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的。

二郎气愤地说道:“难道这件事就算了?”

“非是,二郎,当年我在内宫拒受千金,随后呢,太后是不是派了罗都知带了一千匹绢赏赐我家?”

“是,这……”

“道理一样的,恐怕宫中两位此时也知道事情真相,但八大王是直系宗室唯一长辈,若惩罚,宗室面子过不去。况且他们皆以为我毕竟岁数小……懂的事理少。不过会从其他方面补偿,比如殿试时,可以将我的名次往前拨上一拨,或者以后出仕之时,升迁会比别的官员快一些。这也是一种奖惩的方法。”

“原来如此,那么你因祸得福了。”三舅哥开心的说。

“祸福相倚,祸未必要去担心,福也不能高兴太早。”

“是,”三个舅哥很满意的离开,才华不说,就凭借这份老成与镇定,与自家小妹也足以相般配。

但是不是如此呢?郑朗想到了历史这个赵允迪的为人,不怕盗贼偷,就怕贼惦记,此时这位八大王肯定在家中将赵允迪狠狠教训一顿。那么赵允迪会不会对自己更加记恨在心?

关健是自己地位还低了啊。

皱眉思索,忽然想到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大笑起来,心里说道:无妨,八贤王,让小子与你斗一斗!

 第一百十九章 解试

“大娘,二娘,三娘,四娘,五娘,六娘,七娘,孩儿今年想要去参加科考。”吃晚饭时,郑朗忽然说道。

“儿,你是不是小了一点,”大娘担心的问。

“儿只是去试一试,考中更好,考不中也能吸取教训。”

“朗儿大了,变得懂事,”二娘幸福的说。

“儿不想长大,每长大一岁,娘娘们就老了一岁。”郑朗发自内心说道。五年下来,才来的时候大娘不到五十岁,七娘才三十几数,转眼间大娘头发有些花白出现,美丽的六娘七娘眼角鱼尾纹在加深。

七个妇人给了他幸福感,可他心中却很惶恐不安,省怕一夜醒来,某一个娘娘发生了不幸的事。

儿子能说出这句话,七个妇人还能说什么呢?郑朗很幸福,七个妇人更幸福。

这一次郑朗参加科考有些急,本来在他想法中,还要过上一年或者两年,参加解试刚刚好。不过八大王……想要给他一些小麻烦,最好自己有半个功名在身。

并且这几年科考的不确定性,也要试一试。

原来北宋虽然录取率低,可几乎一年一考。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两年一考,遇到特殊情况,有可能四年五年才能考一次。例如去年三月,诏权停贡举,今年三月又诏权停贡举。

这个诏权停贡举,又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指已进京的举子所参加的省试停办了。那么朝廷只好拿出路费,将他们遣返回乡。第二个就是指全国性的贡举,包括解试以及其他的科举,全部停下来。

甚至有时候省试都准备举行,因为特殊的事情发生,立即中断。比如今年,李宸妃二月死了,朝廷中停了省试。小皇帝不知道原因,想要停考,找理由太简单了。但几位宰相必须得找一条理由,不然事情真相揭开,奶奶的,我亲生母亲死了,你们还在科考热闹凑兴,一辈子仕途到此结束。

因此前者,不影响解试的正常举行,比如明年似乎又中诏停贡举,然而秋后解试照样举行,考中的举子们一个个象赶羊一样赶到京城,参加后年的省试。

可凡此种种,给国家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于是后来渐渐三年一考成为定制。

郑朗原计划正是明年的解试,不过八大王……还有明年京城的风云际会,他也想凑一个热闹。

并且也为了老太太,考一考,给她看一看。到了明年,老太太……就看不到了。这也是一种回报。

但就是解试,不是来到州府领一张令牌,就能进入考场的。还有许多手续要办,首先要递考人的家状,这个家状就是家里的情况,祖上的背景,相当于后来的户口档案。

然后乡里十人连保,不能是猫是狗也能有资格到考场溜达一下。必须有人担保了,才能让考生是真正的学子。

还有其他的,残疾人不能科考。倒不是岐视残疾人,宋朝的文官特牛,在朝堂总督全国大事,在地方能管政能管军,到了军中又是主帅。敢情一个个全成了韦濬、裴行俭之流能文能武的大臣。

