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主宰江山-第3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蔺府的死士,倒也不孬,面对成建制的神武军将士,一个个都奋死拼杀着,想要保护蔺文武突围。
    “少主,快走,再不走就走不了了。”一个死士,用身体替蔺文武挡了一刀,临死之际,犹不忘将还沉浸在痛苦之中的蔺文武推开。
    但是蔺文武已经没有心思逃走了,他也知道,就算是今夜他长着七八对翅膀,也休想从顾同给他布置下的天罗地网里面走脱。情知结局已定,蔺文武也不想白白牺牲人命了,他无力的对着还在抵抗中的死士下令道:“放下武器,投降吧‘‘‘‘‘”
    
   

第553章 喧嚣落定
    “丢了武器,都投降吧‘‘‘‘‘”蔺文武的声音,夹杂着几分叹息,久久的回荡在夜空之下。
    有了蔺文武的一声号令,众多死士,无不悲伤,他们都世代接受蔺家供养,此时看到蔺家将要这样走向灭亡,众多死士的心里面,一种悲戚之感,油然而生。
    有些死士,不愿意眼睁睁的看着蔺文武和蔺家死亡,他们纷纷引刀自裁,也算是用生命,捍卫了他们当初对蔺家先祖的承诺。
    顾同远远看着蔺文武弃剑投降,不由得对于此人更加鄙夷,他到宁愿看到蔺文武用武器战斗到最后一刻,“走吧,回宫吧,该结束的,终将结束。”
    原本打算和蔺文武说几句话的顾同,此时连和蔺文武对话的心思也没有了,一个只会耍一些小聪明,一个只懂得贪图利益,一个被金钱污浊了眼睛的人,实在不值得他多费什么口舌。
    顾同走了,陈季常等人却分头行动,该抓捕蔺文武其他同谋的继续抓捕罪犯,该指挥灭火的就指挥灭火,该回府邸写奏折的就回去写奏折了,蔺文武,就像是一条死狗一样,被拖进了刑部大牢之中,那里,曾经关押了帝国的敌人,此时,诺大个牢狱之中,却只有他一个人独享。
    次日早朝,百官跪拜之后,陈季常当先就将昨夜的抓捕行动,向顾同禀报:“陛下,阻挠新币推行,阴谋破坏帝国利益的山西蔺氏少主蔺文武昨夜已经抓捕归案,蔺氏一族,合计七十余口,悉数关入了京兆府牢房,其余犯案者,也正在抓捕‘‘‘‘‘蔺氏一族,前番共计从府衙卑鄙兑走的上百万两的银币、三百余万贯铜钱,也都全部查获,另外,在蔺文武藏身地的地窖之中,发现旧钱一百余万贯,白银一百七十余万两,臣已经让户部派人前去查收‘‘‘‘‘”
    通过陈季常的讲述,蔺氏一案的经过,总算是水落石出,听到但只从蔺家查获的银钱就有这么多的数量,朝中的一些大臣们,脸上都不由得浮现出了几分笑意。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不仅第一批新币悉数收回,就连蔺府的巨额财产,也悉数归于朝廷,呵呵,此番之后,朝廷也算是一下子有了三四百万的收入了,臣这个户部尚书,再也不用当得那么寒酸了。”从五月初一直被新币之争纠缠了近三个月时间的张嘉贞,此时一脸笑意的说道:“陛下,臣记得当初你许诺,说等到铸造出新币之后,就要给我们户部拨一批专用款项,嘿嘿,此事,陛下可不能忘咯!”
    “还有臣,关中水利,各处驰道,继续修复,陛下,您可不能让臣赤手空拳的去修路治水啊!”作为工部尚书的胥鼎,也一脸焦急的站了出来,生怕张嘉贞这厮将库银给全部折腾完了。
    兴修水利,重建几处要道,都是国之重事,顾同自然不可能就这样一直拖着,于是当众就答应了胥鼎的请求,并且要求他一定要将关中的治水和兴修水利以及修复通往太原、洛阳、成都的驰道几项任务做扎实。
    答应了胥鼎,面对其他衙门的合理请求,顾同也一并答应了下来,反正现在朝廷有钱,此时不多用一些,将银子放在府库之中,也是浪费。
    在支出了大概有两百万贯铜钱的数额之后,顾同看着群臣都面带激动,他不由得就为之一笑,“众爱卿,朕想问问你们,朝廷之所以可以取得新币一战的胜利,原因何在?”
