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这本看起来小儿科的著作,为李弘赢得了三万匹绸缎,许敬宗等四大编委也跟着升级,同时还有绸缎相赠。

太子李弘便这样在父亲期待的目光中渐渐长大,到公元668年,他已经十六岁了,在这一年他又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他请求给两个人追赠官职:一个追赠太子少师,一个追赠太子少保。

什么人,值得李弘追赠呢?

被追赠少师的是颜回,被追赠少保的是曾参,当这个追赠计划被报到李治那里时,李治又被这个儿子震动了一番。

身为太子,能够主动以两位先哲为师,而且还隆重地为他们追赠,这说明他心里是有这两位老师的,而跟着这样两位老师学习的太子,还会有错吗?

李治当即准奏,李弘的第一件大事就此办完,从此颜回和曾参又多了一个身份:太子李弘的老师。

李弘在后世被推崇有加,与这次追赠其实不无关系。

在给颜回、曾参追赠后不久,李弘又办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传递着人性的光芒,彰显着李弘厚道爱仁的人品。

在前面曾经说过,公元668年对于唐朝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李勣将高句丽灭国,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遗愿,同时将李治时代的文治武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过在这个辉煌的背后,也有让李治恼火的东西存在,那就是远征高句丽时居然出现了不少逃兵。

无论在什么时候,逃兵现象都不能容忍,李治自然也不能容忍,于是李治便下了一纸诏书,严令逃兵自动向官府自首,逾期不自首者以及自首后又脱逃的一律斩首,妻子儿女罚没为奴婢,男为奴,女为婢。

诏令下达之后,全国各地按令执行,并没有人对诏令说三道四,而就在这个时候,李弘站出来说话了。

李弘给李治上了一道奏疏:

士兵逃亡的原因其实有很多种,有的是因为生病误了军期,有的是因为被俘虏,有的是因为渡海时溺水而死,有的是因为深入敌人心脏地带被敌人杀伤,而现有的军法规定:不因战亡,则同队悉坐。

因此当有人发生意外后,与这个人同队的人害怕军法处置就会选择逃亡,而政府因此就将他们的妻子女儿罚没,事实上他们是情有可原的。《传》里说,与其杀一个无罪的人,则宁可放过一个有罪的人。那么对于逃亡将士的家属,不妨免除他们被罚没发配的刑罚。

奏疏递上之后,立即得到了李治的肯定,一时间很多家庭因为李弘的奏疏得到解放,太子的仁慈有口皆碑。

其实,李弘只是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人当人”,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太子真正做到?

不久,李弘又将自己的仁慈具体化了,具体到太子宫的士兵身上。

当时关中大旱,粮食紧缺,李弘无意间看到有的士兵吃的饭中夹杂着榆皮、蓬实,这些东西显然不是无意中加进去的,而是有意为之,为的就是能节省点粮食。

李弘看后,心中不是滋味,虽然脸上没有表现出来,私下里却安排人给这些士兵的家里送去了米,既然自己的能力还不能普济天下,那么就从这些士兵先开始吧。





第四十章 因为仁慈,所以悲剧


公元672年,李弘二十岁,这一年是武则天与李弘母子关系的分水岭。

这一年十月二日,李治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太子李弘监督国政,在他看来,李弘已经二十岁了,该是他接受锻炼的时候了。

其实这并不是李弘第一次受命监督国政,早在他十岁时,就有过受命监督国政的经历,不过那时他毕竟只有十岁,还只是一个孩子,而现在他已经二十岁了,已经是个成年人了。

对于李治的这道诏书,武则天的心中百味杂陈,一方面她为儿子的成长感到欣慰,一方面她又有一丝隐忧,让太子监督国政,是否意味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会压缩呢?

此时武则天手中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后宫,那里是她权力的主战场,然而由于李治身体状况不佳,同时很多国事又是武则天在掌控,而一旦太子全面监督国政,这是否意味着要从武则天手里分割权力呢?

