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惶б幌隆�
猖狂的日本人这次不知为何竟然没有攻击,担当本次专机飞行报务的华祝老人说,假设日本人有一架飞机开炮,绝对没跑。
在委员长心中,不光是国内,也不光是一个缅甸,还有印度。印度国内各党派和英殖民者、和政府之间的情况、态势已让他焦虑万分
乱糟糟之中,2月24日,蒋介石在昆明直接给宋子文发电:我已传达给顾维钧(驻美大使,笔者)下列指示:我推断你已经见过我对印度的告别信。请利用这个机会对丘吉尔讲我个人见到印▲ 来自英国的女护士救治中国远征军伤员。
度军队和政治情况,是我到印度之前想象不出的。我恐怕丘吉尔对实情是不知道的,最好是先告诉克立泼斯,由他再去报告丘吉尔。我不能不说,只能说我所想到的。我强烈地感到印度的政治问题不立即迫切地解决,那么危险就与日俱增。如果英国政府要等到日本飞机来轰炸印度,而使印度士气涣散,那就太晚了。如果解决到日本军队进入印度之后,那就更晚。如果日本人知道了实际情况而攻击印度,他们实际上是无法抗击!
如果印度的政治情况能改善,这可能防止敌人侵入印度的野心。
请把上述情况传达给克立泼斯。还必须指出,按照我的看法,如果英国政府自动把实权交给印度人、而不让印度别的政党来扰乱的话,印度人会对英国改变态度,忘掉他们冷酷的感觉,而忠实于大英帝国。只有这样的政策才能制止印度脱离英帝国倾向,使他们明确退出英帝国是政治、利益上都不利的。
请把我的观点反映给总统。一句话,就是危险太严重了。如果英政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印度的政策,那就好像是把印度拱手让给敌人,即请他们尽快占领印度。当我想及这点时,我是既忧愁又恐慌。他们现在是欺哄自己和人民:这里没有立即的危险,这里没有实际的战争。同样,这里也不可能有坚定的作战精神!
看到马来西亚被击溃是这么迅速,与之相比,在军事准备上,印度现在还要差得多! (注三) 中正这是笔者在查找1941年至1942年蒋介石、宋子文、罗斯福三人互通电文中,蒋委员长少有的一封充满焦急忧虑和迫切之情的急电,和外交部长递交美国总统那封顾左右而言他的电文不尽相同,在这份电报中,蒋介石毫不掩饰自己对邻国政治“前途”
的焦虑。
日本之所以在亚洲敢肆无忌惮地出兵,打的就是为所入侵国复兴“民族主义”赶走西方魔鬼,共建“大东亚共荣圈”这块招牌。不是吗,英国在亚洲四处担当殖民者,作威作福,哪个地方都希望把他们赶下台。假若印度真的赶走英国人,日本人就可以堂而皇之“进入”,到那时想起来,真是一身冷汗!
第八章 败退缅甸(3)
在内战中把军事、政治搞得一团糟的委员长此时比谁看得都清楚,从英国人在缅甸避战的趋势看,很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假设缅甸失守,假设密之那保不住,则必须要在印度再打通一条通道,至于怎样“打通”,那是下面的人做的事情,虽然中印之间隔着世界闻名的高山,但毕竟是“邻国”。必须保住印度。
宋子文和他的“备忘录”(二)日本人向缅甸逼近之时,宋子文还在美国游说。
美日开战,宋在美的活动完全公开。此时,博士要做的,就是争取大量按总统签署的“租借法案”中供给中国用于对日作战的美援物资迅速启运到中国。不仅仅是美援,缅甸战场还都乱着套,运往中国的军需物资已无法从仰光转运,必须先到印度加尔各答,从那里再转至密之那,再到昆明。此时,英国人在控制印度,很多事无巨细的事情,还要通过美国和在印度的英国人协调。
一切都在烦乱中。
曾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驻加尔各答代表的云铎老人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许多航行在大洋中承载中国货物的舰船,在航行途中就改变了方向,从原计划驶向缅甸改向印度,都不得不临时在加尔各答、吉大港、孟买、马德拉斯等处卸货。汽油、武器弹药、航材堆积如山,而国内请求尽早运到物资的告急电文,二十四小时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
