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编剧的太平公主,这次的创造无疑是蹩脚的。
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她太不了解自己的哥哥了。
半生都在屈辱中度过,他早就养成了宠辱不惊的习惯,对于他而言,皇帝也好,亲王也罢,一生平平淡淡才是真。
他们兄弟八人,能得善终的又有几人?他早已看透了围绕着皇位的勾心斗角,真的是有些厌倦了。
在他年轻气盛时,他想过做一个好皇帝,可惜他的母亲不给他机会。
在他年近五十的时候,他本已经做好了当一辈子平安王爷的准备,可惜他的妹妹又把他推上了皇位。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算了,争来争去,争到手的又是什么呢?淡定的李旦就此下定退位的决心,这一下让太平公主坐不住了。
一旦李旦退位,李隆基继位,自己这个姑姑还有好果子吃吗?这不是忙活了半宿,却错过了天亮吗?不行,必须阻止李旦退位。
这次太平公主不仅亲自出马,而且还发动站在自己身边的人轮番出马,目的只有一个——一定要阻止李旦退位!面对众人的劝说,李旦平静地说:中宗在位时,群奸用事,天象屡屡示警,我劝他早立太子,以化解天变,没想到还惹得他不高兴,我也惶恐不已,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现在同样的情况在我身上发生,难道我只会说别人,而自己却做不到吗?话说到这个份上,太平公主只能转身去找墙——除了挠墙,还能做什么呢?几乎与此同时,戏剧性的一幕又发生了。
得知消息的李隆基火速进宫,跪倒在李旦的面前,满怀忐忑地问道:儿臣只是立有微薄之功,就超越大哥成为太子,这已经让儿臣惶恐不安,唯恐不能胜任。
现在陛下又要让位于儿臣,这是为什么呢?李旦回应说:社稷之所以安定,我之所以能得天下,都是你的功劳。
现在帝星有变,传位可以避祸趋福,你不用再怀疑了!请注意,这段话后半部分可能是真的,前半部分可能是假的。
不过,无论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假,李旦要让位的事实却是真的,这是让李隆基惴惴不安的事实,也是让太平公主追悔莫及的事实。
第五章 了解的不够
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太平公主对自己的哥哥了解还不够。
做为被太平公主推上皇位的皇帝,李旦对太平公主百依百顺,但与此同时他也陷入到了两难之中:一边是热衷于权力的妹妹,一边是日益成长的儿子,他这个中间人既没有能力调和他们的矛盾,却又不能睁着眼睛视而不见,让眼睛正常的他装白内障,他做不到。
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公元712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旦下诏,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
面对这纸诏书,太平公主哭笑不得,本来是想拿彗星做点儿文章,把李隆基拉下太子之位,没想到,适得其反,反而提前把他送上了皇位。
千错万错,都怪图纸拿反了,本来是要挖一口井的,结果却给人盖了一个烟囱。
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公主仍然没有放弃,她又提出了建议:即便李旦让位,也不能放弃所有权力,还是应该过问一下国家大事的,也就是说,一些核心的权力还是要握在手中的。
李旦想了一下,也同意了。
接到诏书的李隆基惴惴不安地走了进来,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也没有底。
这时李旦开口了,他对李隆基说:你是不是觉得国家事务重大,还需要我过问一下?那好吧,昔日舜禅让给禹,还要亲自出外巡守。
我虽然退位,但还是会过问国家大事的。
顺着舜和禹的话题延伸一下。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以为尧、舜、禹间的禅让是千古美德,其实这一切都是皇帝的新装,赤裸裸的谎言。
所谓禅让,都只不过是权力争夺的伪装。
李旦所说的舜亲自出外巡守的典故,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
真实情况,是舜被禹流放到了蛮荒之地苍梧(湖南宁远县),离当时的国都(山西永济)航空距离足足有一千二百公里。
