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位后,用1分钱收购股权最后控制中国命脉,还要你感谢它出手救了你。
当然,在国有银行上市之前,中国的银行问题十分恶劣,可以说快到破产的地步了。为了挽救危亡,政府将国有银行才上市圈钱,躲过了初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办法。西方正是抓住了你急病乱投医的心理,你给了人家在资本市场唱空你的机会。怪只能怪自己。
3、雇佣一些所谓经济学家、报刊,为唱空制造舆论。
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就在于要崇洋媚外,有人出钱请你唱空,立马使出浑身劫数。典型的有FT中文网(英国金融时报的中国专版),你去看看,最近每期都是唱空中国政治、经济的文章,这些文章多数是所谓的外国经济学家写的。也有不少中国所谓专家学者成为了该网站的专栏作家,换点稿费,还可以出名。最近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连这个网的文章都不看了。没有必要看,知道他们就是那几个观点:“全面崩溃”。对外国的杂志要多批判地看。
4、最后一步就是要中国金融开放。证券、银行全部开放。说什么“股指期货”可以减缓市场波动,纯粹是放屁。西方什么鸟,中国都愿意学。相信推出股指期货的决定是被西方在瑞士银行存好钱了。
如果走到这步,强盗们就要开始抢劫了。
股市今天的大跌,就是强盗开始抢劫的预演,我们称为剪羊毛。
个人认为:是必然,是安排好的。只是提前了点。本来不会来的这么快。
相信大家记得开辟“港股直通车”(不知道那个在瑞士银行存好钱的人搞出这个玩意,居然还要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的初期,香港股市暴涨,可是居然只在天津试点。这不是明白这让国际炒家将港股抄底??最后让大陆人士去接盘?最后在利用美国次贷款危机在A股、港股作空,套牢中国资金,制造经济和金融危机?再然后中国资金被套,石油黄金飞涨,中国只好向世界银行高息借贷,出卖国有命脉企业控制权?
中国内部已经形成了两派,至少是利益集团。
一是瑞士派,要求开放,鼓吹推出股指期货和京沪港股直通车,他们早就成为西方代言人。另一派,是保守派,比如温总,此派看出了西方的套路,故而叫停港股直通车,令西方资金在港股上无法兑现利益。美国8日开始发行唱空中国股市的产品正好符合这个时间表。
幸亏叫停港股直通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西方大赚钱,国人赔大钱。
现在的下跌,虽然心里不爽,但为使得股市更健康,我们也无需恐惧。
我们现在才刚刚起飞,掉下来还不会很惨;如果我们已经飞在万米高空,西方遥控牛股一炸,断无生还可能,行李贵重物品还要全部毁坏。
写了这么多,结论是:现在调整最好,表明政府已经知道西方阴谋,估计此次调整是我国挫败西方阴谋的重要举措。
政府已经发出信号,不可疯狂投机,投机自找麻烦。
建议买进有重大题材重组股和资产注入股。前提是这些资产注入确实,而且资产注入对业绩有大幅提升并且股价没有高估的股票。不要满仓。不是那种以圈钱为目的而搞资产注入的股。
我个人坚信:传媒股将有独到表现,因为不管唱空还是唱多,繁荣还是萧条,传媒、报纸是必不可少的。千万不要买大蓝筹,一买你就“愁”,因为他们都高估了。中国银行2元钱给我我都不要!
基本面我认为不会有利空,相反应该有小利好才对。
近期注意媒体报道要反着看。它说好,你就看跌;它说坏,你就逐步、分批试探性买进。但千万不要买大蓝筹。石油股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是受到国际油价制约的,国际油价是西方利益集团可以任意控制的。
第六章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波新的危机 要不要去华尔街救火
2007年7月1日,美国弗吉尼亚州通过了一项令全州居民震惊的新交通法规:
凡开车超过限速20英里以上的驾驶人,将面临高达3550美元的巨额罚款!