中、美、英、印四方协调人员,整日忙个焦头烂额。
不知道在华盛顿的中国外交部长能否知道丛林密境中发生的这些乱糟糟的事情。
租借法案、物资、“中航”那“十八架”DC…3运输机、飞行员、陈纳德、英国人、印度人、密之那、加尔各答千头万绪、盘根错节,所有的事情夹杂在一块,让博士心力交瘁,没时间、没心情、也没精力去想缅甸地面的事情。 而此时,蒋委员长发来急电,让他立刻晋见美国总统罗斯福。
看了电报内容,深知国内军政火急的宋子文更是不敢怠慢,2月25日,在华盛顿的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给美国总统发电:总统先生:蒋介石将军从昆明给我发来一封信笺并让我送给您,现在我就在这里。您以前总是宽大地给我时间,这次我强忍住自己不要强要求您,除非您希望与我讨论这封信。
加拿大政府已为我安排了一次去加拿大的短期访问,明天下午三点出发,约三天后回来。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延迟离开时间。
致深深的敬意! 宋子文(注四) 和蒋委员长焦虑的情绪、国民政府的渴盼援助之情不同,罗斯福总统此时也许觉得自己是在鸟瞰整个“世界战局”,对于他来说,为缅甸战事焦急万分的中国政府的事情不应该排在第一位。
只过了一天,2月26日,罗斯福回电:亲爱的子文:很感谢你送来的大元帅的信,希望你有个对加拿大很好的访问。 (注五)字面上,美国总统虽说很亲热,但意思明白无误,美国总统不想讨论。
这边,哪里是印度的问题,缅甸已经快保不住了。
都是铮铮铁骨硬汉(二)缅甸,一副败像。
腊戊丧失,切断远征军后路,英国人不战而退,使得日本人毫无顾忌地往上压,让一切计划均成泡影。
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作战,终以战败告终。
再一次撤退。
问题又来了,史迪威命令,新五军、新六军就近退守印度。在战场上带领士兵冲锋陷阵的杜聿明明里执行,暗地里却悄悄给“校长”发电请示。
校长的回电极为快速,内容是:撤回国内!
西去印度,只有三百多公里,而东回中国,却足有千里之多。最要命的是,滇缅路已被日军占领,回国根本无路可走,只有翻越蚊虫横飞、蚂蟥遍地、豺狼虎豹肆虐、沼泽密布、能进不能出的“野人山”。
连小孩子都能看清的事情,大将杜聿明就是没“看清”。
面对史迪威的诘问,杜聿明也振振有词:岂止是校长和我的意愿,也是广大官兵对自己祖国的无限渴盼和依恋新五军军长的话没错,回国的消息传出后,确也得到了全体将士的拥赞,史迪威还能说这是“长官意志”吗?
谁不爱恋自己的祖国?面对眼前的异国部队,军衔高出许多的美国老头一点办法都没有,双方只有分道扬镳。
日本人兵临密之那城下时,“中航”设在这里的准备为新航线服务的基地顿时乱成一锅粥。按邦德和黄宝贤报给交通部的计划,密之那已经被列为“中航”对外通道的一个重要基地,这里的机场正在扩建,“中航”公司的很多人员、航材已经先期运抵于此。
谁都没想到远征军会溃败得如此之快。
还在乱。这边刚要搬东西,那边,国防部的电报又到:为即将进入野人山的远征军限时空投!国防部的电报犹如纸上谈兵,根本就不考虑“中航”已经严重缺少飞机。夏普驾着贴满口香糖的DC…3历尽艰辛跑到印度,哈罗德·斯威顿把一个翅膀长、一个翅膀短的飞机弄到香港的事情让公司职员记忆犹新。邦德也知道,如果按照在国内的习惯做法,这都应就地淘汰才对,而现在,只能用这些补丁摞补丁的飞机继续飞!
第八章 败退缅甸(4)
夏普和陈文宽上,后来,哈罗德也驾着他那“瘸腿”DC…2 1/2跑过来,从阿萨姆到密之那,空投下大量军需给养。
补充了粮弹的杜聿明和他的部队走了,东行之路,一支游魂似的队伍迤逦而行;钻入“野人山”。
新五军出国时共有42000人,在缅甸战斗中死伤7300人,而在撤退途中却死伤高达14700百人,其中抗战名将、二百师师长戴安澜就战死在这次撤退中。忠实执行校长命令的杜聿明不得不为这次撤退付出惨重的代价。关键是麻烦在于,日后为最后反击,这些部队不得不再由“中航”飞越“驼峰”送到印度接受培训,不仅使本就极其紧张的运力增加了负担,还加大了飞行的危险,占用了有限的吨位。
一切都如此得不偿失!