残疾人为官不大方便。

有大逆之罪的缌麻以上亲属都不能参加。缌麻是丧服名,服丧三月,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这里不是服丧,也就是大逆罪的这些亲属们没资格参加科举了。

不孝不悌者,悌与孝差不多,一个侧重于父母,一个侧重长者长兄。工商异类者也不能参加,但又明文规定奇才异行者可以破例参加科举。实际宋代很难说清工商与地主的关系,象郑朗家,地所获得的利,已远远没有布帛铺获利之丰,严格说郑家是商人还是地主?甚至有的大商人自己发奋,也中了科举,脱下商服,换上官服。

最后就是僧侣还服者。统治者最痛恨的地方之一,需要宗教替他们正名,然而宗教往往又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广占田地,收留百姓于寺观之下逃避国家税务。有的确实是走投无路,但也不乏多有好吃懒做者,投身空门,看到好机会,又还俗了。这些人给地方官吏治理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所以设立这一条,也是一种警告。你做和尚也行,做道士也行,做了就别还俗,或者别做,安心做良民。

这就是连保人的职责。

还没有结束,解试考中了,连保人要担保这些举子入京省试。若有缺失,保人连坐,跟着要倒霉。这是第一次,以后就不需要保人连保了,很象是水浒传里的投名状。

国家花费了那么大气力,不是仅给你一次解试的,还要省试,还要殿试,为朝廷效力,这才是朝廷举办科举的真正意义所在。

总之,大部分沿袭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又做了一些改良,初时还有些乱,包括现在这时候。但有些政策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那就是对贫困子弟的扶持。

比如糊名制与誊抄制,给了贫困子弟给公平的科考环境,另外政府资助学校,对贫困子弟入学免费,学子科考费用也由政府资助。当然,若有钱,我带十个小美妹上京省试也可以,那就对不起了,多余的费用自己儿掏腰包。因此,小皇帝一生十三次科考,十三个状元有十二人出生于平民家庭。包括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都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几个娘娘不知道儿子提前参加科举,是为了与八大王小斗一斗,因此很高兴。(估计知道了,准得吓死)

儿子说得对,考上更不好,考不上拉倒,下次再来。

但是不是这样呢?

ps:不解释一下,恐怕诸位对宋代科举不了解。一解释“资料”多了,所以将这大半章摘出来,放进公众版上传。

这一卷大纲不想分卷的,可考虑到侧重点不同,还是分了卷。还有几小时就要上架了。诸位书友若是看我写得很用心,很努力,勉强能看一眼,请用订阅支持一下,手中有保底月票的支持,那就更好啦。另外点推比略有些难堪,继续求一下推荐票。

看到读者印象里有步调闲适,心里面很喜欢。装逼写得不好过于轻浮,所以刻意在一些环节上压了一压,不会刻意多写啊呀这些惊讶的表情。多了就无味。局也是慢慢的一层层铺,应当从这一卷,局开始大起来,渐渐走向波澜壮阔的整个北宋大背景里。

说一下上架上传的时间。本来想存一些稿子的,可时间急,又想大家公众版看舒服一点,有一个公道。于是都传了。进v后只好现码现传,再加上章节扩大,有可能一天只有两更,上午八点晚上八点。也会努力码,争取三更,那么下午两点加一更。若是小爆发,会提前通知,时间不一定了。

再次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一百二十章 内定(求月票与首订)

大娘说道:“我去郑耆长家去通知一声。”

郑耆长就是郑家庄另一个富户,北宋之初农村的基层组织百户为一团,一团设三耆长,朝廷的非正式官员,平时职责是配合县令管理辖区内百姓。要参加科举,最好找耆长承保。

郑朗说道:“我去吧。”

“儿,你还小,让大娘去。”四娘说道。

“儿不小了,在内宫与太后皇帝都应对得当。”

