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之后,李隆基存在的价值就是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提供素材,仅此而已!

有赏有罚

补齐了当皇帝的全部手续,李亨开始秋后算账。秋后算账,有赏有罚,于是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哭笑不得。赏罚之前,李亨宣布大赦天下,不过安禄山及其同党、李林甫、王珙、杨国忠并不在被赦免行列,他们被李亨牢牢地钉在耻辱柱上。

接下来,是赏:广平王李俶晋封楚王;郭子仪加封司徒;李光弼加封司空;高力士、陈玄礼等护送李隆基到蜀郡的官员,裴冕等跟随李亨到灵武郡的官员全部加官晋爵;忠于王事的李憕、卢奕、颜杲卿、袁履谦、许远、张巡、张介然、蒋清、庞坚等一律追赠官职,同时授予他们的子孙官职;阵亡将士家属,一律免除田赋、劳役两年。长长的赏赐名单中,没有当年的哥舒翰,也没有当年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在以成败论英雄的背景下,他们曾经的功劳都被遗忘了,他们的功绩都被封存到历史的云烟之中。

相比于哥舒翰、高仙芝,有一个人更惨。上党节度使程千里。程千里是唐朝一员名将,安史之乱时他负责镇守上党,由于上党地理位置重要,叛军屡屡攻击,都被程千里打退。不甘心失败的叛军又一次卷土重来,领头是曾经与史思明一起围攻太原的蔡希德。公元七五七年九月二日,蔡希德率领少量骑兵到上党城下挑战,程千里毫不示弱,率领一百名骑兵出城迎战。程千里率一百名骑兵向蔡希德扑了过去,他想擒贼先擒王。就在程千里快追上蔡希德时,蔡希德的援兵到了,程千里勒住了马,转身回城。这下形势逆转,程千里在前面跑,蔡希德在后面追。跑到上党城下,士兵早早放下了吊桥,程千里驱马上了吊桥,过了吊桥,他就化险为夷。这时,意外发生了。吊桥居然塌了。程千里连人带马掉进了壕沟,不幸成了蔡希德的俘虏。程千里仰天长叹一声,对已经过了吊桥的麾下骑兵说:“我不幸落到这步田地,这是天意!回去告诉诸位将军,好好守城,宁可失去我这位主帅,也不能失去上党城!”骑兵含泪而去,把程千里的话传进了上党城。眼看程千里被自己生擒,蔡希德以为攻城的机会来了,立刻挥军攻打。打了半天,上党城固若金汤,比以前还难打。程千里的话起了作用。久攻不下的蔡希德引兵退去,将程千里押送到洛阳,安庆绪给程千里加了一个荣誉性的官职:特进,然后便把程千里囚禁了起来。等到安庆绪放弃洛阳时,程千里与哥舒翰一起被杀害,没能等来洛阳光复的一天。这次被俘,成为程千里一生的污点,以往功绩被彻底抹杀,虽然他同样忠于王事,但他却被刻意淡忘了。如果程千里当场就义,他会被视作英雄,而他有过一段被俘经历,于是就变成了“狗熊”,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荒诞逻辑。实际上,只要被俘之后保持气节,没有做有害国家和民族的事情,同样应该视作英雄。可惜,多数朝代做不到这一点。

发完赏赐的红包,该到了处罚的时刻。如何处理那些投降安禄山的前政府官员,李亨头疼不已,一时无法定下基调,索性暂且羁押起来,由政府士兵严加看管。李亨指定的羁押地很有讲究,不是别处,正是奸相杨国忠的旧宅。不久,李亨指定礼部尚书李岘、兵部侍郎吕諲为皇家特别法庭法官,会同御史大夫崔器一同审理陈希烈等投敌叛逆案。这个审判组合很有意思,崔器、吕諲为人苛刻,李岘为人宽仁,如此一个搭配,有点猴吃麻花——满拧的意思。说满拧,满拧马上就来。经过审判,崔器、吕諲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给李亨上了一道奏疏:

那些在叛军政府当官的前政府官员,属于叛国投敌,应该一律处死!