也有不听邪的。
在地图上用目光轻轻一扫,在仁安羌取得大捷的孙立人敢用自己的脑子做出选择——去印度兰姆伽。
可能是因为留过洋、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之缘故,孙立人在骨子里不那么“传统”,同样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他,做人准则、行事方式多少有那么一点和他的同胞“格格不入”。在缅甸,从头至尾,似乎只有他在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史迪威的命令。
很简单,一个是将军、一个是长官。史迪威的军阶比他大很多,应该无条件服从,再有,退守印度无疑是正确的。既然如此,为何不执行!
孙立人几乎是完好无损地把他的三十八师带到了印度,带到了兰姆伽。
队伍走的走,撤的撤,关键当口,罗斯福派来的美国参谋长,约瑟夫·W·史迪威将军不见了踪影。美军派飞机一连几日低空搜索,也没有,所有能经过的地方反复询问,杳无音讯,四处都打探不到消息,仿佛人间蒸发——没了。
1942年5月初的缅甸,正午时分,阳光几乎是完全垂直照射下来,哪怕只是稍微站立一下,周身每个汗毛孔似乎都在冒着火,整个人都仿佛在燃烧。
缅北,一位戴着金属镜架、扎着绑腿、曲短灰白的头发罩着一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军帽、穿着普通士兵制服、腋下斜挎着一支卡宾枪、外貌精瘦的老人艰难地跋涉在丛林密境中。
三星级将军率领的应该是一只由数万军马、坦克、大炮组成的威武部队,而此时,在这个老头身后踉踉跄跄地行走在蜿蜒的山间小道中的却是一支由溃散的士兵、流亡的学生、逃难的百姓形成的奇特的队伍。
历史上,从没有级别这样高的将军统领过一只“级别”这样低的队伍!
老头本来可以搭乘飞机走掉。
5月2日,美军空军司令阿诺德将军曾特派一架DC…3专程飞抵瑞博,希望把老头接出去,结果被史迪威拒绝,老头发誓要自己走出丛林,两名美军飞行员怏怏而去时,心里一定会想,这个老家伙一定是疯了!
据说,刚踏上走向印度的漫漫旅途时,身边除了两个卫士,就几个难民和流亡的学生。队伍都是在“北上”的路途中遇到宁愿和美国老头饿死在丛林中而不愿在日本人手下当“缅奸”的人加入后渐渐扩大的,最后竟“扩展”到一百多号人。
5月5日,在给英国驻印度亚历山大将军发出最后一份告之“缺粮、缺药、没有电池,这是最后一份电报”的电报后,三星级将军和他的“队伍”就彻底消失在茫茫丛林密境中。
5月16日,这支亦工、亦农、亦学、亦军的奇特“队伍”出现在印度境内英帕尔地区。
据当年曾驾飞机在荒山野岭上空参与过寻找和营救美国老头的“中航”老人说,看到地面这些人时,还以为是一支难民队伍! 美国老头虽然面黄肌瘦,但依旧精神抖擞。
中国将领不听话,英国人又屡战屡逃,老人既气愤又无奈,他拒绝坐飞机,他只能用自己的双腿告诉国军、告诉蒋委员长、告诉国民政府:我,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子都能走出来,你们,为什么不能!
一系列失利还在后头。
5月1日,日军攻陷曼德勒。
5月3日,日军攻占南坎、八莫、畹町。
5月5日,日军占领缅北重镇密之那。
从抗战一开始,蒋介石、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邦德、黄宝贤和所有的相关人员就像一个团队在一副即将不断坍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前,闪、移、挪、腾,几乎运用了所有的手段,延缓、迟滞、阻碍这副骨牌引起的连锁崩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依旧是没能阻止最后一块的倒掉!
密之那被占领,空中最后一条通道彻底断绝,无疑是给蒋介石、给国民政府重重一击!
中国,对外最后一条进出通道的大门重重地被关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