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网络上也有一些作者,写的前朝故事,以人为单元,与沉闷流水的历史枯稿中,浮笔于次要人物的喜怒哀愁,但《青铜》着眼点在文化,潇水更善于将人性做为点缀历史进程的一抹光芒,丰富多采,以历史的为主线,涌动的这些人物,交接于读者,层次分明,技蔓化丽,掩卷长思,读者或许会为历史上一场战役,一个国家,一个人物,做出种种独立的思考。如果,偶然,必然,历史可能就会被推翻,胜利者与失败者,大约会易位了,而研读历史的快感,莫过于此。
二百多年的战国史,能被一本十余万字的书载动,作者落笔举墨,青铜时代就已落幕了,而青铜时代的人与事,还会在读者心中停留,还会做如果和假设,这时青铜时代便是由读者们继续再创造了。
中国文化的在千年前的一次绽放灿烂,余辉不绝,落霞灿烂,潇水将这本书放在网上,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大约觉得青铜时代的遗物,不仅束于高阁,供后人顶领摩,还应该熔化为水,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灼灼流动,以期下一次的潮起潮涌。
附录 附录六:好熊熊逸品青铜
潇水《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读后感
作者:好熊熊逸
'臭文人总是喜欢互相吹捧,我从小就想做一个臭文人,所以这次要来吹捧潇水一下。当然我的吹捧是发自真心的,这点潇水兄弟自己心里知道就可以了。最近人言汹汹,都是冲着我来的,因此而连累了潇水,很让我过意不去。跟贴里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干净的话,希望潇水不要介意。
对我有意见的,请到我的《春秋大义》里砸硬伤,不胜感谢~'
1.可娶
在历史写作方面,潇水是我的启蒙老师,虽然这关系并非亲传,而是私淑。所以,能给老师的新书写点什么,实在让我诚惶诚恐。
潇水写春秋史的一系列书流传已久,堪称别开生面,启一代风气之先,而今,以本书的战国时代作为这一系列的终结,于人于己都可算功德圆满了。
说到书的内容,也许嗜读“《春秋》三传”与《战国策》的人都会对潇水的写作不以为然,但至少我自己是个例外——潇水不但把无比繁复的春秋战国历史梳理得清清楚楚,更把近年的考古成果与历来的诸多旁证巧妙地融入文本主体,既补充了我很多知识上的不足,又理顺了我不少混沌的想法,还开启了我一些触类旁通的思考,当然,更让我心怀感激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次妙趣横生的旅途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的。
把历史视为畏途的人应该更会喜欢潇水,因为,即便把潇水书中的历史完全视作虚构,那么,仅仅作为一部纯文学的小说,他的书也是罕见的精品——至少是喜剧作品中的绝妙之作。试想仰面朝天地趴在床上读着潇水的书,时而会一个人哄堂大笑,时而会前仰后合地会心一笑,无数扎实的史料和深刻的思考都悄悄地藏在笑声的背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但请千万不要误会,潇水其实是个十分严肃认真的人——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平铺直叙、似乎毫无华彩的小段:
'''二十多岁的大禹在他的治水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三年,从华北到江南,无处不留下他施工队的足迹。他以身作则,亲临一线,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三过家门而不入。翻山越岭,涉沼渡河,手脚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脚趾甲盖也全磨掉了,因为跋涉泥浆,小腿也被磨得精光,不带一根寒毛,大腿更枯瘦得没有一斤肥肉。而且大禹吃的穿的都是民工水平,吃饭的时候经常吃到一半就吐出来跑出去干活;洗澡刚到一半,又握着湿头发冲出去指导调度。鲁迅说,中国历史上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大约就是大禹。大禹亲自拿着挖土的双齿铲(耜)和装土的筐,辛勤劳动,风里来、雨里去。那时的主要工具都是石器,挥动起来可不容易。'''
——好像也没什么哦,不过是最简单的平铺直叙而已呀。
那么,做一些简单的注释再看一下:
'''二十多岁的大禹在他的治水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三年,(注:依据《史记》中所载:“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从华北到江南,无处不留下他施工队的足迹。他以身作则,亲临一线,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三过家门而不入。翻山越岭,涉沼渡河,手脚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脚趾甲盖也全磨掉了,因为跋涉泥浆,小腿也被磨得精光,不带一根寒毛,大腿更枯瘦得没有一斤肥肉。(注:《庄子—天下篇》载:“昔者,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而且大禹吃的穿的都是民工水平,(注:依据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所以说他吃的都是民工水平。)吃饭的时候经常吃到一半就吐出来跑出去干活;洗澡刚到一半,又握着湿头发冲出去指导调度。(注:《帝王世纪》:“(禹)一沐三握发,一食三起。”)鲁迅说,中国历史上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大约就是大禹。大禹亲自拿着挖土的双齿铲(耜)和装土的筐,辛勤劳动,风里来、雨里去。(注:大禹亲自劳动,依据《淮南子。要略》:“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虆臿,以为民先。”)那时的主要工具都是石器,挥动起来可不容易。'''
——这其实也说明了潇水文章的另一种可读性:读者掌握的信息越多,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来的内容也就越多。就这样,一本因为精彩而让人一见钟情的书随后又因为厚重和扎实而值得相伴终生。
应该承认,市面上很多文学历史读物读起来也会给人不小的阅读快感,但相比之下,读这样的书有点像是嫖了一个漂亮的妓女,而读潇水的书则像是娶了一位美丽贤淑的妻子。世间多少书翻翻即可,而潇水的书却是非常可取(娶)的。
2.求真
先秦历史,不但头绪纷纭,而且扑朔迷离,而潇水正在极力地为我们“求真”。
那种种纵横捭阖的历史事件、悲欢离合的人物经历,所谓一手资料本身未必就是可信的,但正如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篇的故事情节即便全是虚构,但其中所展示的风土人情、衣冠器物却都是真实不虚的。潇水对这层意义上的真实下了极大的功夫,让读者可以笑容可掬地跟着情节了解到先秦时代逼真的社会风貌。
我觉得这一类的笔墨堪称铺散在全书各处的珍珠——毕竟先秦时代的社会结构、风土人情、衣冠器物等等和秦汉以后差距太大,我们现代人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秦汉乃至明清,但先秦社会更像一个外星世界,如果仅看史料的表面,很容易会让读者得出荒谬的结论——更何况人的心理毕竟是喜欢以己度人的。
但就这点来说,我有时也会很矛盾地为潇水惋惜:以他的文笔、才情,是个罕见的畅销书作家的坯子,如果他写的不是先秦,而是汉唐宋明;如果少一些社会结构、风土人情与衣冠器物,多一些人物的性格与成败;如果少一些冷静细腻的分析,多一些貌似深刻的论断,书的销量不知会比现在多出多少倍呢。这,也不知是喜是忧,更不知是谁之喜,是谁之忧。
3.发明
书中还有一些发明文字是尤其值得一读的,比如对廉颇、蔺相如、苏秦、张仪……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故事的细致考证,使真相往往出人意表,而论据与逻辑又无不扎实可靠。
从观点上击倒对手是再容易不过的事,而从论据和逻辑上击破对手才是需要一些真功夫的。我喜欢看到潇水用论据和逻辑扎扎实实地击倒前辈先贤,也期待着哪天会有过江猛龙从论据和逻辑上扎扎实实地击倒潇水。——这样的“战争”,无论胜败,每一次都是一阶通往更高处的台阶,我自己就很希望时不时地能被潇水踩上两脚,然后抽冷子再踩他一脚。
多年之后的世界也许大大的变了样子。那个时候,也许上到主席总理,下到贩夫走卒,每个人都会自豪地说:“我是看潇水的书长大的。”那个时候,我早已经老得看不动书了,是一个善良妩媚的小护士坐在我的床头,用清脆性感的声音为我朗读着《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这真是一种折磨啊,因为她总是读不到三两句就笑得前仰后合……
——而当她终于把全书废寝忘食地读完的时候,这才突然想起忘了给我吃药。
所以我写到这里就只好结束了。我的这段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即便是一本好书,有时候也是会害死人的。那么,我不得不说再见了……
附录 附录七:四溟山人品青铜
历史就应该像潇水这么写——评《青铜时代的战争系列》
作者:四溟山人
最近一直在看网络上的热贴,潇水所著的关于春秋战国的《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终结战争》等系列。