这是武则天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甘心看到的。

在前面的书中我曾经提到过,皇家的父子关系是世界上最微妙的关系,而在武则天身上,皇家的母子关系却成了最微妙的关系。古往今来,只要皇后或者太后有权力欲望,那么母子之间的冲突将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些冲突曾经存在于西汉吕后与皇帝刘盈之间,也曾经存在于武则天与四个皇子之间,更存在于慈禧太后与同治、光绪两任皇帝之间。

这一切都是权力惹得祸。

在李弘受命监督国政不久,他在后宫的一个角落里意外地见到了两个人,他被这两个人的遭遇惊呆了。

李弘不期而遇的两个人是他同父异母的两个姐姐: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她们因为母亲萧淑妃与武则天的过节,已经被幽闭在宫廷监狱很久了,在李弘见到她们时,她们已经二十多岁,而且还没有嫁人。

在那个时代,二十多岁还没有嫁人,那得算很老很老的姑娘了,要知道,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结婚时不过十三四岁,武则天被李世民招进宫时也不过十三岁,而义阳、宣城两位公主已经二十多岁了,大好的年华就在宫廷监狱中无情地被消磨了。

仁慈的李弘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他跑到李治和武则天的面前要求解除义阳、宣城两位公主的监禁,同时请李治选择上好的人家为两位公主赐婚。

令李弘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请求居然引发了母亲的暴怒,他第一次看到母亲在自己的面前发那么大的火。

李弘还在据理力争,武则天却已经不耐烦了,指着正在站岗的翊卫权毅、王遂古说道:“不就是想要她们俩嫁人吗?好,我现在就把她俩嫁给这两个翊卫!”

李弘惊呆在原地,堂堂金枝玉叶,当朝皇帝的公主,就这样嫁给了两个值班的翊卫?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明明看到母后指向了两个翊卫。

如果说一般人家的女儿能嫁给翊卫也是不错的归宿,因为翊卫的出身也是有要求的,一般也是根红苗正的官宦人家子弟。

然而这是皇帝嫁女儿,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儿。

义阳和宣城两位公主婚后的生活幸不幸福呢?习惯宏大叙事的史书没有相关记载,倒是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有一段演绎:

(场景:太子李弘在两位公主出嫁之后的表白)

两位公主早已不是公主,她们的生活甚至不如一个平民的女儿。她们不仅要忍受自己崇高血统所无法想象的落魄与贫穷,还要忍受每夜她们的丈夫运用世间最庸俗的智慧构思的恶意侮辱,运用男人最粗糙的心灵酿造的冷落与孤独。她们的面容由于命运的不公而写满了对于生活的恐惧和惶惑,而那上面惟一的饰品仅仅是丈夫酒后的殴痕。儿臣始终不明白,母后,如果您嫁出红、白莲公主真如人们所愿,是为了解救两颗无辜受虐的心灵,为什么将她们嫁给两位血统低贱、目不识丁的门卫?

其实,即使史书上没有明文记载,我们也能想象两位公主婚后的生活。如果两位公主是武则天自己的亲生女儿,那么她们在夫家将会是众星捧月,然而她们是已经被废黜的萧淑妃的女儿,尽管身上还流淌着皇家的血脉,但是皇家已经不把她们当成公主,夫家还会吗?

如此一来,在义阳和宣城两位公主的婚姻上,太子李弘与母亲武则天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进而母子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如果放在一般的人家,母子没有隔夜仇,而放在皇家,放在武则天这样一个有权力欲望的母亲身上,母子是亲人,同时也可以是仇人。

冲突可以有,但武则天从这件事情上已经看出,太子与自己不是一条心,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体系,格格不入的价值体系。

如果李治健在,居中调和,或许母子之间的关系还能缓和,如果李治不在了呢,自己这个太后怎么跟这样一个皇帝相处呢?

他现在就表现自己的仁慈为义阳、宣城两位公主出头,那么他登基之后,是否会给王皇后、萧淑妃翻案呢?

