宾接待厅、国宾客房和私人卧室、招待室、女人化妆室,以及其他庭园的每个房间都被洗劫一空。清国制或外国制的艺术品有的被带走,有的体积太大无法搬走就把它们砸毁掉。”“成匹成匹的上等丝绸,一捆一捆地摆放着。人们拿着它们彼此投来投去,所有人都尽其所能拿走了他们所看中的丝绸。这些丝绸装了很多车,捆绑这些车辆用的不是绳子而是丝绸。整个法军营地都被这些抢劫来的丝绸堆满了,法国人用它们来做营帐、床铺、被单等。”“昨天下午,一群法国人拿着棍子又到各房间去搜寻了一遍,打碎了剩下的每样东西——镜子、屏风、面板,等等。”
⊙1875年7月6日,《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说到了中国的考试制度:“会考考场占地达数英亩之大,由很长很长的一排排小房间组成,这看上去有点像个巨大的养猪场。考场四周立有不少塔楼,上面站有监考人员在一直监视着考场。监考官禁止外面的人与考生交流,也不准考生之间相互沟通。‘一万’考生就这样被关在小房间里三天三夜。”“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考生死在了里面。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从外面凿个洞,把尸体拖出去扔掉。”“然而,考试带给成功者的荣誉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封闭考试的另一个侧面。如果一个人获得了这些功名中的任何一个,他的名字就会被迅速地张贴到他家宅院的院墙上,而整个村庄或乡镇都会为此感到极大的光荣和骄傲。政府的职位和升迁机会就摆在成功者的面前。”“假如他获得了一个读书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状元’,家乡那些欢腾的人就会在孔庙里为他竖碑庆贺,而他的名字也将流芳百世。”
⊙1867年,江南机器制造局仿制出德国毛瑟11mm前膛步枪,这也是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种步枪。该枪使用黑火药和铅弹头,威力很大。当时平均每天可以生产15支这样的毛瑟枪。
⊙1942年,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来到西南联大,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生活所震惊。他在回忆录中说:“获得食物和住房,以及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成了联大教职员工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我的朋友,哲学家金岳霖,经济学家陈岱孙,英语系的夏威夷美籍华裔教授陈福田,都刚刚搬到美国领事馆隔壁的老剧场露台上住,搭起了临时的活动房屋……大老鼠在纸糊的天花板上跑来跑去,几乎从上面掉下来,于是我们谈论到买一只猫,但一只猫时价为银洋200元。”
⊙民国时期,广州最早兼营恤发、电发的理发店,有唯一、一新、美化三家,不过当时所有的理发师都是男的,毕竟不是什么女人都愿意被男人侍弄头发,所以女子理发者并不多。进入30年代,粤地女子恤发、电发的人数日益增多,于是各大理发店开始竞相雇用女理发师。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他曾将藏有铁砂的鸡蛋糕给太监吃,还用铅弹打过太监房的窗户。
⊙袁静雪在回忆录中,曾说到哥哥袁克文当年鬻文卖字时的情形:“他所写的字,只要送出去便可换钱。但是,如果他手上有十块钱,他也是不肯写的。他写对联和扇子,有时候是躺在烟铺上提着笔悬肘写的。有一次,他给张宗昌写了一个极大的‘中堂’,代价是一千元。那张纸又宽又长,屋子里摆放不开,他就把纸铺在两宜里的衖堂里,脱去了鞋子,提着个最大号的抓笔在纸上站着写。”
⊙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一文里,这样交代自己的出生背景:“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英军司令格兰特参加了《中英北京条约》的签字仪式,他回忆说,在签约仪式中,摄影师毕陀急于拍摄一张好照片,就把照相设备搬了进来,放在大门正中,用巨大的镜头对准了恭亲王的胸口。“这位皇弟惊恐地抬起头来,面如死灰,朝额尔金勋爵看看,又向我看看,他似乎担心对面的这门样式怪异的大炮会随时把他的头给轰掉——那架相机的模样确实有点像一门上了膛的迫击炮,准备将其炮弹射入他可怜的身体。人们急忙向他解释这并没有什么恶意,当他明白这是在给他拍肖像照时,他脸上惊恐的表情顿时转阴为晴。”
⊙民国时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家里举办沙龙。吴良镛先生回忆说:“每天中午以后,大概三四点,梁家都要准备饼干、花生米之类的茶点,客人是变动的,高兴就来,有事就走,主持人无疑是林徽因,政治社会美学文学无所不谈,也包括对时局的批评。”
⊙关于慈禧死后入殓宝物的价值,《爱月轩笔记》中略有说明:金丝串珠绣花锦褥8。4万两白银;翡翠荷叶85万两;金线串珠彩绣袍褂120万两;身旁金佛每尊重8两,玉佛每尊重6两,翡翠佛每尊重6两,红宝石佛每尊重3两5钱,各27尊,共108尊,计62万两;翡翠西瓜2枚,220万两;翡翠甜瓜4枚,60万两;玉藕100万两;红珊瑚树53万两;慈禧头上戴的珠冠,上面一颗珍珠重4两,价值1000万两。另外还有大珠500粒,小珠6000粒,估值22。8万两。而当时清朝库存白银还不足7000万两。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不仅仅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