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帜辖蝗 ∥鞣焦以诙涎堑闹趁竦亍�1941 年 7 月 13 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致函维希 政府国家元首兼总理贝当,保证日本尊重法属印度支那的主权,同时要求使 用印支的某些军事基地。此后一方面通过德国向维希政府施加压力,另一方 面又进行军事威胁,迫使维希政府驻印度支那当局于 7 月 23 日签订此议定 书,规定双方在有关“防御”印度支那的各种军事问题上进行合作。此后日 军即进驻印支南部,使东南亚地区局势进一步紧张,并加剧了日美矛盾。
中储券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货币。全称“中央储备银行兑换 券”,又称“储备券”或”储银券”。1941 年 1 月发行。币值分一元、五元、 十元兑换券和一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辅币券。流通于江苏、浙江、 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沦陷区,成为汪伪搜刮民财、进行经济压 榨的工具。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曾以法币 1 元折合中储券 200 元的比 价收兑。
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日战争也称“第二次中日战争”, 即“中国抗日战争”。
中东铁路亦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中国东北地区自哈尔滨 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的铁路线旧称。由俄国自 1897 年至 1903 年修筑。日俄战争后,长春以南段为日本占据,称南满铁路。俄国十月 革命后,长春以北段由中苏合办,仍称中东铁路;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 侵占。1945 年 2 月*《雅尔塔协定》规定恢复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 铁路。战后,南满铁路复与中东铁路合并,改称中国长春铁路。根据同年 8 月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长铁路归中苏共有,共同经营,30 年期 满后转归中国。1952 年底苏联将中长铁路移交给中国。
中印公路即“雷多公路”。
中立法案(NeutralityActs)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通过的一系列 中立法的总称。随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欧亚局势日趋紧张,在*孤立主 义情绪影响下,1935 年 8 月 31 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中立法(即*《皮特曼法 案》),禁止将美国武器运往交战国,同时规定不准美国船只运输此种货物, 有效期为半年。1936 年 2 月 20 日,国会又通过一项新的中立法,重申美国 必须对所有交战国实行军火禁运,但承认总统有权决定战争状态是否存在, 有效期至 1937 年 5 月 1 日。由于日本在不宣而战的情况下侵略中国,罗斯福 曾否认中日两国处于交战状态,并据此继续向中国提供军火。1936 年 7 月, 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进行武装干涉,美国围绕可否对内战双方提 供军火发生争论。1937 年 5 月 1 日,国会再度通过一项中立法,决定对西班 牙禁运军火,扩大了前两个中立法中的某些内容,增加*现购自运的新条款。 1939 年 9 月,大战全面爆发,英法等国政府多方活动,希望美国能修改中立 法。11 月 4 日,美国国会在罗斯福的要求下,通过一项两院联合决议(即 1939 年中立法),废除 1937 年中立法中关于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现 购自运”原则下从美国购买武器。至 1941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变爆发后, 美国参战,该法案遂自动中止。
中村事件”九·一八事变前日本间谍侵入中国东北而发生的事件。1931 年 6 月,日本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1897—1931)一行6 人以农业考察为名, 潜至东北兴安岭、索伦山一带进行军事地理侦察。返途中,为中国屯垦军第 三团逮捕并处死。日本政府借此宣传所谓“满蒙危机”,煽动战争狂热,并 调动军队 7 万至东北各地。9 月上旬,中国国民政府表示希望和平解决,并 对屯垦军第三团团长进行军事审判。日方不肯罢休,意图借此“诉诸武力”。 几天后,发动*九·一八事变。
