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之下,李世民是智者,麹文泰就是弱智者。

麹文泰为什么如此有恃无恐呢?说白了都是空间距离惹的祸。

高昌距离长安,四千三百里,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唐代,这个距离用兵难度之大无法想象,因此麹文泰不无得意地跟左右亲信说:“我以前朝贡的时候,看西秦,陇的北边荒漠无人,不能跟以前的隋朝相比了。现在唐国来攻打我,军队多的话则粮食不好运,发兵三万以下,我们就能摆平他们。再加上道路艰险,他们肯定劳顿不堪,我们以逸待劳,坐收功成,还怕什么?”

麹文泰的算盘打的不可谓不精,在他看来,如果唐朝发兵多,那么必定粮草不济,而如果发兵少,那么必定不是高昌的对手。更何况,中间还有长达两千里的戈壁荒漠,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一百人结伴而行如果没有粮草接应就必死无疑,更何况是数万大军。就算侥幸能兵临城下,二十天之内必定粮草殆尽,如何能不溃败呢?

然而麹文泰千算万算,却没有想到此次率军远征的居然是吏部尚书侯君集。侯君集是什么人?侯君集是贞观九年率军穿越二千里无人区,人吃冰马吃雪的大唐名将,高寒的无人区都穿越了,还会怕你高昌的戈壁荒漠吗?

说到底,麹文泰就是一个军事白痴。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矛盾激化的表现形式。

打赢战争靠什么?一靠实力,二靠出其不意。

在别人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出现,就叫出其不意。

贞观十四年八月,侯君集率领的唐朝远征军在距离高昌不远的沙漠口出现,麹文泰认为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侯君集率领的唐朝大军已经犹如天兵天将一样出现在高昌的国境线,还有比这个更出其不意的吗?

黑云压城,兵临城下,高昌国上下将目光都集中在国王麹文泰身上。他们相信,既然国王有本事挑衅,那么就一定有本事化解,一定会带领高昌渡过这次战争危机。

事实证明,麹文泰确实有本事,他真的躲过了这次危机,而且侯君集拿他还没什么办法。

躲过战争危机的只有麹文泰一个人。在得知侯君集大军压境之后,麹文泰忧愁过度却又无计可施,眼睛一闭不睁,这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居然被唐朝大军活活给愁死了。

卖白粉的架势,卖白菜的胆。

挑衅的麹文泰以愁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同时把高昌国的乱摊子留给了自己的儿子麹智盛,老子作孽儿子扛,真是作孽。



麹智盛在老爹麹文泰死后,火速就任高昌国第十六任国王。他的命可比老爹苦多了,一上任就背上了炸药包,而且这个炸药包的导火索还不在他的手上,而是在侯君集的手上。

侯君集率军抵达高昌国的柳谷时听说了麹文泰的死讯,同时听说高昌国的贵族们将云集高昌城为麹文泰发丧,属下将领当即请示,是否立刻包围高昌城?

直取高昌城,侯君集何尝不想?然而侯君集更清楚远征高昌的目的所在,吊民伐罪是远征的目标之一,终极目标却是借此扬大国军威。大国军队就要有大国的风度。

侯君集尽管读书不多,但他也知道“礼不伐丧”,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这是大唐军队的风度,也是侯君集的风度。

侯君集随即令旗一挥,擂动战鼓,向西直扑田地城。这个田地城就是远征高昌的第一个靶子,打下它,让高昌人有个害怕的样本。



田地城下,侯君集先礼后兵,先是例行公事的劝降,结果得到了意料之中的拒绝。侯君集心里清楚,这个国家跟国王一样,给脸不要脸,那就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吧。

第二天拂晓,侯君集的远征军发动攻击,正如他所预计的那样,仅仅半天时间,田地城告破,城内男女老少七千余人全部被俘。

当夜,侯君集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向高昌城进发,就在高昌城下击败高昌军队。随即侯君集率远征军主力抵达高昌城下,在城下安营扎寨。

城外侯君集大军压城,城内继任国王的麹智盛惶恐不安。他知道自己的日子已经不能论天过了,而是要论秒数了。但是他还想最后努力一次,壮着胆子给侯君集写了一封求饶信:有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丧背。智盛袭位未几,不知所以愆阙,冀尚书哀怜。意思说,得罪大唐天子的是我爹,他已经遭天谴了,挂掉了,我刚继位没几天,可没得罪天子啊,尚书大人可怜可怜吧。

接到这封求饶信,侯君集笑了,这孩子,难道不知道“父债子还”吗?就算要求饶,也得拿出点诚意啊!

