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子仪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告急居然无功而返,程元振居然阻拦告急使者,愣是没让使者见到李豫的面。这次阻拦的恶果在几天后出现——长安沦陷!如果程元振没有阻拦,使者得以面见李豫,或许李豫能够增派兵马给郭子仪,一举挡住吐蕃大军东进的步伐。然而,程元振却阻拦使者,郭子仪增兵计划落空,只能眼睁睁看着吐蕃大军直逼长安。在吐蕃大军逼近长安之前,也有小股唐军计划阻挡。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率领两千精兵在盩厔(陕西周至)西面设伏,打退了吐蕃大军的一次进攻,暂时延缓了吐蕃军队的进攻速度。然而,两千精兵对阵二十万大军,就如同蚂蚁伸出脚想绊大象一个跟头,想法不可谓不好,只是不太现实。两天后,吐蕃二十万大军蜂拥而至,吕月将没能再次创造奇迹,他力战不敌,全军覆灭,自己也被生擒。吐蕃大军顺势挺进咸阳西南的便桥,距离长安已是咫尺之遥。消息传到长安,李豫呆立在原地,他知道军情紧急,没想到居然紧急到如此地步。摆在李豫面前只剩下一条路——放弃长安,向东避难。七年前,他曾经有过一次放弃长安经历,没想到,七年后,他又要放弃长安,两次唯一不同的是方向,上次是往西,这次是往东。
放弃国都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刹住车。有唐一代,国都长安被多次放弃,万恶之源,就是公元七五六年李隆基的仓皇出逃,上行下效,他的子孙们延续了这个光荣传统,而且不断发扬光大。
十月七日,李豫放弃长安,巡幸陕州(河南三门峡)。
中国史官的笔杆子真不是盖的,明明是逃难,偏偏不说逃难,美其名曰“巡幸”。最搞笑的是北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俘虏,押往金国,史书对此美其名曰“二帝北狩”,字面意思是,两位皇帝不是被俘,而是到北方打猎去了。
可问题是,别人打猎都是双程、往返的,他俩咋是单程的,一去不返呢?不能再问了,再问史官们非得活过来群殴我不可!
李豫放弃长安的消息传到咸阳,郭子仪连忙引军从咸阳返回长安,他想追赶李豫东巡的脚步。等郭子仪抵达长安时,李豫已经走远了。世上的事总是无巧不成书,就在郭子仪遗憾不已时,意外收获扑面而来。郭子仪居然在开元门内遇到了一帮异想天开的人。在这帮异想天开的人中,领头的是神箭侍卫官王献忠。王献忠本来在李豫东巡陕州的队伍里,东行没多远,他便率领四百骑兵调转方向,返回了长安,他要做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裹胁李唐皇室的亲王,西上迎接吐蕃大军。王献忠这么做有他自己的考虑,他知道,吐蕃长驱直入,一定会在长安建立伪政权,自己裹胁几个亲王过去,没准就有一个能当上“皇帝”,届时,他就是拥立“皇帝”的“开国元勋”。王献忠一边打着如意算盘,一边裹胁着亲王们往西走,不料与郭子仪撞了个正着。看到郭子仪,王献忠眼前一亮,如果能拉郭子仪入伙,事情就好办多了。没容王献忠多想,郭子仪一声大喝,将王献忠喊下了马。王献忠下马后,紧赶两步走到郭子仪的马头前,游说道:“如今皇帝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谁立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郭子仪冷冷地看着王献忠,这个家伙,脑袋里都想着什么?想当开国元勋想疯了吧!郭子仪正准备开口,被裹胁的丰王李珙(李隆基的儿子)迫不及待地开口了:“令公怎么不说话啊!”迫切心情溢于言表。想来,李珙被王献忠描绘的前景打动了。郭子仪看了李珙一眼,哎,又是一个走火入魔的!郭子仪大声斥责道:“胡闹!”郭子仪一挥手,手下便将王献忠等人押了起来,一路扭送到潼关,交给了惊魂未定的皇帝李豫。李豫一听前因后果,不禁愕然,刚离开长安,就有人动了活心眼。李豫看了看丰王李珙,对于这个叔叔他实在不想说什么,挺大岁数的人,怎么不长脑子呢?
