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回忆-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也要说几句话,表明其纯粹国民党员的立场。 

    我经常出席大会,但并非代表,而以第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的身份到会,坐在大会的中央 
委员特别席上。坐在这个特别席上的人寥寥无几;我记得好像只有孙夫人宋庆龄女士。不过 
她并非中央委员,而是大会特别邀请的来宾。第一届中央委员有的被放逐了,有的没来出席, 
有的担任了大会的职务。总之到会的第一届中委不及全体的一半,这一事实,似也引起过一 
些人的伤感。 

    我是负责指导中共党团的活动的。我采取民主的方式,尊重党团委员和中共广东区委会 
多数的意见。中共的同志们也和一般国民党人一样,多认为这次大会不过是一个热闹的场面, 
避免提出足以引起争论的问题。我自己着重对于国共关系作些必要的解释,如在国民党内存 
在着中共党团的问题,是最使国民党人不安的;我曾发表一件致国民党员书,指出中共党团 
在国民党内的活动,并非破坏国民党的团结,恰恰相反,是为促进国共之间的团结。 

    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以前,汪精卫曾约我在鲍罗庭那里会谈。他提出了一张他所预拟的 
二届中委名单,征求我们的同意。鲍罗庭一言不发,我细看了这张名单,是所谓左派和与汪 
有关系的人占多数。我觉得他并未尊重中共中央争取中派的意向,中派的人除孙科外,叶楚 
伧、邵元冲等均未列入,至于中共党员则除第一届者均列入外,还增加了在国民党内任重要 
职务的吴玉章、董必武、恽代英、杨匏庵等人。 

    我对于国民党内部的事,自然不便多说,只有根据中共中央的决议,对于提名中共党员 
为国民党中委者表示意见。我提出中共党员如瞿秋白和我自己没有在国民党内担任职务,不 
必再当选,其余中共党员也可以斟酌减少几个,以符中共中央不愿多占国民党中委名额的原 
旨。 

    汪精卫当即表示反对,他指出瞿秋白和我都是总理在世时遴选出来的,应当继续当选。 
我向他委婉解释,指出现在的名单中,有些第一届中委的名字并不在内;那末中共党员也退 
出几个,是公平而合理的。汪精卫看见鲍罗庭仍不说甚么,也就不再说下去了。这样,第二 
届中委名单就算是商定了。 

    在大会选举中委的时候,被放逐了的胡汉民竟以最多的票数当选③。这事令人啼笑皆非; 
胡氏的当选固由于事先的安排,但他得到最多的票数,至少足以证明代表中并无坚决反胡的 

                                    33/185 

… Page 185…

                               《我的回忆》第二册  

人。我的同志中即有人根据这一事实,说到左派是不能向中派退让的;因为左派失去了廖仲 
恺以后,本身更形脆弱,稍示退让,即有被瓦解的危险。汪之不能同意中共中央的意向,其 
原因即在于此。 

    大会刚要闭幕的时候,鲍罗庭告诉我,汪精卫对中共中央颇表不满;一则因为中共中央 
与孙、叶、邵等的会谈,无异对反对广州的人物讨好;再则中共在这次大会中采取消极态度, 
不愿卷入国民党的斗争,有不支持左派的倾向。鲍罗庭向我说这些话,显然是借汪的名义来 
打击我。 

    我承认我并未贯彻中共中央的主张;但我也指出,汪精卫并没有事先和我详细商谈,以 
取得协调。我还转而指责鲍罗庭,说他除了反对中共中央政策的意见外,并没有提出建设性 
的具体意见;对这次大会所持的态度,也不算是积极的。最后,我表示这里的一些问题,亟 
待解决,我要立即回到上海去,请求中共中央作最后决定。 

    鲍罗庭告诉我,他也快要回莫斯科去了,有些问题须先在莫斯科予以澄清,才能处理。 
他预料广东的工作在汪蒋合作之下,可以正常进行,不会因他的暂时离开,发生甚么影响。 
他还说到这次大会已经获得良好的成绩,大体上与中共中央的主张也没有甚么重大的出入。 
至于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对立的问题、罢工结束问题和农民运动的问题等,一时 
都不会影响大局,等他从莫斯科回来后,那时莫斯科上海广州间的意见趋于一致,再行处理 
不迟。 