如果这个奏疏得到批准,几百人将命丧黄泉,其中就包括诗佛王维。李亨看了奏疏,准备同意,他想一了百了,省得麻烦。这时,李岘不干了。李岘对李亨说:“叛军攻陷两京,天子被迫南巡,人人自危只能各自逃生。投靠叛军的官员,多数都是陛下的亲戚或者国家元勋的子孙,如果一律按叛逆罪处死,恐怕有违仁厚宽恕之道。况且现在河北未平,群臣在叛军中效力的还有很多,如果陛下网开一面,就可以让那些人有机会改过自新;如果陛下一律诛杀,那些人只能跟叛军一条道跑到黑了。《书经》有云:首恶必问,胁从不究。吕諲、崔器只知抠法律条文,不识大体,还望陛下三思!”

相比而言,吕諲、崔器是粗暴执法,李岘则是差别化对待。前者,以暴制暴,只会更糟;后者,理性处理,春风化雨。两派就此争执了起来,一争就是好几天。争到最后,李亨想明白了,如今河北还未平定,不能按照吕諲、崔器的一刀切,还得区别对待,团结大多数人。李亨按照李岘的建议,将被羁押官员分为六等:

第一等,罪大恶极,斩;

第二等,次之,赐自尽;

第三等,次之,重杖一百;

第四等到第六等分别判处流刑和贬放。

这样一来,羁押于杨国忠旧宅的官员各就各位,各得其所:

原河南尹达奚珣等十八人被公开斩首;

原宰相陈希烈等七人被赐在大理寺自尽;

诗佛王维等应受杖刑的官员自动到京兆府门口接受一百大棍;

其余人等,收拾行囊,奔赴祖国各地。

本来王维这一百大棍躲不过去了,恰在这时,李亨想起了一件往事,他依稀记得曾经读过一首诗,题目叫《凝碧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的基调显然是忠于王室!

好像是王维写的吧!

李亨一问左右,没错,确实是王维写的,而且是在洛阳沦陷期间写的。

这说明王维是个好同志。

正巧,王维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也来替王维求情,王缙向李亨表示,

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抵哥哥的刑罚。李亨不禁笑了,何必如此!王维就此解脱,他逃过了应受的惩罚,李亨不仅没有打他一百大棍,还委任他为太子中允,对于王维来说,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赏罚到此终结,李亨又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北方一日不静,他一天不得安宁。

首鼠两端

在李亨大行赏罚的同时,“大燕皇帝”安庆绪一路向北,败逃到邺郡(河南安阳)。到了邺郡,安庆绪决定不往北走了,如果再走,父亲安禄山的胜利果实基本丧失殆尽。安庆绪在邺郡留了下来,他要开始二次创业。安庆绪把邺郡升格为安成府,定为“大燕帝国”的新国都,同时更改年号为“天成”。洛阳逃亡时光顾着逃亡,现在安庆绪才有精力盘点一下手中的筹码,一盘点,安庆绪倒吸一口凉气,居然就剩下这么点:骑兵不过三百,步兵不过一千。就拿这点筹码二次创业?安庆绪自己都有点不相信。十几天过去了,安庆绪的心情多云转晴,他的部将听说他“定都”邺郡后,又纷纷从各地赶来,各地人马再加上临时招募的新兵,总数又达到六万。三百骑兵、一千步兵不足创业,那么六万大军呢?或许,还有希望。就在安庆绪还在筹划二次创业时,远在范阳的史思明正在打着自己的算盘。史思明的精明算盘要追溯到公元七五七年正月,那时安禄山刚刚“驾崩”。一听到安禄山“驾崩”,史思明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马上引军从太原退到了范阳,他要自立门户,当家做主。

史思明的自立门户是隐性的,他没有公开与洛阳的安庆绪翻脸,而是埋下头自顾自做自己的事。当初安禄山将抢夺来的东西都运回了范阳老巢,现在这些东西都被史思明划到自己名下,弄了半天,安禄山是在给史思明打工。

从那之后,史思明对安庆绪便爱搭不理,安庆绪也没有办法,于是范阳与洛阳便保持着松散的隶属关系,看似直管,实际却鞭长莫及。等安庆绪从洛阳逃亡时,史思明趁火打劫的时候到了,他盯上了从洛阳逃回范阳的败兵。郭子仪的手下败将李归仁率领精锐敢死部队、同罗部落军队、六州胡人部队总计数万人,没有跟随安庆绪前往邺郡,而是一溜烟跑回了范阳。一路上,这些败兵贯彻“贼不走空”的精神,沿路抢劫,满载而归,心满意足地进入范阳境内。这时,史思明早有准备,他要招降这些败兵。面对招降,精锐敢死部队和六州胡人部队选择了投降,唯独同罗部落军队不同意。