    谁都没想到,顾同这个时候会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都沉思了一会儿之后,齐声回答道:“朝廷可以胜,自然是因为陛下的英明领导‘‘‘‘”
    眼看着群臣又是一通锦绣似花的马匹拍了上来,顾同连忙摆手道:“打住打住,朕要听干货,要听实在的。”
    众人被顾同呛了脸色一红,不过都是久经官场的老人了,一个个脸皮厚的和城墙一样,瞬间,脸色就恢复正常,活活像圣人君子一般,一个个开始认真的回答顾同的问题。
    “陛下,臣觉得,朝廷取胜,还离不开百姓的信任与支持,离不可地方州府的积极响应,这场胜利,可谓是我帝国之胜利,万民之胜利,臣为陛下贺,为苍生贺!”老臣何方,当先说道。
    顾同微微点了点头,又看向其他人,他指着主持政务的副相赵枢说道:“你来说一说。”
    被顾同点了名,赵枢却也不露怯,其实他对于此次新币之争可谓是感慨甚多,只听赵枢说道:“陛下,臣觉得除了何大人说的这几点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我朝廷上下齐心,始终都不曾动摇,比如我朝建立之后,独有的信息通报渠道,比如天下纷乱之后,民心思定,思稳等等,当然,不能忽视的是,绝大多数的商贾、豪绅,都希望可以有一个南北统一流通的货币,如此,对于他们营生都方便许多。”
    “赵爱卿讲得不错,尤其是这最后一点,看得通透。”顾同也不隐瞒群臣,他回想着当初在利人市坊门口看到的那一幕说道:“你们知道嘛,自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之前,真就一直担心,担心豪绅阶层会全部站在朝廷的对立面,可是让朕欣慰的是,商人们并没有被些许蝇头小利蒙蔽了眼睛,事实也证明了,绝大多数的富人是有担当的,他们选择了朝廷,选支持新币,踊跃的将家中的旧钱统统拿来兑换新币,朕要感谢他们。”
    “张嘉贞,宋巩。”顾同点出张嘉贞二人,语重心长的说道:“朕要你们将这场新币之争记录成档案,供后人阅览,同时,朕要你们,商议制定新的律令,要将经济、货币、市场等等有关的问题悉数写进新的律令中去,朕还要你们,在新律之中,写下这样的一句话,士农工商,皆为国本。”
    “陛下‘‘‘‘”一些士人出身的大臣听到顾同竟然说出这样‘逆天’的话,纷纷一惊,想也不想,就要反驳。
    不过顾同并没有给他们大放厥词的机会,他沉声说道:“朕知道你们要说什么,的确,农业是本,可是,你们要看到,目前商税已经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重点,农税不过是一小部分,倘若我们还要像前朝那般,约束商人商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将会是逆水行舟,不仅会耽误了朝廷和国家,也必将拖累了我们这个民族。”
    知晓社会发展走势的顾同,站起身,斩金截铁的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断言道:“未来的天下,定然会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国家,士农工商,皆为国本,才是我朝万世昌盛之根基。”
    多年之后,当顾同一手创建的帝国高度发展的时候,后人们回忆着太祖顾同在朝堂上那一声划破天地的呐喊,纷纷为之钦佩,一位史学家更是忍不住的为此写下:正是太祖皇帝倡导士农工商,皆为国本之策,才是真正让我中华统治世界之基石‘‘‘‘‘
    后世种种,顾同自然不得而知,在确定了新的国策之后,顾同给自己放了一个假,和芸娘等人,回到大同府参观了当年的故居,然后又转道以前的金中都也就是当下的燕京城,慰问了一番东北军将士,然后顺着燕京到洛阳的驰道,到洛阳犒劳了一番正在翻修从洛阳到长安城水陆通道十万民夫,当顾同回到长安城的时候,已经是建元元年十一月末。
    从八月初到十一月末,总共三个月的时间,太子顾长生也第一次被以储君的身份留在了长安城学着处理政务,当然,多数都是陈季常、何方等人处理,顾长生在一边学习。
    三个月的时间之中,牵扯到蔺文武一案之中的数十家豪绅,按照涉案之深浅,一一问罪,有的被处死,有的则阖家被流放到岭南或者大理,以充实那里的汉人比例。
    至于首犯蔺文武,则是受了千刀万剐之刑,蔺府上下,不论男女,都没有逃脱,全部在长安城问斩,此案,也可谓是建元元年的几宗大案之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案。
    蔺文武和他的同谋,就这样成为了朝廷推行新币的过程中的祭礼,当朝廷三轮新币全部发行天下的时候,举国响应,有了蔺氏一门被灭的例子,谁就是在不想兑换新币,也不得不掂量掂量,和朝廷做对的下场。