    谁知事态变化之速竟出乎鲍罗庭的预料,等他在三月二十日,再回到广州之后,一切都 
脱离了他的掌握,一切都变化了。其实,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的时候,蒋介石将军即对黄 
埔内两个团体对立的状态,发表过演说,表示出不能再容忍的态度;而鲍罗庭和中共的反应 
是太迟钝了;以致“三二○”的不幸事件,终于上演。这些往事,即使现在看来,似也不能 
责备中共中央和我自己的处理不当,主要是由于鲍罗庭的太过自信,没有掌握时机,在这次 
大会上解决问题。 

   ①汪精卫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说这个特别委员会的组织,是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 

府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的。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决定;实际是由鲍罗庭所主张。胡汉民所作《革 

命过程中之几件史实》(载《东方杂志》三十周年纪念专号)一文说:“其时精卫亦在汝为(即许崇智)处, 

力主邀鲍罗庭来,他说:‘必须请鲍先生来,大家共同研究’,鲍罗庭来后,便说:‘应该组织一个特别委员 

会办理此事’。于是开临时会议,由鲍罗庭提出汪兆铭、许崇智、蒋中正三人为特别委员,将当时党部政治 

委员会议国民政府各机关职权,一律交特别委员会统制。”这是可信的。   

   ②据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一六六页—商务印书馆出版)称:“此次大会完全在共党操纵之下,全体 

代表二百五十六人,共产党员约占五分之三。”这不特与我所记忆的有很大的出入,而且也与当时中共中央 

的决策是相左的。   

   ③胡汉民以全体代表的票数当选,汪蒋均较胡少一票,本应列为各中委之首;后经大会秘书长吴玉章商 

得汪精卫同意,将胡的排名改列在汪蒋之后。   

                        第十一篇 三月二十日前后  

    第一章 中共中央的烦恼 

    一九二六年一月下旬,我回到上海后,深感中共中央在政治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多 
半为留在国民党内这一政策所桎梏了。列宁曾说过“人不如鸡”,当鸡被置在一个粉笔所画的 
圈子内,它会自己跑出来;但人却往往会站在自己用粉笔所画的圈子里,跳不出来;以这个 

                                    34/185 

… Page 186…

                               《我的回忆》第二册  

譬喻来形容当时中共中央的处境,实在贴切不过。 

    当中共中央讨论我“广州之行”的报告时,都觉得中共留在国民党内这一基本政策,与 
上海广州间的争论有直接关系。大多数中共中央人员,以陈独秀为首(包括我自己),都认为 
根据鲍罗庭将国民党左派和共产派合并为一的所谓进攻政策,发展下去,不外两个结果:一 
是中共霸占国民党中央的领导硬干下去,身居领导之衔,却无军事实力做后盾,国民党党员 
包括左派在内都会群起反对;终将因树敌太多,形单势孤,不在国共纷争中垮台,也会被帝 
国主义和反动派的优厚势力所摧毁。二是中共软化下来再也不谈独立的政治面目,将自身也 
变为国民党左派的一分子,专为现在广东的左派领导捧场,但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办法,降格 
之外还要自食苦果。如果否定鲍罗庭的意见,照中共中央原定的政策进行下去,势将走到退 
出国民党之一途。何况在国民党以党治国的原则之下,改采党外合作的方针既不可能,又无 
多党组成的国民会议或联合政府这一套办法可资凭借。 

    在这种尴尬局面中,我们之间的意见也有分歧之处。彭述之曾斥鲍罗庭怂恿广东区委同 
志反对中央决议,是破坏中央领导的行为。他并且质问我为何不将中央决议公开发表出来, 
并命令广东区委同志遵照执行。这些话的用意,自然包含了对我的不满。瞿秋白则有相反的 
看法;他称许我在广州时,能持重视广东同志意见的态度,认为既能大体贯彻中央的主张, 
又能不暴露内部的分歧意见。 