史思明早就作了两手准备,他一手握着胡萝卜,一手握着大棒,眼看同罗部落不吃胡萝卜,他瞬间举起了大棒。早有准备的史思明部队向同罗部落军队发动突袭,同罗部落猝不及防,很快溃不成军。这一次,同罗部落吃亏吃大了,不仅人死了不少,连同抢来的东西也被

史思明一锅端,忙活了半天,还是给史思明打工。经过这次招降,史思明更加兵强马壮。这时,梦想二次创业的安庆绪惦记上了二大爷史思明。为了增补自己的兵力,安庆绪派将军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前往范阳征兵,从“大燕帝国”的隶属关系来看,安庆绪有这个权力,史思明无权拒绝。表面上看,安庆绪只是派人到范阳征兵,实际上,安庆绪还藏着一手,他给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下了一道密旨:找机会除掉史思明。负责征兵的阿史那承庆人还没到,消息先到,史思明陷入到犹豫之中。一方面他不想再听安庆绪的命令,另一方面又不想就此跟安庆绪翻脸,那样只会两败俱伤。跟随史思明多年的判官耿仁智看出了史思明的犹豫,他决定给史思明指一条明路。耿仁智心向唐朝,他指的明路就是归降唐朝。耿仁智对史思明说:“大人一向严肃,一般人不敢在你面前说话,我耿仁智就壮壮胆子,容我说句话再死!”史思明有些莫名其妙:“何出此言?”耿仁智游说道:“大人之所以一直为安氏效力,只不过是被凶暴所逼。

如今唐室中兴,天子仁圣,大人如果能率部归顺,就能转祸为福。”听完耿仁智的话,史思明有些心动,毕竟叛乱是刀尖舔血,而归顺则是坐享富贵,两相对比,后者更具诱惑。

耿仁智游说完,裨将乌承玼接着游说道:“如今唐室再造,安庆绪不过是草叶上的露珠,大人何必还跟他一起自取灭亡。只要归顺朝廷,自动洗刷以前的污点,富贵易如反掌。”

乌承玼与耿仁智的话叠加到一起,史思明决定改换门庭。几天后,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带领五千骑兵抵达范阳,史思明率领数万大军热烈“欢迎”。

两军相隔还有一里时,史思明派人给阿史那承庆传了一个话:

大人远道而来,范阳将士喜不自胜。不过范阳士兵没见过世面,胆小,害怕大人的部队,不敢往前走了,希望大人让随行士兵松弛一下,这样范阳士兵才能心安。

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智商也不高,一听史思明如此说,也就同意了,五千骑兵便放松警惕,懈怠下来。两军相见,史思明热情招呼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喝酒,他的属下则热情招待五千骑兵。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们与史思明觥筹交错时,他们的五千骑兵被史思明解除了武装。史思明的部下先收缴了五千骑兵的武器,然后进行了分化,愿意回家务农的,发给盘缠遣送回家,愿意继续当兵的,重重有赏分配各营。不一会儿工夫,五千骑兵被史思明分解完毕,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仅仅喝了一顿酒,就成了光杆司令。第二天,两个光杆司令惊愕地发现,不仅五千骑兵没了,他俩也成了史思明的阶下囚。这顿酒的成本太大了!史思明马上给李亨写了一道奏疏,要求举所部十三郡以及八万士兵投降!公元七五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史思明派出的投降特使来到长安,把这个天大的喜讯通报给李亨。看完奏疏,李亨愣了一下,瞬即大喜,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李亨马上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史思明的七个儿子被同时任命为唐朝政府高官。红包发完,李亨派给史思明一个特殊任务:率领所部兵马讨伐安庆绪。红包也是有条件的。史思明归降,让唐王朝的形势一片大好,整个河北大地,除了安庆绪控制的几个郡,其余多数回归唐朝,由安禄山引发的叛乱呈现出逐渐熄灭的态势。如果这个势头能够保持下去该有多好!

暗藏伏笔

转眼,史思明归降已经有几个月时间,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然而,还是有人看到风平浪静下的玄机。河南节度使张镐给李亨上了一道奏疏:史思明为人凶险,利用天下大乱窃取高位,看似长着一张人脸,实际却怀野兽之心,很难用恩德感化,陛下千万不要给他权柄。看完张镐的奏疏,李亨并不赞同,这个张镐,完全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正巧,李亨派往范阳的宦官返回长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