酒后开车,罚2250美元!法院还要另收500美元!
忘带驾照,罚1000美元!
转弯没打指示灯,罚!
十八岁的青年开车打手机(即便是使用耳机),罚!
八岁以下的儿童没坐在专门的安全座椅中,罚!
如果孩子体重超重坐不进安全座椅,必须随身携带“豁免证明”,如果忘带了,罚!
这些罚款的数额比7月份之前提高了几十倍,这项地方法律刚生效,就已经被当地居民骂得狗血淋头。“美国在线”(AOL)搞了一个民意调查,结果83%的居民坚决反对这项新法案。
州政府的说法是“加强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政府预计这些罚款措施将产生6500万美元的“收益”用以维护当地的公路系统。当地居民则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愚蠢法规。”
无独有偶,马里兰州正在考虑对原本周末免费的路边泊车开始收费,当地的电费今年以来已经暴涨了一倍。
目前各州风闻之后也在蠢蠢欲动,纷纷准备效仿。
美国的地方政府好像突然穷得不择手段地需要捞钱,各项专用资金频频出现巨额亏空,人民的税收所支持的各项资金都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这些钱中的一部分被委托给了华尔街的资产管理公司投到了资产抵押证券(ABS;AssetBackedSecurities)市场上了,而这些资产投资最近出现了“大麻烦”!!
弗吉尼亚州政府的基金投资回报在2006年初还曾高达17%;到了年底却亏损了近5%;今年的情况更不乐观。
还有情况更糟的,如俄亥俄州警察退休基金也损失巨大,遭到资产抵押市场重创的还有:加州公共雇员退休基金,德州教师退休基金,新墨西哥州投资协会基金等等,甚至还有远在澳大利亚的17个投资基金也被严重波及。
问题是美国的股市近来一直在屡创新高,政府基金,养老基金,教育基金,保险基金,外国基金等投资者只要随大流也不至于亏损。原来这些钱并没有“随大流”,而是被投进了“资产毒垃圾”当中去了。
如今,中国的各种资金正在走出国门,如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规避“资产毒垃圾”呢?
另外,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全面开放,国际上各种金融创新令人眼花缭乱,只有洞察这些“创新”背后的实质,才能为我们的金融改革实践提供经验和教训。
我们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道路并非是不加批判地全盘照抄西方的金融制度,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被侵害。本文将以一定的历史纵深来介绍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某些需要当心的“金融创新”和它们产生的“资产毒垃圾”。
通货膨胀:侵吞他人财富不必入室盗窃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各种金融创新都兴起于20世70年代布雷顿体系这一“准金本位”被废除之后。原因就是在这一体制之下,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是黄金,所有流通中的货币必须经受“纸币兑换黄金”这一经济铁律的严酷考验。银行系统不能也不敢放手生产“别人的债务”来创造债务货币,以免遭到人民的挤兑。债务在黄金的严密监管之下保持着谦卑的规模,银行家们也就只能耐着性子吃贷款利息。
在金本位的制约之下,世界主要国家的通货膨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长期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绝无藏身之处,外汇风险几近于零。
大家还记得电影<;罗马假日>;中的1。5美元的购买力吗?电影的故事应该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格里高利&;#8226;派克扮演的小记者身上的1。5美元约合1500里拉,这样算下来1美分折合10里拉。记者陪着公主四处转悠,买了一个冰激凌花了10里拉,一个西瓜大概30个里拉,换句话说,市场上的日常食物价格大约在几美分的级别上。再看看今天美国的物价,同样的西瓜和冰激凌的价格都是当年的100倍以上。也就是说,美元在与黄金脱钩之后其购买力至少已跌去90%以上。
问题是货币购买力贬值,或者说是通货膨胀究竟对社会中的哪些人最有利呢?谁又是这场巨大的社会财富博弈的最大失败者呢?