这些武则天不能不想,她也不得不想。





第四十一章 好人李弘的结局


时间走到公元675年三月,这个月发生了一件事。

李治因为长期患有头痛的毛病,痛苦不已,因此便产生了让武则天摄政的想法,这是武则天日思夜想的,但却不是大臣们愿意看到的,因为在他们心中有礼法在支撑。

中书侍郎郝处俊在得知李治这个念头之后,给李治上了一道奏疏:

皇帝管理国家,皇后管理后宫,这是天经地义的。曹魏时,曹丕曾经下过诏令:即使皇帝年幼,也不允许太后干政,目的就是阻塞祸患的根源。那么皇帝您为什么把高祖、太宗打下的江山不传给子孙而传给皇后呢?

在郝处俊之后,另外一个中书侍郎李义琰也上书规劝:郝处俊的建议是为江山社稷着想,陛下最好接受。

这样,李治让武则天摄政的念头刚发芽就被大臣们掐灭了。

事情就这么完了吗?看上去完了,其实还没完,一个月后,又发生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太子李弘死了!

时间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地点合璧宫,死因不明。

《旧唐书》中只是说李弘在合璧宫病逝,享年二十三岁。

《新唐书》中则明确指出,武则天杀太子李弘。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则写道:太子李弘逝世,当时的人都怀疑是武则天将其毒死的。

究竟李弘是何种死因,这永远是一个迷,或许是自然病死,或许是遭遇下毒,总之一个仁慈忠孝的太子就这样死于合璧宫,享年只有二十三岁。

《资治通鉴》里有一段记述耐人寻味:

五月五日,李治下诏:我正要传位给太子,而太子竟一病不起,现在理应贯彻我之前的旨意,为太子加授尊贵的称号,称孝敬皇帝。

如果这段记载是真的,那么表明李治在让武则天摄政未遂后曾经想过将皇位传给李弘,自己做太上皇,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李弘一病不起。

是巧合,还是另有蹊跷,或许只有李治、武则天、李弘他们一家三口知道,或许,连天和地都不知道,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或许有人会问,身为母亲的武则天真的忍心杀自己的亲生儿子吗?

其实放在武则天的身上,没有什么不可能。

只要想想她曾经在家中遭遇的同父异母哥哥的冷遇,在贞观年间长达十二年的后宫折磨,在感业寺长达一年的辗转反侧,在永徽年间长达数年的忍辱负重,一个女人,一个心思缜密的女人,她的心早就被岁月磨砺得百炼成钢。

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当武则天经过李世民、李治两任皇帝的锤炼之后,她的内心深处已经没有柔,只剩下刚了。

一个内心中再无温柔的女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轻易别惹女人!)

回过头接着说李弘,由于李弘的“一病不起”,便错过了继位的机会,不过他还是当上了皇帝。他的父亲李治没有追认他为某某太子,而是直接追认他为“孝敬皇帝”,追认太子为皇帝,这个先河由李治而开。

在李隆基时代,有一位亲王被追赠为皇帝:让皇帝,这位亲王就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

或许,李隆基的追赠手法正是仿效爷爷李治。

在孝敬皇帝李弘身后,李治将他葬于于缑氏县景山的恭陵,标准跟帝王一样,李治亲自写了一篇《睿德纪》,又亲手写到石碑上,然后将这块石碑矗立在恭陵的一侧。

略显遗憾的是,恭陵是一个豆腐渣工程。

原本李治为恭陵设计的规模很大,造价很高,这样便征用了大量民工进行劳役,而民工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久而久之,民工们的忍耐到了极点,最后他们将砖瓦向监工的官员扔去,以发泄内心的不满,然后一窝蜂地散去了。

最后,没有办法,恭陵只能草草收场,恰好也对应了李弘草草收场的人生。

在李弘的身后,他一度真的被当做皇帝来供奉,他弟弟李显复位之后,将他的牌位放进太庙,并奉上一个庙号:义宗。

不过义宗的庙号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在李隆基时代,这个庙号就被取消了,但还称他为孝敬皇帝。

如果李弘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感慨:雾里的梦想不是归宿,过继来的儿子不是儿子,自己本来在太庙找到了位置,最终还是被迁了出来。(理由是他没有真正登基)

将李弘从太庙迁出来的李隆基,便是他名义上的儿子。

原来,在李弘的身后,由于他还没有儿子,后来就为他过继了一个儿子,这个人就是李隆基。





第四十二章 太子的接力棒


李忠废了,李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