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征战天下-第4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フ劭础H缃皲撬桨芰耍问票热饲浚窃菔蓖牙肓丝刂埔簿桶樟耍尤换垢胰绱似廴颂酰�

摸哨兵,烧粮草,我们还没去搞你们居然先敢先动手?那岂不是反了你们?

于是乎,苻诜的部下们群情激奋,一个个都要求马上出兵攻打拓跋珪。

这个时候,还有人说,上次拓跋珪南下的时候,其实就该堵住他不让他回去的。不过这个苻诜倒是坚决驳斥了,毕竟那时候有那时候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本来这样就可以做出决定了,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苻诜心里突然有股强烈的预感,这个预感告诉他,不能冲动,不能操之过急,要再看看。

无数次,这种预感,这种直觉,帮了他的大忙。甚至很多时候,这种无理由的想法,都比什么都精确,就像先知一样。

因此苻诜还是决定,暂时不要做出决策。

……

姑臧城内,人们还在如火如荼的投机,商品的价格还在每天飙涨,但是现在姑臧还有另外一件事,也吸引了天下人的注意,那就是段业将要举行的科举考试。

如前所述,段业早就把榜文贴到了天下,四方的书生们,胆子大的,想搏一把功名富贵的,这个时候基本都已经赶到了凉州。只是段业的热情和求贤若渴的态度,还是让他们受宠若惊。

在进入凉州境地时,刚刚入了关口,这些风尘仆仆的读书人就惊喜的发现,当地方确定了他们的读书人身份后,马上就奉为上宾,住处给安排,伙食给准备,虽然那些富家公子看起来,这种待遇不过非常一般,可是要知道这个年代,愿意到千里之外去求取功名的人,很多都是寒门出身,他们并没有过过太好的日子。

如今能够住在干净整洁的房间,管着还算可口的饭菜,而且连整个赶考期间都给包下来了!这样的好事情,去哪儿找啊!

有书生还试探的问了下,结果来接待的人的回答,差点没让这些读书人都哭了出来!

回答说:段大人重视人才,天下的读书人都是精华,都要好生照应,决不能让他们生活上受了委屈!

于是乎段业本来就高涨的民望更是瞬间攀升,无数人都感觉这一次来凉州真的是来对了!

到了姑臧城,大家可都开了眼。

其实说起来,姑臧肯定不如长安巍峨,也不如建康秀美,论城郭大小,其实只相当于内地的二流城市。

但是真正进了姑臧,大家才发现,街头的人流之稠密,内地少见,市面之繁华,更是绝无仅有。而且更可贵的是,这里的大路上有画好了一条条的线,马车和人分道而过,井井有条,每到路口,还有穿着制服的人指挥交通!

而且,整个街道干净整洁,城中空气清新,一点难闻的味道都没有。这里的百姓们的衣着,居然比起内地每一个城市的百姓的衣着,看起来都要更高级。而且他们脸上,往往都洋溢着笑容,连走起路来,都颇有生气。

当时就有个已经五十多的老头儿摇头晃脑的说道:“虽然尧舜再世,也不过如此了。”

旁边马上有人问道:“老先生,这是为何?”

“尧舜年代,也不过让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而已,可是你们看,这姑臧城,城市繁华整洁,百姓富足,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的,你们再看看老百姓的脸上,请问各位,你们还在哪里看过老百姓脸上都是这种表情吗?”

众人纷纷摇头。

“这就是民气啊!”老头摸了摸胡子,“这儿的老百姓,腰杆儿全都是直的,你们看见了吗?”

“哎,还真是啊。”

“对,对!”

“这就对了。”老头说道,“这是因为这些老百姓啊,他是真的把姑臧当自己的家咯,别忘了吕氏春秋说的,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吕不韦这话说的对不对,我小老儿不敢乱说,但是起码在姑臧,哼哼,这姑臧看起来可真是姑臧人的姑臧!”

“好!”突然一个人拍起了手。

老头定睛看去,是个一身华服的年轻人,样貌颇为俊美,只是他却没有戴冠,而是扎着一块蒲巾,不过看起来,依然身材不凡。

这个人走到老头面前,笑吟吟说道:“先生,晚生姑臧叶断!见过先生。”

“喔,叶小哥好。”老头也回礼,道:“老朽松江冯沪祥,呵呵,特来姑臧赶考,没想到还是叶先生的故乡啊。”

二人寒暄一番,叶断突然说道:“冯先生来自江南,叶某倒是想问问,如今江南的形势如何?”

冯沪祥眼睛一眯,道:“一切照旧。”

“唔。”叶断想了想,道:“叶某从小长在姑臧,倒是很想往江南一游呢。”

“如今姑臧乃是天下豪杰瞩目之地,叶先生既然是本地人士,何不在此求取功名呢?”

“哈哈哈哈哈!”叶断大笑,道:“功名利禄,与我如浮云呐!倒是叶某想趁着年轻时候,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天下豪俊交游,也好养吾之浩然之气!”

“好!”冯沪祥拍着巴掌,道:“叶先生如此豪气,冯某不如也。不过冯某也有一事相问。”

“请讲。”

“如今段大人在姑臧莅位也久,不知可得民心乎?”

“众望所归。”叶断说道。

“百姓安居乎?”

“俱都满意。”

“呵呵呵呵。”冯沪祥笑了笑,道:“那么凉州做的如此之好,如今段大人又广招英才,真是豪气干云呐。”

“那是自然。”叶断眯起眼睛,“自从段大人主政凉州,整个凉州人,心气都高了!”