所谓巡守,其实就是有多远,就滚多远!舜最终死在了苍梧,他的潇湘二妃将泪水洒在竹子上,便产生了后世的潇湘竹。
潇湘二妃在哭过痛过之后,皆赴水而死。
刘心武先生也正是依据这个典故,从《红楼梦》中的潇湘馆入手,大胆推测林黛玉的人生结局并非是病死,而是如同潇湘二妃一样,赴水而死的。
回过头来,继续说李旦和李隆基的这次禅让。
七月二十五日诏书下达后,八月三日,二十八岁的李隆基便正式登基称了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
公元712年八月三日,这一天,堪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争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太平公主占据上风;在这之后,太平公主虽然依然占据上风,但败局早已在这一天奠定。
因为在这一天,李隆基披上了一件外衣——皇帝的合法外衣!正是这件合法外衣,最终要了太平公主的命。
磨刀霍霍李隆基登基之后,朝廷的格局跟以往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只不过以前他与李旦是太子和皇帝的关系,而现在则是皇帝和太上皇的关系。
按照李旦的规定,太上皇李旦自称朕,发布的命令叫诰,皇帝李隆基自称予,发布的命令叫制。
另外,太上皇李旦每隔五天会在太极殿接见一次群臣,而皇帝李隆基则每天都在武德殿接见群臣,处理国家大事。
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重大刑罚的判定,以及重大国事的决策由太上皇决定,其余则由皇帝决定。
看上去,似乎跟以往没太大的区别。
当然,仅仅是看上去。
实际上,现在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以前李隆基是太子,如果私下做动作就属于非法,而现在他是皇帝,你什么时候见过说皇帝非法的呢?有名分,还是没名分,天差地别。
此刻彗星事件已经成为过去,朝中又进入了暂时的平静之中,不过这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不安分的涌流,李隆基和他的死党,正酝酿着一场天崩地裂。
此时在李隆基的身边活跃着一个人,名叫王琚。
正是这个人的出现,把李隆基引上了与姑姑太平公主彻底决裂之路。
王琚是河内(河南省沁阳市)人,六年前曾经参与过王同皎谋杀武三思的密谋,不想计划被著名诗人宋之问获知而泄密。
结果王同皎死于非命,而王琚从此也开始了逃命的生涯,最后流落到扬州,隐姓埋名,寄身在一个富商的家中,靠写写算算维持生计。
久而久之,富商察觉到此人并非奴仆出身,而是一个有才气的人,爱才心切的他,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琚。
扬州的生活持续了几年,一直持续到韦皇后倒台,李旦登基,这时王琚才跟富商说了实话:自己本来是要走仕途的,结果卷入谋杀武三思的事件才流落天涯,现在新君登基,他还想到京城寻找机会。
通情达理的富商随即资助了他一些盘缠,王琚便回到长安寻找机会,几经努力,他终于搭上了李隆基这条线,又通过李隆基的关系,谋到了诸暨主簿的职位。
如果是一般人,对于这个职位也就应该满足了,然而王琚终非俗类,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个小小的诸暨主簿,自然不能成为他的最终目标。
按照常规,到地方赴任之前,需要向推荐自己的人叩谢,于是王琚按照常规来到了东宫。
不过,很快他就上演了不合常规的一幕。
进了东宫之后,王琚的走路的姿势可谓夸张到了极点:一边晃着膀子,一边抬着鼻孔看天,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
旁边的宦官提醒他说:你注意点,殿下就在里面呢!等得就是这句话!王琚大声回应道:什么殿下?当今天下人只知道太平公主!哪壶不开提哪壶,不是王琚眼神差,而是他别有用心,这句话就是王琚的敲门砖。
果然,李隆基马上接见了王琚。
两人一番对话,李隆基的心结逐渐解开了。
原本李隆基也纠结于太平公主和父亲的骨肉亲情,但王琚的一番点拨,让李隆基顿时开了窍:天子之孝,与凡人不一样,当以安祖庙社稷为重。
汉朝时,盖长公主是皇帝刘弗陵的姐姐,从小把刘弗陵抱大,感情不能说不深,可是有罪时照样被诛杀。