侯君集很快给麹智盛回了封信:若能悔祸,宜束手军门。

要么出来投降,要么缩头挨打。



倒霉孩子麹智盛选择了后者。

麹智盛选择后者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知道高昌城城高壕深,他老爹在挑衅唐朝的同时没少在战备上下功夫,就凭几万孤军深入的唐军,你又能奈我何?难道高昌城的城高壕深都是摆设不成?

高昌城的城高壕深不是摆设,只可惜它遇到了有备而来的侯君集。

此次远征高昌,粮草没有保障,援军没有保障,唯独攻城是有保障的。本着速战速决的目的,李世民给侯君集调集了大批攻城能手,高精尖攻城装备一应俱全。不怕城墙高,就怕没城墙。

很快,躲在城中的麹智盛就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侯君集一声令下,唐军开始抬土添高昌城外的战壕,因为早有准备,战壕很快被填平了,沟没了,一马平川。

就在麹智盛哀叹的同时,让他更哀叹的物件出现了,抛石车。

抛石车在高昌城外一字排开,在统一指挥下,无数石头飞进了高昌城。可以想象一下,一座孤城,在漫天飞石的攻击之下,还有比这更恐怖的吗?

事实证明,有。



在抛石车一旁,唐军很快矗立起一座高楼。这座楼也不算高,十丈而已,约合三十余米。在这座观察楼上,高昌城被一览无余,很快,这个观察楼就发挥了作用。

“一号抛石车向左偏一点,那边有几个小楼可以砸!”

“二号抛石车向右偏一点,那边出来了几个人!”

这日子没法过了!



到了这个时候,麹智盛还不想投降。并不是唐军的石头雨不可怕,而是他的心中还有念想,这个念想就是西突厥。

原本在麹文泰向唐朝挑衅之前,高昌与西突厥就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双方约定,一旦一方受到第三国攻击,另一方有救援的义务。麹智盛之所以在石头雨中死扛,就是在等待西突厥的救援。只要救援一到,里应外合,孤军深入的唐军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崩溃。

事实上,西突厥人确实遵守了约定,在得知唐军远征之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薄布就派出一名亲王进驻到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以作声援。

得到声援的麹智盛由此壮着胆子在高昌城里当缩头乌龟,同时等待着西突厥盟友前来救援。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关键的时刻,西突厥盟友居然掉链子了。

西突厥盟友的掉链子是从上至下的。首先掉链子的是可汗阿史那薄布。在听说侯君集率领的唐军来势凶猛之后,阿史那薄布内心居然充满了恐惧,本着“不挨打就是福”的宗旨,向西连退一千里,人家溜了。

领导都掉链子了,下属就更没指望了。驻防可汗浮图城的西突厥亲王也受到了可汗的传染,恐惧过度,连逃跑都省了,就地向唐军投降。

这下就把麹智盛一个人搁里面了。

援军没指望了。漫天的石头雨没有停的时候,要么继续在石头雨中当忍者神龟直到高昌城变成一座石头坟,要么就是乖乖出城投降,二选一,自己选。



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得选了,继任没几天的麹智盛终于品味出一个成语:走投无路。没办法,父债子还,老子麹文泰已经挂了,剩下的债只能由儿子麹智盛买单了。

贞观十四年八月八日,高昌国末代国王麹智盛打开城门向侯君集投降,立国一百八十一年的高昌国就此灭亡,他们也成为被侯君集踩在脚下的山头。

此后侯君集派兵四处夺城,共接收城池二十二座,八千零四十六户,一万七千余人。土地面积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高昌国领域全部并入唐朝版图。



对于高昌国并入唐朝版图,老杠头魏征是有不同意见的。他认为在高昌国故地设立州县得不偿失,白白浪费军力,劳民伤财,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未见其可。

