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刘彻封禅六次就是好大喜功想长生不老了,在浪费民脂民膏上简直可以同乾隆六下江南相媲美了!
虽然司马相如在文学方面那可是超级大神,但马屁功夫就比不上我天朝秋雨大师了!虽然有一些不明就里的网友污蔑说什么秋雨冬雪大师为“华语世界第一文盲”,还有某些大学教授也跟风希望大师的钟山碑文崩掉,更有甚者模仿大师笔法写文章。大师的笔法是你一草根能学得来的么?纵然你学到了大师的文字功底,关键的马屁功夫你能学到么?纵然马屁功夫学到了,厚脸皮的功夫你能学到么?大师有大师的风范,大师已经好好写碑文了,就连饱经扫黄打非袭击的小姐们都能读懂秋雨大师,这些网络精英就更应该原谅余大师,如果大师随便认错了,以后哪有面子教年轻人啊?如果大师的“捐款门”搞的沸沸扬扬,给西方势力以颠覆我天朝的口实那就不好了!所以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我们应该原谅大师下的“混沌之蛋”(简称混蛋),同样地震灾区校舍的豆腐渣工程有关部门已经查了,我们没必要死盯着不放,只要我们日夜祈祷玉帝如来上帝就会给我天朝上国多发几个能自律的青天大老爷,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在后面,让它们望尘莫及。
第四季 梦天品终结战争 一、胡服骑射
三家分智后不久,赵家的大功臣张孟谈主动要求退隐江湖,希望能避免出现君臣相疑、兔死狗烹的悲剧。三年后,韩魏两家联合齐、燕到赵国抢摊,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赵无恤不得不亲自请张孟谈出山,此时在张孟谈推动下赵国开展了官身分立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说之前的官职任免基本沿袭春秋做法,有了功劳就封你一块地盘,没什么大错就世袭继承下去。自从张孟谈复出有了先例,官职必须国君任免,不像以前六卿制度那样,无论怎么选拔干部都只能在几大家族里挑。虽然韩魏改革比较典型,但总体来说三晋基本上是一体化的,好比欧洲的一体化一样,改革在各国中都是比较早的(赵烈侯时已基本完成政治体制改革),而且这种改革风气也波及到了周王室。在三晋第一次联合大败齐国时,那个给赵将出主意的宁越出身是八辈儿贫农,苦学十五年后成为王室新贵,也反映了战国社会巨变,旧有的等级制度开始浮动,选拔干部主要是才重于德,不像春秋是出身定输赢。
司马光把三家分晋的标志性事件定义为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为诸侯,也就是战国的,这当然是事后诸葛亮的归类,但我们从魏国官方史料《竹书纪年》可以看出,魏国直至魏武侯时才有正式纪年,而韩国在灭郑时还和晋孝公保留宗主关系,好比当今伊丽莎白二世还是英联邦的共主一样,可见晋国在战国前期还是有一定宣传作用的,这也是魏文侯时代三晋能一致对外的文化凝聚力。
三晋分家后前一百年是魏国的时代,赵国的话语权不是太大,最大原因就是赵国没有魏国改革那么彻底,后经赵武灵王二十多年经营,赵国一跃成为三晋首强。赵武灵王本人首先是一个天才外交家,虽然他本人很少去他国进行国事访问,但他的外交策略非常实用。一个人的才华往往在早年就显现出来了,好比曹操和袁绍的眼界和命运在对待十常侍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同样赵武灵王的外交才能在拒绝公孙衍忽悠称王(“五国相王”运动)时就暂露头角了!同一件事中山王的表现就截然不同,虽然“五国相王”根本上也是从小国利益出发,但公孙衍站在魏国立场上只不过是为了拉赞助。三晋唇齿相依,又是一个公司分出来的,再说大国之间的主要争夺地带还没波及到中山,赞助可以出点,但没经过任何改革的中山国尚不具备称王的条件,而且称王后也失去了老大哥齐国的保护和援助,致使国家处境限于孤立这比政治账却没有盘算好。
燕国发生禅让事件的几年里,赵武灵王一直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的变化,开展外交攻势,迎立了在韩国留学的燕公子职(燕昭王)。此举真是一箭三雕,首先燕国能和赵国形成稳固同盟,其次瓦解了韩燕两国对赵国的夹击计划,另外燕昭王是秦惠王的外甥,又结好了秦国,找到了一个大靠山来抵制齐国。魏国这些年已经家底拼光、彻底疲软,保家卫国抵抗秦国侵略者都吃紧呢,更别说染指中山了!中山王也不好好学学均势理论,虎头虎脑疯狂侵略燕国,“列城数十,克敌大邦”,甚至攻克了燕下都,在外交上和燕国关系变得空前紧张,我觉得此时虽然可以适当去落井下石,对于中山小国来说不能太过火,小国不能把所有邻居都得罪光了,这样燕国就彻底孤立了。