李豫没有当场处置李珙,而是让李珙回到给他分配好的营帐。回到营帐,李珙心中不忿,忍不住口吐怨言。这几句怨言最终要了他的命。经过官员上奏,李豫最终下诏,将李珙赐死!从始至终,李豫所谓的宽恕都是假象,他只是在等一个处死李珙的借口而已,当李珙随意口出狂言,赐死的结局就向他迎面走来。准确地说,这个结局在他一入潼关时就注定了,没有一个皇帝会容忍别人谋逆,即便疑似也不行!处死完李珙,李豫继续东行到陕州。与此同时,长安城中正在上演“改朝换代”的好戏。“唐奸”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拥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改元,设置百官。李承宏籍籍无名,他的祖父邠王李守礼(李治次子李贤的儿子)却有一定的名气,具有预知天气的特异功能,准确程度比天气预报员都准。
经过李隆基的探问,李守礼说出了真相:“这都是拜祖母所赐,我从小被她关进监狱,经常被杖打,背部伤痕经年累月。每逢天要下雨时,后背就会感觉沉重,每逢天要放晴时,后背就会格外轻松。”
幸福的人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被高晖、马重英推上皇位的李承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丰王李珙只是疑似谋逆就被赐死,何况他被人堂而皇之地推上皇位。李承宏的“皇帝”生涯很短暂,前后不到半个月,从登基开始便进入了倒计时。为李承宏按下倒计时秒表的是郭子仪,正是他设计收复了长安。值得一提的是,当郭子仪决心收复长安时,他的手下依旧寒酸得可怜,居然只有三十名骑兵。郭子仪不以为意,他把目光投向商州(陕西商州),商州将是郭子仪反攻长安的重要桥头堡。郭子仪看重商州不为别的,只为这里有很多溃散的禁军士兵,只要前往商州将这些士兵收拢,反攻长安的兵马就有着落了。
果不出郭子仪所料,当郭子仪抵达商州时,溃兵正在商州城里闲逛,郭子仪一声令下,溃兵纷纷响应,一天的工夫已经云集了数千人,再加上其他地方收拢过来的兵马,总数达到了四千人,已经初具规模。
这时,李豫的诏书传到商州,征召郭子仪前往陕州晋见。
郭子仪没有应召,他给李豫回了一道奏疏:
臣不收复长安无以见陛下,臣准备从蓝田出兵,届时吐蕃兵必然不敢东下。
说干就干,郭子仪派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出自长孙无忌哥哥一脉)率领二百骑兵从蓝田出发,观察敌情。长孙全绪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也是一个军事奇才,他率军挺进蓝田北部的韩公堆时,就率领二百骑兵拉起大旗,作起虎皮:白天,二百骑兵在韩公堆附近广张旗帜,擂动战鼓;夜晚,二百骑兵在那里点起无数堆篝火,远远望去,似乎有大军驻扎。与此同时,前光禄卿殷仲卿也行动了起来,他自己招募了一千人的民兵部队,然后率领二百骑兵渡过浐水,作出一副进逼长安的态势。长孙全绪和殷仲卿的兵都不多,但他们自己知道,吐蕃人并不知道。长驱直入的吐蕃人心里一直在打鼓,他们知道,自己孤军深入,一旦唐军组织反扑,他们就有可能陷入唐军的重重包围。
长安百姓在此时也体现出相当高的军事素质,他们故意在吐蕃士兵面前聊天:“知道吗?郭子仪已经在商州集结大军,听说部队不计其数,不日就将反攻长安!”