中国治史的传统,古来有之。自司马迁著《史记》以降,历述各代兴亡更替,成败得失之记著便如恒河沙数,讲述帝王将相、英杰列侯之事泛泛不计其数,中国数千年历史,大浪淘沙,亦给我们留下无数可记可泣的人物,一个人物,往往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正如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执鞭一击,便可令天下流血飘橹。又如岳武穆、文天祥、袁崇焕辈,碧血丹心,留取汗青。古来史书皆沿革司马迁之体,记取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事,令我们只能从无数个从历史记忆中截取的片段,并将它拼成历史长河画卷的全貌。
近来常有人倡导“平民历史”,以小人物之事作传,虽属别辟蹊径,但毕竟似异实同,无非是展示予我们遮蔽在高墙深院背后的那一抹暗影罢了。纪传之体,实属中国正史千百年来不易的传统,除此能得以传世的,也不过《资治》一部罢了。
但以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来看,是绝对无法也不可能去读那种诸如《二十五史》的大部头著作,借以了解历史全貌的。而类似《中国通史》等书,又实在篇幅巨大,资料浩繁,一本内容精练,删繁就简,择大事而记之的史书,无疑是现代人阅读的首选,潇水先生所作的《青铜时代系列》一书,便是其中的翘楚。
纵横六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是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无数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激烈的碰撞,无数种思想进行着剧烈的交锋,无数的英雄人物在磅礴浩瀚的大地上写下自己壮烈的诗篇,他们都以独特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相比起秦汉以来的两千年历史,不过数百年的春秋战国,就似是浓缩了历史的精华,在此奏响出无数璀璨的乐章,纵然任何一个时代与之相比都会显得黯然失色。
潇水的《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一书,涉及这一时期史料著作浩如烟海,但这个时期太过辉煌的历史人物,似乎遮住了时代的光辉,就如同商鞅和廉颇、蔺相如的名字都被千古传诵,但未必谁都知道他们所处的年代先后一般。因此,潇水先生并没有像司马老先生一样为每个人树碑立传,而是将着眼点放到了整个年代,将一幅全景的画卷向读者缓缓展开,直至终章。
更难得的是,潇水先生没有被当时那些纷繁芜杂的史料迷失了双眼,而是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主要的脉络。让我们能够清晰的把握住战国末期近百年来的形势变化。并非为几个英雄人物作传,而是真正纵览历史的全貌,并且撇开无数事件的表象,为我们剖析内中隐藏着的暗流变化,从而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了历史的源流和走向。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的前两章,未必出色,但从第三章起,随着历史上著名纵横家苏秦的登场,作者举重若轻的笔力便也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其周旋于六国之家,只身而动天下大势的手段被作者写的精彩纷呈。而其对当时六国之间形势的把握之准,叙述之妙,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观此一章,读者几可直接在脑中浮现出当时的战国形势图。潇水先生花了如许篇幅来描写这样一个在战国时期具有极大转折作用的时段,也恰好是呼应了题目中的“终结”二字,至此齐国衰落,秦国一家独大,山东六国的丧钟,也从此缓缓的敲响。
潇水先生在写“史”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对当时政治形势和体系的分析。几乎在每一章的末尾我们都可以见到,他对于“职业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的深刻剖析。这个思想几乎从全书的开始一直贯穿始终。这即是比历史背后所显示出来更为深刻的政治因素,在全文当中,潇水先生以其丰富的知识,结合大量的史料,以无数铁一般的事实论证,改变了大多数人传统的史观,泰国能够战胜山东六国并一统天下,其实在是政治体系变革发展所带来的最终胜利,我们不妨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