其实,在我看来,魏征的确是浪得虚名,是后世的人把他抬的太高了。在高昌国设立州县并非李世民贪图高昌领土,而是地缘政治的需要。在高昌设立州县,派兵驻守,这就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为后来唐朝征服中亚打下基础,同时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更重要的还可以以此为据点,牵制对唐朝虎视眈眈的西突厥。

于是,李世民顶住魏征的上疏,将高昌国故地改称西州,在可汗浮图城设立庭州,在交河城(新疆吐鲁番市)设立安西都护府,这就是历史上安西都护府的由来。

这时,唐朝版图东极于东海,西至焉耆(新疆焉耆县),南尽林邑(越南中部),北抵瀚海沙漠,皆为州县,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



与此同时,得胜将军侯君集率军东返,押解高昌国王麹智盛以及高昌文武百官前往长安。此时的侯君集春风得意,盖世无双,从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到西征吐谷浑,再到远征高昌,侯君集不断在唐朝的功劳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相比于李靖,他是玄武门之变的核心功臣;相比于尉迟敬德,他在贞观年间不断积累着赫赫战功,经过吐谷浑、高昌之战,他已经成为比肩李靖、李世勣的大唐名将。而李靖已经已老,李世勣牢牢地钉在并州防范突厥人的前线。天下之大,数大唐名将,舍我其谁?

高处不胜寒

贞观十四年十二月五日,侯君集的戎马生涯达到最高峰。

这一天,侯君集在观德殿呈献远征军俘虏,麹智盛和他的文武百官就是他献给李世民的。这次盛大的献俘是继贞观四年之后的又一次盛大仪式,上一次献俘的主角是李靖,他献上的是颉利可汗,而这一次献俘的主角无疑就是侯君集。

论起来,侯君集其实还有一次献俘机会,那就是平定吐谷浑之战。可惜那一次战果不够完美,吐谷浑可汗身死,而且李世民很快允许吐谷浑恢复建国,所以即使李靖和侯君集想献俘也没得献,总得留下吐谷浑的文武百官参加国家重建的重大工程。



无疑,侯君集是幸运的,他遇上了高昌这个山头,于是他去了,他看到了,他征服了!



在献俘仪式之后,李世民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庆功宴,同时下令天下百姓饮酒吃肉庆祝三天,举国同庆高昌之战大获成功。

庆功的酒格外甜美,庆功的肉分外飘香。在盛大的庆功氛围中,侯君集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心醉。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酒叫醉生梦死,那么侯君集一定会买上很多坛。在酒里他可以长久地活在戎马生涯的最高峰,在酒里他可以长久保持得胜之后的幸福感。

可惜,酒可以醉,梦总要醒!

就在庆功宴召开数天之后,侯君集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弹劾:攻取高昌国时,私取奇珍异宝,属下大肆劫掠,侯君集竟无法阻止。

又是战后劫掠,又是事后被弹劾,李靖平定东突厥之后曾经有此经历,现在轮到了侯君集。

战后劫掠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从国际公约看,战后劫掠不人道;而从士兵九死一生来看,不允许战后劫掠同样不人道。战争与历史紧密相连,割裂历史谈战争道德根本就是空谈。在冷兵器时代,战后劫掠就是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就连唐朝后来跟回纥借兵平叛也同样开出条件:土地人口归唐朝,金银财宝归回纥,说白了以“战后劫掠”作为出兵的回报。

现在侯君集也被“战后劫掠”击中,也冤,也不冤。

说他冤,是因为不如此不足以激励士气。说他不冤,是因为他公私兼顾,个人也没少捞。现在难题摆在了李世民面前,你该怎么办?

凉拌。下到大狱再说。



从长安到高昌,侯君集走了几个月,从庆功宴到深牢大狱,侯君集走了居然不到十天。侯君集的人生最高峰不过区区十天。

此时的侯君集开始在心中盘算,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呢?是跟李靖一样的免责,还是跟隋朝史万岁一样惨死的结局呢?

侯君集在思考,李世民在思考,中书侍郎岑文本也在思考,最后还是岑文本的上疏挽救了侯君集。

岑文本的上疏说道,侯君集凯旋回来不到十天就被下到大狱,固然是因为侯君集自己犯错,但天下人会疑心皇帝只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