中山国地处石家庄一带,把赵国一分为二,而且还屡屡进攻赵国。太行要道被中山遏制后,赵国的中原地盘和山西地盘联系松散,战略回旋空间比较小,很容易被他国各个击破,之前首都邯郸就被围攻过多次。赵国要想生存和发展,拿下中山是必走的一步棋。为了完成灭中山这个目标,赵武灵王在外交上可谓纵横捭阖,组织外交人员制定了一套详尽的十年计划。秦武王横死后秦国陷入内乱,楚国势力东扩到淮河流域,齐帝国主义纠结韩魏制约楚国。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赵武灵王又一次对国际事务高度关注,派赵固监视三胡动静和燕国反应;令仇郝入韩、富丁入魏、赵爵入齐,坚定三国抗楚决心;秘使王贲入楚,转达赵国同意和楚国夹攻各国的意见;另外让楼缓入秦,密切观察秦国内乱的发展方向。赵武灵王看似谁也不得罪,但其实谁也没帮助,让这些国家好好消耗上一阵子。
此时齐楚秦无心染指,韩魏无力干预,燕国元气还没恢复,赵武灵王带着他胡服改革后的骑兵灭掉三胡,北上拓地,大举进攻中山。此时驻秦国大使楼缓报告说秦国内乱以宣太后一党胜利而结束,赵武灵王怕秦国干预索取中山四邑后暂时停止进攻,插手秦国立君内政。宣太后意思想立次子泾阳君为王,赵武灵王联合燕国准备迎立在燕国留学的长子赵稷(后来的秦昭王)为秦王,宣太后迫于国际压力采纳了赵武灵王的建议。孟尝君攻破函谷关的时候,赵武灵王也尽量不得罪齐秦两国,后来他又用外交手段拆散了齐秦同盟,极力达成赵、宋和秦的同盟,并派楼缓出任秦相,仇郝入宋为相,这样为灭中山提供了绝好的外部环境。
当然外交纵横只是手段,步步蚕食中山只不过是赵国改革的一个衍生品罢了!所有的改革家都是伟大的,所有的改革家都是悲哀的,以前的改革家大都是人臣,而赵武灵王以君王身份扛起改革大旗孤军奋战,间或有零星几个同路人仍然势单力薄,可以说是“只缘身在最高层”(改革家王安石语),这一点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很大的不同,明治天皇虽然开始是个光杆司令,倒幕运动后维新派替天皇取得了实权,天皇信任维新派让他们放手去干的,再说当时民间有很多启蒙维新思潮兴起,群众基础已经相当成熟了!
骑兵的战斗力非常惊人,后世的蒙古骑兵令欧洲人都胆寒,这也是农耕文明逊于游牧文明的地方。以前战争的主体兵种基本上是战车独大的,春秋末年步兵登上了历史舞台,和战车这种重装甲武器比起来步兵防护装备差点,南方的吴楚等国类似于魔兽游戏里的皮甲,而中原国家步兵装备相当于锁甲,但步兵的机动灵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南方丘陵山地。但在北方大平原地带,游牧民族的战斗条件和生活条件一致,骑兵的灵活性让地处塞北的赵国人产生了变革的念头。如果说战车是先秦战争中的坦克,那骑兵便是冷兵器时代的飞机。虽说骑兵也属于轻甲兵,况且在赵武灵王那个时代比例非常低(据说赵国在惠文王时代骑兵也就一万人,如果说当时赵国军队总数四十万人,比例大概是四十比一),骑兵的作用和一战时空军的作用相当,主要是为了打乱队形,主要战场还是战车和步兵的事。中原人在学习骑兵的机动,身为游牧民族的中山人却全盘汉化,努力发展冶铁业,曾经武装了一个身著板甲的勇士吾丘鸠,儒生在中山都被当成香饽饽了!国家兴亡也不能全推到儒生身上,主要还是中山统治阶层腐化的厉害,贪官污吏一手遮天,宫廷芭蕾舞(跕屣)盛行,百姓以盗墓为生,还是内政搞得不好。
赵武灵王唯一的败笔就是接班人选择上模棱两可,武则天要不是接班人难选就传位给武家人了,可绝不是太平公主,武则天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但绝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潇水分析赵武灵王饿死沙丘主要在公子成、李兑在专权,确实有些见地,古代又没有《王位继承法》,流血事件不可避免,公子成、李兑也是骑虎难下了!李兑把赵主父饿死在沙丘,证明他还是怕背弑君的罪名,他还是有所忌惮的,再说从后来赵惠文王的决策来推论,他还是很英明的,不至于完全受人摆布。我觉得饿死赵主父主要还是高层的意思,是赵惠文王想整死哥哥罢了,顺带困死老爹只不过想让哥哥永远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权力让人异化,只不过衣柜里那具骷髅不便示人罢了,人臣不想专政的没几个,如果李兑靠弑君来专政成本太高,弄不好就掉脑袋了,这是官方宣传来迷惑视听,让人们反贪官不反皇帝罢了!