四娘无语了。

其实也是一个冷笑话,拿耆者与皇帝太后相比……江杏儿回味了一下,笑得呛起来。

吃过了晚饭,郑朗带着江杏儿与四儿提了一些礼物走了出来。

天还有些热,村民们都在门外纳凉。看到郑朗难得出来,一个个热情的打着招呼。小村庄的景色很安谧,到处长满了粗大的古槐,绿意袭人。村民生活有好的有坏的,但多年的和平年代,没有战火的催毁,基本上能有一个温饱,不象五代十国之时,大多数百姓吃着早上没有晚上。这时候人们还是很淳朴的,问候声中除了一些敬佩外,洋溢着一片真诚。

郑朗一一拱手回答。

其实郑朗闭门不出,也很少与村民打交道,不过他这种谦和的态度,使村民对他好感到更胜。

一路走过去,皆不知道有大事将要发生。

来到郑耆长家中,将礼物放下。

郑耆长诧异的问:“小郎,你何必带礼物过来?”

“大翁,我今年想参加解试,请大翁替我作一下保人。”

“小郎,你要参加解试啦?”郑耆长大喜过望,道:“好啊,好啊。”

靠他一人作保是不行的,还要有九人,也不顾招呼郑朗了,就跑了出去,站在村口说道:“朗哥子要科考,想做保人的过来。”

替别人做保人,还要琢磨一下。替郑朗做保人,那不要人太多了,消息是没有传出去,传出去郑州会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会主动替郑朗做保。村子立即轰动起来。

都在传,传得没边了。

可究竟有多大本领,还要到考场上试一试。再说,难道郑朗考不中吗?那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

实际郑朗很低调,准备再学习一年的,眼下解试心中有把握,可若是省试,稍有些困难。不过明年那件事……发生,谁个敢继续省试?自己再苦读一下,后年也能试一试。

一起挤到郑耆长家中要替郑朗作保,却被郑耆长一个个推开。咱郑家庄好不容易出一个人才,不对,是两个人才,先是郑朗的父亲,可惜死得早。也不是什么人就能作保的。在村民中挑了挑,会读书写字的,挑了四人出来,还有五人品德美好的,或者是村中的长者,加上他自己,凑足了十人,写了保书,向州衙里递交。

郑朗再次说了谢谢,回家去。

不参加便罢,一参加也想考一个好成绩。连字画琴,全部放下来,安心的读书。

保书到了州衙,知州姓高,新来的,刚上任才三个来月。以前在他州担任过知州,也有主持解试的经验。大多数保书不会出差错,即便有差错,自己也发现不了。因此对解试的态度,与其他地方一样,交给各县审阅,审阅合格后再交到他手中,确定解试名额。层层把关,就不会出差错了。

七月半,夜晚稍稍凉快一些,可还有些热。与宋朝其他文官一样,除了工作,还要享受的。高知州坐在竹床上纳着凉,边上还有一个漂亮的小妾在替他扇着扇子。

他可没有郑朗的雄心壮志,官做到此,不仅是学问,还要靠手腕,才能一步步上位。因此,平时也看书,只是偶尔看书。此刻在一个葡萄架下,半躺着,仰看着天空的牛郎织女星。

节度掌书记胡书记走了进来,道:“高知州,发生了一件事。”

“什么事?”高知州坐了起来,是在家中,很随意的整了整衣衫问道。

“郑家庄那个郑小郎今年要参加解试科考。”

“你是说两次京城之行的郑小郎?”

“正是他。”

“那好啊,”高知州大喜,前两任知州都劝过此子,可此子没有答应,却没有想到在自己任上,他居然答应参加科考。

就连他身边的小妾听到郑朗,眼睛也放起了光。

“知州,没有那么简单。三年前刘知州就曾劝过他,但那时他仅十二岁,名不扬,那怕考中末席,也是美事。此刻他风头如此之劲,若是名次考得不好,恐有物议。”开始胡书记与高知州一样,很激动,后来冷静思考一下,发觉其中有很大的不妥。

高知州一下子坐直了。

胡书记的话提醒了他。

郑朗非是昔日郑朗,考中解试,不用怀疑。可考中了都不行,以他此时的才名,若是进不了前十位,也会让人感到不服气,甚至前十位都有人不乐意。

看看这大半年来宫里对他的宠爱。

万一名次很不好,会有很多人不高兴,人家都新析仁义,都立志为去圣继绝学,居然只考中一百名,差一点名落孙山,你们有没有搞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