天子为江山社稷,不能拘泥于小节!王琚的这番话是致命的,他帮李隆基捅破了亲情的窗户纸,在太平公主还停留在政治斗争的层面时,李隆基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他比太平公主多想了一步,而最终他就赢在这一步上。
帮忙捅破窗户纸的王琚随后被留在了李隆基身边,然后不断擢升,先是当正七品的太子司直,后是当正五品的太子中舍人,等李隆基登基之后,又升任为了从三品的中书侍郎。
诸暨主簿是从九品,副股级,中书侍郎是从三品,副部级,王琚用他的经历表明:人在官场,关键还是做对事,跟对人。
与王琚的蠢蠢欲动相类似,李隆基阵营中的一些人也开始动起了心思。
这些人对现状还是不够满意,因为他们知道李隆基虽然是皇帝,但是一个权力打了折扣的皇帝。
蠢蠢欲动的人中,有一个人格外扎眼,这个人,就是李隆基的铁杆死党刘幽求。
以刘幽求的资历,他是有资格享受胜利果实的人。
在李隆基登基之后,他出任尚书右仆射,同时是宰相之一。
这个位置对于一般人而言已经足够高了,而对于刘幽求而言,进步的空间还很大,眼下他最想当的,是尚书左仆射同时兼中书令。
想法不可谓不好,只是有人捷足先登了。
就在刘幽求梦想进步的同时,尚书左仆射和中书令的位置迅速被人占了:出任尚书左仆射的是公主管家窦怀贞,出任中书令的是公主的半个驸马崔湜。
如同饭里吃出一个苍蝇,刘幽求又郁闷了。
郁闷之余,他便动起了心思:看来不铲除太平公主这些人,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了。
那么就再来一次政变吧!反正已经搞过一次唐隆政变了,再来一次又如何!!随即刘幽求就跟右羽林将军张密谋,准备动用羽林军,再搞一次政变。
两人商议完后,刘幽求让张向李隆基报告:窦怀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推荐进位宰相,日夜图谋不轨。
我们如果不早动手,一旦他们起事,太上皇怎能安宁!请速诛之。
臣已与刘幽求定计,只等陛下的命令。
早已过了亲情关的李隆基当即表示同意,政变进入倒计时。
就在李隆基痛下决心准备铲除太平公主一党时,意外发生了。
坏事的,是一张关不严的嘴。
右羽林将军张是个大嘴巴,这个大嘴巴一不小心,就把密谋兵变的计划告诉了侍御史邓光宾,又经过邓光宾的小广播,一传二,二传四,政变就成了保健品广告,地球人都知道了。
李隆基惊了:这都是一帮什么人啊?!事已至此,先下手为强。
于是敏锐的李隆基火速给太上皇上了一道奏疏:父皇,有人想政变!随后,刘幽求、张、邓光宾都被打入了大狱,等待他们的,是茫茫未知的判罚。
经过组织研究,刘幽求被控离间骨肉罪,该当死罪,如果没有人捞他,只怕是逃不了一刀两段的结局了。
幸好,李隆基现在是皇帝,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一番运作,他把刘幽求等三人一起捞了出来,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刘幽求被流放到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张被流放到峰州(今越南永安县),邓光宾被流放到绣州(今广西的桂平县),全部是岭南地区,传统的蛮荒之地。
事情到此就算完了吗?不,远远不算完。
在刘幽求流放的路上,有人已经安排好杀手,只等他到封州之后动手。
这背后的黑手,居然是当时的中书令崔湜。
这一回,他准备恩将仇报。
原本在李重福谋反时,崔湜曾经被牵连进去,因为他接受过李重福馈赠的腰带,如果没人出面说情的话,崔湜的一生就到头了。
关键时刻,还是刘幽求和张说替崔湜说了好话,这才为崔湜留了一条小命。
不过刘幽求和张说都没有想到,崔湜就是《农夫和蛇》里的那条蛇,在他苏醒过来之后,就开始狠狠地噬咬当初的救命恩人了。
先遭殃的是张说,他被崔湜伙同太平公主免去了宰相职务,改为尚书左丞,并发往东都洛阳安置。
现在遭殃的是刘幽求,崔湜想要了他的命。
刘幽求刚一踏上流放之路,崔湜就密令广州都督周利贞,让他在刘幽求到达封州报到之后,将其弄到广州斩草除根。
这周利贞不是一般的狠人,当年敬晖等五王就是死于他之手,现在他把刀擦亮了,只等刘幽求来。
周利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结果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打听才知道,刘幽求已经在桂林住下,不来了。
谁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