还是凯恩斯说的明白,“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格林斯潘1966年也曾说,“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
奥地利学派曾形象地将通货膨胀的根源之一的银行部分储备金制度比喻成罪犯在“偷印假钱”。在部分储备金制度之下,将必然产生永久性的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将产生两大重要后果,一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二是财富重新分配。
钱印多了东西自然会涨价,凡是经历过1949年蒋介石在逃离大陆前狂发金圆券的人都会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当今的经济学主流却认为货币发行与价格上涨没有必然联系,他们还拿出许多数据来说明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觉是错误的。
通货膨胀造成财富重新分配却不是那么直观的。
形象地说,银行在部分储备金之下“无中生有”地创造出的支票货币就相当于在印假钞票。最先拿到“假钞票”的人首先来到高档餐馆大吃了一顿,作为最早使用“假钞票”的人,市场上的物价还是原来的水平,他手中的“假钞票”拥有和从前一样的购买力。
当餐馆老板接受“假钞票”之后,用它买了一件衣服,他就成了第二个受益人,此时“假钞票”的流通量还没有达到被市场发觉的程度,所以物价仍然没有变动。但是随着假钞票的不断换手,和越来越多的假钞票进入流通,市场就会慢慢发觉,物价将会渐次上涨。
最倒霉的就是连假钞票的面都没来得及见到,物价就已经全面上涨的人,他们手中原来的钱在物价上涨时不断丧失着购买力。
也就是说,离假钞票越近的人就越占便宜,越远越晚的就越倒霉。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房地产业离银行比较近,因此它就占了不小的便宜。而靠养老金生活和老老实实储蓄的人就是最大的输家。
因此,通货膨胀的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发生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远离银行系统的家庭的财富遭到了损失。
2006年一项联合国的调查报告显示,世界的总财富在2000年时为125万亿美元,而且财富从70年代开始加速朝少数人手里集中。目前,大约2%的富人拥有着一半以上的世界财富,而最穷的一半人口连1%的财富都不到。这样规模的财富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发生转移,通货膨胀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同凯恩斯所说,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进行财富转移妙就妙在“一百万人中间也未必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
通货膨胀的过程实现了极少数人侵吞他人财富不必入室盗窃的境界。所以搬掉金本位的制约,用债务偷换黄金作为唯一的资产,这是西方现代“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
事实表明,包括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证券化在内的主要金融创新都是在70年代初布雷顿体系解体之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
资产证券化:只要能够透支的,今天就变现。同他们的祖先金匠银行家一样,现代银行家对沉睡的资产也是深恶痛绝。当废除了黄金作为资产的核心概念之后,资产的概念被偷换成了纯粹的债务。
1971年之后,美元也从“黄金的收据”蜕化成了“债务的白条”。挣脱了黄金束缚的债务美元发行量如同脱缰的野马,今天的美元再也不是人们记忆中的沉甸甸的“美金”,而是持续贬值30多年的美元白条了。
但是贪婪使得银行家们对“静止”的债务资产仍然很不满意,他们也对平静地等待吃债务的利息缺乏耐心。如何盘活这些沉睡的债务资产的尝试终于催生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兴起的“资产证券化”浪潮。
注意,这个过程的核心不仅是要资产流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必须能够为银行系统创造更多的债务并使这些债务货币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就已经开始相互买卖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债权了,只是直接买卖整个贷款不太容易。如何才能使这些大小不一,条件不同,时限不等,信誉不齐的债权标准化以便于交易呢?银行家们自然想到了债券这一经典载体
这就是1970年由美国吉利美(GinnieMae)首创的世界第一个按揭抵押债券MBS(MortgageBackedSecurities)。
他们将条件非常接近许多按揭债务集成在一起打包,然后制成标准的凭证,再将这些有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凭证卖给投资人,债务利息收入与债务风险也同时“传递”(Passthroughs)给投资人。
后来,联邦国民住房抵押贷款协会(FannieMae,房利美)也开始发行标准化的MBS债券。
应该说MBS是一个重大发明,如同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