第四季 梦天品终结战争 二、鸡鸣狗盗
战国是一个社会巨变的时代,权力制衡已成为普遍的法则,虽然分封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大多只是荣誉称号而已,真正世袭的封君只有孟尝君和安陵君(魏襄王的弟弟,魏国改革最早,排外思想不比当今的上海弱)二人。封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发展,纯粹的君主制不见得比贵族制要好,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这个人是集权者君主那国家就要跟着他倒霉几十年,除非他挂掉。而贵族制则不同,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多了一层保障,纵然权臣专权也专不到寡头的地步,不可能齐国就剩孟尝君一个贵族在执政,只不过他的影响力最大罢了!同样西欧封建邦国虽然纷争不断,但贵族制约下国家发展却比较快。真正结束贵族和君主二元制衡的是现代精英政治,只有在现代公民社会里草根才能制约政府公职人员滥用权力,如果所有的国家都奉行寡头政治,尽管可以避免权臣出现,但那才是货真价实的人间炼狱。
虽然孟尝君伙同韩魏伐楚没有为齐国捞到多少实际利益,但伐楚不是孟尝君一个人说了算的,好比围魏救赵不是孙膑一个人拍板的。楚国对秦国来说屡战屡败,但在东部拓土却屡战屡胜,极大影响了齐国的国家安全。再者是楚怀王先宣布和齐国断交的,齐国也必须教训一下楚国了。孟尝君伐楚在外交和军事上都是非常成功的,不能把五国攻齐的黑锅让权臣一个人来背,而把军事上的胜利归为齐湣王的英明领导。纵横家苏秦的话虽然听起来铿锵有力,但不能当成史实来读,这不是科学的治史方法,好比我不能把自己文章写不好的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去,齐湣王必须为齐国命运承担主要领导责任,这兄弟俩放到当今日本政坛早下野多年了!
孟尝君虽然入秦为相,但齐秦两国是不可能长期交好的,不是赵武灵王有多厉害,而是国际社会都反对这件事。秦惠王时代,韩魏还能在连横中找到喘息的时间。到了秦昭王时代,秦国主攻方向瞄准韩魏,就是给秦王当马仔都没机会了,所以韩赵两国自然而然倒向了齐国。孟尝君合纵韩魏两国大举攻秦三年,终于打破函谷关,秦昭王割地求和,秦国的气焰才没那么嚣张。虽然这几年赵宋两国和秦国连横,但都是为了利用大国矛盾捞实惠(赵灭中山,宋灭滕伐薛吞淮北地),没给秦国任何实质性帮助,充其量也就多个狐假虎威的跟班。函谷关以前一直是战略要地,汉末曹操为了遏制关西军团设置了潼关后就变成旅游景点了!
齐国攻伐秦楚,虽然短期来看是战功赫赫,但无形中却虚弱了齐国,赞助了韩魏,成就了赵宋,赵武灵王死后秦国马上换掉了楼缓,用魏冉为相,齐国也驱逐了亲魏的周最和孟尝君,派亲秦的吕礼为相。齐秦交好只不过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短期妥协,因为秦国想攻略韩魏,而齐国想吞并宋国。看来齐国人到底是霸主风范,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大的,前番想灭燕,此次又谋划吞宋(有五千乘国防力量),不像秦国人那么务实,一步步蚕食,不过历史证明想一口吃成胖子是不可能的。
伊阙大战是秦将白起的成名战,斩首二十四万,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的绞肉机,仅次于坑杀四十万人的长平之战,接着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