中英新约全称《中华民国和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取消英 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1943 年 1 月 11 日,中国外交部次长 吴国桢和英国驻华大使”克尔(又称卡尔)在重庆签订。主要内容有:英国 废除在华洽外法权,取消 1901 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及其给予英国的一切权 力;交还天津、广州英租界,终止英国在北平(今北京)使馆界及上海、厦 门公共租界所享有的所有行政、管辖等权利;放弃英国军舰驶入中国领水和 任用英籍臣民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权利;放弃英国船舶在中国领水内沿海 贸易或内河航行的权利;祖界取消后,中国不得取消或以任何理由追究英国 公民及公司或政府在中国国内现有关于不动产的权利。在该约中,英国拒绝 归还根据不平等条约占有的香港和九龙。
中国事变日本对*七七事变后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称呼。初称为*华北事 变。1937 年 9 月 2 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改称此名。
中国战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在东亚大陆的最高战略执行机 构。1941 年 12 月 31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取得英、荷政府代表同意后,致 电蒋介石提议组织。次年 1 月 4 日,推举蒋介石为该战区最高统帅。统辖中 国、泰国、越南、缅甸的盟军(后缅甸南部、越南南部改归东南亚战区)。 史迪威、魏德迈先后任战区参谋长。战后,负责接受中国大陆(东北除外)、 台湾及越南北纬 16 度以北地区的日军投降,随后撤销。
中国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中国人民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为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场。 参见“中国抗日战争”。
中美新约全称《中华民国和美利坚含众国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 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1943 年 1 月 11 日由美国国务卿赫尔和中国驻美 大使魏道明签订于华盛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借助中国抗日力量,美国 政府于 1942 年 10 月 10 日公布取消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的公告。 此后,中美经谈判于 12 月 31 日就签订新约达成协议,次年 1 月 11 日正式签 约。主要内容为:废除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取消 1901 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及其有关特权;废止美国在北平(今北京)使馆界和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 特权;废除美国船舶在中国领水内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的特权;废除美国军 舰驶入中国领水的特权;中国则不得取消或以任何理由追究美国人(包括公 司及社团)或政府在中国领土内现有关于不动产的权利。
中野正刚(1886—1943)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家。早稻田大学毕业。早 年在《朝日新闻》社任职,曾任该报巴黎和会特派记者。1920 年起当选为众 议员,倡导议会中心主义。1931 年”十月事件后转向法西斯主义,发表《国 家改造计划纲领》,主张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并不惜对美一战,成为“革 新派”的代表人物,1940 年任”大政翼赞会常任总务,致力于加强战争体制。 后与东条英机意见不合,于 1943 年 1 月在《朝日新闻》发表“战时宰相论”, 被当局监禁。同年 10 月出狱后剖腹自杀。著有《目击和会》、《世界政策与 远东政策》等。
中央方面军苏联战略战役军团。1941 年 7 月 24 日在中西部方向上组 建。先后编有 3 个集团军。参加斯摩棱斯克交战。同年 8 月 25 日撤销。1943 年 2 月在*顿河方面军基础上再次组建。初辖 3 个集团军、1 个坦克集团军和 1 个空军集团军。后陆续编入过 7 个集团军和 1 个坦克集团军。参加库尔斯 克会战、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战役。同年 10 月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 历任司令为库兹涅佐夫(1941.7—8)、叶夫列莫夫(1941.8)。罗科索夫斯 基(1943.2—10)。