    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又接到广东区委会的一份文件,指责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第二次代表 
大会前所采取的退让政策;主张改用向右派进攻的策略。中共中央认为这个文件是在我离开 
广州以后,他们根据鲍罗庭的意旨而作成的。我们多数人曾明白表示不能接纳这个文件的建 
议。 

    我们讨论的结果,决定等候共产国际指示;对广东区委会的文件,也暂不予以反驳。这 
时,威金斯基已在我返上海之前,就回莫斯科去了;鲍罗庭又将继之回国;他们显然要在莫 
斯科作一番彻底的商讨。中共中央没有派代表去莫斯科参加这种讨论,但又势必等候他们讨 
论后的指示;这使我们觉得是不合理的憾事。虽然如此,中共中央自始就有尊重莫斯科的传 
统,对此似也只好安之若素了。 

    中共中央不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独立自主的速决速行,而要听命于远在莫斯科、 
对中国实情又十分隔阂的共产国际;这是一切困难的主要根源。而且一九二五年底,俄共第 
十四次党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干部派和托洛茨基、季维诺夫、卡未尼夫的联合反对派,正展 
开了激烈的斗争;因而莫斯科对中国问题似未能全神贯注;我在上面所说过的广东方面的一 
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莫斯科方面一直都没有明白指示。等到威金斯基和鲍罗庭等重来中国, 
已是三月二十日事变发生以后;一切都成为明日黄花了。 

    中共中央所面对的困扰,除了上述的这一主要政治问题之外,还有负责人之间情感上的 
隔阂问题。我们这些负责人,性格各别,生活情调也不尽同,例如当时彭述之的罗曼史,本 
是私生活的不检行为,却成为我们内部分歧达于表面化的始点。我在这里简略叙述一下,也 
许可以从中看出中共成长的一些波折。 

    在我回到上海后几天,由于蔡和森的主动,中共中央在他的寓所(亦即中央宣传部办公 
处,蔡和森夫妇、彭述之及其秘书郑超麟等均住在那里),举行了一次会议。在会议上蔡和森 
的太太向警予首先报告在其丈夫蔡和森离沪期间(蔡系在我离沪前几天到北京去的,大约与 
我同时返沪),她与彭述之发生了恋爱,其经过情形已在和森返沪的当天,就向他坦率说明了。 
她表明她陷于痛苦的境地,因为她与和森共患难多年,彼此互相敬爱,现在仍然爱他,不愿 
使和森受到创伤;但同时对彭述之也发生了不能抑制的感情,因为他的风趣确是动人的。她 
要求中央准她离沪,派她到莫斯科去进修。 

                                    35/185 

… Page 187…

                               《我的回忆》第二册  

    这件有关私人生活的事,我们事前都不知道;大家一时似不便表示意见。经过一度沉默 
之后,陈独秀先生开始赞许蔡向的结合,表示不愿见他们因此而离异。继而他批评彭述之不 
能自我约制,有伤同志的亲爱关系。他准许向警予的请求。不久向警予也就赴俄了。 

    这件事,就他们几个人的个性看来,也并不算是十分突然的。首先,蔡和森就不能算是 
一个能使妻子愉快的丈夫。他是中共初期一个工作特别艰苦的同志。一九二三年我曾和他同 
住一个短时期,我们两人的睡房只隔着一层木板(那时向警予到别的地方工作去了)。他会整 
天不讲话,埋头阅读和写作;当他接触到有趣味的文句时,就独自发出格格的笑声。他患有 
严重的气喘病;病发的时候,呼吸急促得像一座扇火的风箱,呼呼作响;但他从不听人劝告, 
中止工作,好好养病。他往往记不起吃饭,进膳的时间当然不规律,他室内的书刊报纸,堆 
得乱七八糟,没有秩序,甚至不够清洁。他疲倦了,会不解衣不脱鞋,倒在床上就睡;一会 
儿,又骨碌地爬起来继续工作。 

    每当我深夜回到寓所,蔡和森还在那里写文章看稿子。他常为了思索一个问题,在房里 
踱来踱去;他穿的那双粗劣的皮鞋,发出沉重的声音,吵得我这个疲倦不堪的人,也不能入 
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