小道消息迅速在长安蔓延,吐蕃士兵都知道了这个可怕的消息,心中惴惴不安,归心似箭。夜里,精神紧张的吐蕃士兵好不容易进入梦乡,长安城中传来了阵阵鼓声,连绵不绝。鼓声夹杂着呐喊声,吐蕃士兵个个都绷紧了神经。这一切都是长孙全绪的疑兵之计,他派神箭侍卫官王甫潜入长安城结交了数百个长安恶少,夜间的鼓声就是他们的杰作。所有不利的消息汇总到一起,二十万吐蕃大军坐不住了,他们感觉唐军已经从四面八方向他们逼来,再不离开长安,他们就会被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到此时为止,真正准备反攻长安的唐军并没有多少,远在汾州的仆固怀恩与远在淮西的李光弼都没有任何动静,他们都手握大军,而且接到了率军勤王的诏书,然而他们都按兵不动。
整个崤山以东的节度使,没有发一兵一卒勤王。吐蕃人并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知道唐军正向他们袭来。在错觉的指引下,十月二十一日,吐蕃大军打开城门,向西撤去,历时十二天的占领就此结束。吐蕃人走了,“唐奸”高晖慌了手脚。他不仅慌了手脚,而且错乱了方向。按道理说,吐蕃人撤走,高晖理应跟随着吐蕃人往西逃亡,他却不然,率领三百骑兵向东逃窜!咋想的呢!是不是因为没有指南针呢!逃错方向的高晖注定了悲惨的结局,他一路狂奔到潼关,双脚踏入了地狱之门。潼关守将李日越将他拿下,当场诛杀,唐朝“吴三桂”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卖国求荣的一生。如果与吴三桂相比,高晖太惨了,人家吴三桂卖国后怎么说也风光了一些年头,高晖呢?前后不到一个月!同样是卖国贼,差距还是蛮大的。长安就这样戏剧性地回到郭子仪手中,连郭子仪本人都没有想到会如此顺利。郭子仪率军从商州返回长安,这次返回,他又遇到了幺蛾子。闹出幺蛾子的是神箭侍卫官王甫,不久前他奉长孙全绪之命潜入长安结交恶少半夜击鼓。
原本吐蕃惊走后,王甫便完成了任务,然而,王甫却不这样认为,他居然纠集了两千多名部众,然后自己给自己任命为“京兆尹”(长安特别市市长)。
想官想疯了。王甫不仅自己当“京兆尹”,手下还配置了一些官员,在吐蕃兵撤走、郭子仪还没入城这段时间里,王甫的山寨版政府在长安城里横行直撞。但凡有智商的人过把瘾后就会迅速离开,王甫却不,他一直坚持,直到郭子仪重返长安。郭子仪抵达长安城下,王甫依旧在死扛,他不想就此放弃自己的“京兆尹”梦想。郭子仪率领三十名骑兵缓缓前行,再一次向王甫发出了征召令。可能是被郭子仪的气场镇住了,这一次王甫乖乖地应召,跪倒在郭子仪马前行见面礼。郭子仪疑惑地看了看王甫:“就你,京兆尹?”郭子仪一声令下,王甫身首异处,从此只能在地下做自己的京兆尹梦了。王甫身死,两千部众胆战心惊,一哄而散,“官”不要了,命要紧!一个月后,东巡陕州的李豫重返长安,郭子仪率领文武百官及各路人马出城迎接。郭子仪双膝跪地,等候李豫“定罪”。所谓“定罪”,是自谦之词,说白了,不但没罪,而且有功。李豫走到郭子仪的面前,双手扶起郭子仪,感慨地说道:“没有早点用你,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皇帝说话,虽然是金口玉言,但不能全信,如果全信你就是傻子!对于皇帝的话,听一半,扔一半,别太当真。
吐蕃入侵在乱哄哄中开始,又在乱哄哄中结束,长安城失而复得,一切看上去与以前并没有太多不同,只是长安城先失后得,就注定有人要付出代价,而且是沉重的代价。
乌鸦换岗
要付出代价的不是别人,正是此前当红的宦官程元振。自从一年前接替李辅国的职位后,程元振在李豫面前便风生水起,不仅被任命为元帅府代理司马,而且还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走红态势不言而喻。与李辅国相比,程元振的手更长,心更黑,害死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就是他的得意之作。不过,跟李辅国相比,程元振的智商似乎不太够,他居然敢把十万火急的军情当成儿戏,仅此一点,足以证明他是一个低能儿。程元振总以为自己可以一手遮天,却没有想到,纸总有一天会包不住火,当长安沦陷已经近在眼前,你还瞒得下去吗?
从李豫逃出长安那一刻起,程元振下台的伏笔便埋下了,没有一个皇帝会容忍程元振这样的宦官,欺上瞒下不是不可以,但欺上瞒下到了国都都要失守的地步,再大度的皇帝也包容不了。
李豫忍而不发,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李豫一行抵达陕州后,弹劾程元振的奏疏到了,上奏人是太常博士(祭祀部祭祀官)柳伉。奏疏中,柳伉详细罗列了程元振的罪行,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程元振导致的恶果:崤山以东没有一个节度使率兵勤王。奏疏写得洋洋洒洒,李豫读得战战兢兢,柳伉的笔锋已经触及到他的内心深处,这些问题他自己也曾想过,只是没有想得那么深刻。
现在来看,这一年多来重用程元振完全是一个败笔,他不仅一手遮天,而且残害忠良,以致关键时刻崤山以东居然没有节度使勤王,这不是要把皇帝推进孤家寡人的境地吗?
李豫摇了摇头,程元振,到你下课的时候了。换作别人,李豫可能会追加一纸诏书:赐死,就像当初他对待李辅国一样。(李辅国还没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