中村孝太郎(1881—1947)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 1927 年起历任步兵第三十九旅团长、朝鲜军参谋长、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和第 八师团长等职。1937 年短期任林内阁的陆军大臣,后改任军事参议官。1938 年晋升大将。旋又出任东部军司令官和朝鲜军司令宫。1943 年转入预备役, 任军事保护院总裁。后病死。
中条山战役也称“晋南战役”。1941 年日军在中条山地区对中国军 队的包围战。日军为控制黄河以北地区,进窥豫西,集中 6 个师团另两个独 立混成旅团约 10 万人,在航空兵支援下,于 5 月 7 日开始分四路进攻晋南豫 北之交的中条山地区。中国第一战区和第二战区部队共 7 个军(16 个师)进 行抵抗。8 日,日军攻占孟县、济源、垣曲。12 日,封锁黄河沿岸各渡口, 随即对中国守军进行围攻。13 日中国守军主力突围。27 日战斗结束。中国军 队阵亡 4.2 万人,被俘 3.5 万人,军长唐淮源、师长石作衡、寸性奇、王竣 等殉职。
中岛今朝吾(1882—1945)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炮科及陆军 大学。曾留学法国。历任陆军大学兵学教官、野炮兵第七联队长、东京要塞 司令部参谋、舞鹤要塞司令官。1936 年任东京宪兵司令官。1937 年 8 月任侵 华日军上海派遣军第十六师团长,率部参加侵占济南、保定、石家庄的作战 和上海战役。同年 12 月 13 日入侵南京,参与“南京大屠杀。同年任侵华日 军南京警备司令宫。1938 年 2 月率部侵入平汉铁路北端、济南、徐州、陇海、 合肥、六安,后因伤调回日本任日本中部防卫司令宫。1938 年 7 月任关东军 第四军司令宫。后被编入预备役。1945 年 12 月中国政府曾拟引渡其来华受 审,但其已于 10 月死亡。
中国大本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最高统帅部。1937 年 8 月 12 日, 最高国防会议及国民党党政联席会议决定,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中国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战时最高统帅部。27 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授权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组织大本营,行使最高统帅权,统一指挥全国陆海空军。 后鉴于没有对日宣战,即以军事委员会代替大本营,作为战时最高统帅部。
中国远征军也称“中国援缅远征军”。抗日战争期间派往缅甸参加对 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积极向西南太平洋进攻。1942 年 1 月 19 日,中国政府应英国当局要求派兵入缅作战。3 月中旬成立第一路 司令长官司令部,辖第五、第六、第六十六 3 个军 9 个师,计 10 万人,由史 迪威指挥。曾入缅在同古、仁安羌、腊戍等地和日军作战。同年 5 月失败后, 部分退往印度,部分返回滇西。次年春,重组总部,辖 5 个军。1944 年 5 月 11 日,从滇西强渡怒江,再次入缅作战。次年 1 月 27 日,与*中国驻印军在 畹町会师,打通中印公路。不久回国。参见“滇西远征军”。
中国青年军又称“中国青年远征军”。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招募知 识青年组成的军队。1944 年 8 月,国民政府鉴于*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 军的下级干部和特种兵严重缺员,来华作战盟军各部急需翻译,并转移因豫 湘桂战役失败引起的人民不满情绪,决定发起 10 万青年从军运动。广大青年 出于爱国热忱纷纷应征,甄选合格者 12.55 万人,12 月 20 日起陆续入营, 编力 9 个师、2 个团。后编成第六、第九、第三十一军,在缅北对日作战中 发挥过作用。战后,1946 年缩编为 7 个师。解放战争时期,部分被中国人民 解放军歼灭或改编,其余退至台湾。
中国驻屯军日本侵华驻军。1901 年 10 月 24 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制 定“清国驻屯军”编制,由军司令部、北清驻屯各部队,上海驻屯步兵大队 组成,负责“保护帝国公使馆、领事馆及帝国臣民”。1913 年改称现名。1927 年 4 月经改编,由司令部、天津驻屯步兵队、北平驻屯步兵队等联合组成。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增配一年轮换的派遣队,主要分布在天津以北、以 东的铁路沿线。1936 年 4 月广田弘毅内阁决定加强驻军,重新确立编制,将 一年轮换改为永驻制。改编后由田代皖一郎任司令官、桥本群任参谋长,司 令部设在天津,下辖驻天滓部队、驻北平(今北京)部队、分遣队和特务机 关,总兵力为 5774 人。1937 年发动七七事变。同月中旬由香月清司任司令 宫,下辖 4 个师团和 4 个独立旅团、1 个航空兵团,进行侵占平津地区的作 战。由于侵华战线的扩大,1937 年 8 月底日本参谋本部决定向华北增兵,将 其改编成华北方面军。
中国驻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