二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不再说话,可是其实,又什么都说了。

叶断走了之后,冯沪祥还在那发呆。

有人说道:“冯老,这个小叶不是凡人呐。”

“当然不是。呵呵。”冯沪祥笑了笑,“这小子,气度不凡,绝对不是个小小的考生。”

“管他是谁呢?”有人说道,“反正这一次,段使君既然号称要汇聚天下英才,那么如今,英才来了,就该看我们是不是愿意让他汇聚了,哈哈哈哈。”

众人顿时笑成一团,连冯沪祥也笑了。

只是冯沪祥只是脸上笑了,眼中却殊无笑意。

……

那叶断,自然是段业的化名,其实他也只是想随便上街逛逛,体察下民情,只是看着这群考生在那里议论,自己就凑过去听听罢了。

段业其实很在乎人家怎么评价自己。虽然如今,段业有着很严密的情报机构,对于民间都在说什么当然是心里有数。但是段业总是认为,这样还是有局限性的,下面的人,多半还是会过滤掉一些对自己不太好听的话,哪怕他们是无心,哪怕自己三令五申,这是人之常情,那是禁止不了的。

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段业当然晓得这一点,所以宁愿去听听对自己来说不好听的话。

可是在那些人那里,段业听到的基本还都是好话。

不过段业此次倒是有了另外一个很大的收获,那就是人才。

段业看人很准的,那个冯沪祥,段业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人不是凡人,因为这个人虽然没有出现在过段业的记忆里,历史上应该也没有这个人,但是光是那个脸型,那双眼睛,段业就觉得里面透过了无穷的智慧。

楚云深已经回到了段业身边,一听说段业要查,自然马上就开始了调查。

没过多久,一份详细的资料就来到了段业案头。

冯沪祥,男,50岁,松浦人士,冯家在松江也算大姓,不过虽然有名望,读书世家,却从来没有出仕过。

冯沪祥自己很小的时候,在乡间就很有名声了,自小就是神童,据说可以七步做诗,但是十四岁那年差点溺水,从此就性格怪异,虽然没有痴呆变傻,但是以后三十年几乎一直躲在自己书房里,不怎么见客,也不出去做官。好在冯家家大业大,倒也不在乎养着他。

至于这一次他决定出来赶考,倒是也让乡里震惊。要知道,冯沪祥老家年轻一代也有不少人才呢,可是他们却是谁都没有出来,却是五十的冯沪祥出来了。

这样一个人这么多年不出门,头一次却是去千里之外的姑臧,不免在乡间引起议论。

你冯家人想当官,什么时候不能当?现在说话就行,可是你干嘛要不远千里跑到凉州区?而且还不是直接当官,还要先考试!

更何况,段业名望如日中天不假,但是人家名义上毕竟是苻宏的臣子,是给氐人效劳的。他倒是不会被叫做汉奸,但是给他效力,总归有些不好吧。

第四十九章 科举(2)

但是冯沪祥对于这些个闲言碎语,却是丝毫不在意,在他看来,虽然说民族大义当然要讲,但是起码目前看来,段业的大义无亏嘛,人家是汉人,也是在胡人手下当官,可是他助纣为虐了吗?没有吧。如今这么多汉人帮胡人做事,凭什么就去苛责段业?这不公平!

更何况对于冯沪祥这种人来说,他不缺钱,不太缺名声,他想要的,无非是个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罢了。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这种家境盈实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就是一身所学,能够有个施展的机会吗,如今天下方乱,但是各路诸侯,冯沪祥都数了数,却发现没有哪家比得上段业这里。

段业出身平民,这样他就不会有门户之见,反而能够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招揽天下英才。段业不是士族,所以在他心中,最重要的一定是才学,而不是血缘。更何况,段业今天的一切,天下人都见证了,他是一拳一脚,自己打出来的一片天,没有任何的讨巧,没有任何的其他因素,完全靠自己。

这样的人,当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像冯沪祥这种心气甚高的人,才会真正看得上。

再者,段业这次举行的科举考试,其实才是最终打动冯沪祥的决定性因素。

人才选拔,从来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最开始,任何人肯定都想把位置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尤其是给自己的儿孙,这也是人之常情,谁不会把好东西留给自己呢?

但是很快就发现这不行。越是重要的职位,越是不行。

王位是可以世袭的,因为王位是一个家族的统治权,需要血缘做传承,但是即便是血缘都可以,也还要看看嫡庶,看看贤愚呢。

但是官位是不行的,因为丞相就算很能干,丞相的儿子却不一定能干,就算能干,国王也不希望让丞相的儿子接着干,因为如果父子都是丞相,很可能丞相就不想当丞相,想当别的了。

无论如何,对于官员的选拔,都有的共识,是不论公私,都得选能干的人。

秦代之前,办法很简单,完全贵族世袭,但是自从秦代之后,不论朝野都有了共识,那一套行不通。

商鞅变法的一个决定性措施,就是今后人才选拔,只看军功!

你能打仗,人头报功,那么爵位,封赏,官职,总之任何你梦寐以求的东西,都可以给你!

从此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打仗时人人拼死,而朝廷也完全信守承诺,不断加官进爵,从此秦军成了天下无坚不摧的铁军。

但是刚极易折,秦朝二世而亡,也让接下来的汉朝谨慎了许多。

汉代的主要办法,是察举制度,通俗的说,就是举孝廉制度。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不过这个时候,主要是因为秦朝刚刚灭亡,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大多避祸躲进了深山荒野,上位者急需人才来用,而采用的急就章的办法,其实并没有制度化。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考试制度和相关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汉文帝明确确定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标准,以及考核办法,这标志着察举制逐渐步入正轨了。

到了汉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六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良才,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拔的人数。

当然,察举制,也还算需要考试的。这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但是更为广泛实用的,还是举孝廉制度,所谓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