    回到皇宫之中,顾同听着顾长生板着一张小脸将三个月来的大小政务一一呈报,脸上也不禁浮现出几分笑意,看着儿子总算是被熬住了性子,不像以前那样做事情毛毛糙糙的,顾同的心中,也不禁长长的出了口气。
    “长生,这三个月来,幸苦你了。”顾同摸了摸长生的脑袋,由衷的说道。
    体会到做帝王不易的顾长生,却向顾同长长鞠了一躬,看着顾同,顾长生无不钦佩的说道:“父皇,您为了天下万民,做了那么多,真正辛苦的是您,您放心,儿子长大之后,一定会为您分担,为您解忧!”
    欣慰的看着长生越来越懂事,顾同的心中比当初灭了蔺文武还要开心,正所谓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纵算贵为帝王,顾同也不能例外。
    
   

第554章 恩科状元
    不过顾同的舒坦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因为秋试之后,尚有取得建元元年恩科进士身份的一众学子们,等待面见圣颜,参加殿试。
    所谓恩科,就是非规定之中的科考。因为帝国建立之前,宋金西夏,科考并不同时,为了为帝国招揽贤才,同时也是为了将今后科考时间统一,是以建元元年秋天,才特设秋闱,科考取士。
    礼部省试(中书省)结束,已经获得殿试资格的士子们,终于将皇帝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的盼到了,是以在顾同回到皇宫没有多久,礼部衙门就昭告天下,建元元年恩科殿试,将于建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皇宫崇政殿之内举行,但凡省试合格者,一律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此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发端于唐高宗,但并未形成定制,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始为常制。
    有的史书上说,殿试始于武则天,其实不然。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皇帝李治就亲自在皇宫之中开科取士,此为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不过此次殿试规模不大。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即将称帝的武则天,亲自在洛阳聚集万民考生考试,殿试一连几天,正是因为此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映象,是以到了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干脆抹杀了高宗李治的功勋,将殿试创始之名给了武则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更远的《旧唐书》中,却清楚的记载了高宗李治主持的殿试,一代名相张九龄也正是那次殿试的五名及第者之一。
    翻看着唐宋两代科考史,顾同不得不暗叹一声有些写史的人的春秋笔法害死人,事实上顾同以前上学的时候,学的书上也确实写的是殿试自武则天开始,要不是他后来潜心看过《旧唐书》,此一段还真的可能不清楚呢。
    其实不仅是殿试创始人的问题,看了唐宋殿试并无三甲之说,只有金国对参加殿试的士人有上、中、下三甲的划分后,顾同又不得不叹一声后世的电视剧害死人,娘的,一些唐宋剧中,动不动就殿试三甲,殊不知,殿试一甲、二甲、三甲的叫法,是从元顺帝开始的,到了明清两朝不过是沿用元制罢了。
    一边看着史书记载,顾同的心中,一面想着此番殿试的题目,殿试考试,一般考的都是时务策,不过这也正和顾同心意,他也想看看,这些书读四书五经的士子们,究竟本事如何。
    ‘‘‘‘‘‘
    建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元帝国建立以来的第一场殿试正式举行。总计一千五百名取得殿试资格的士子,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之下,黎明入宫,经点名搜身之后,又散卷、赞拜、向皇帝行礼,一应礼节完毕之后,即由顾同亲自颁发下策题。
    “以士农工商,皆为国本为题,叙古谈今,试以策论之!”
    士子们算是做足了准备来参加殿试的,可是当看到皇帝亲口办法下来的策题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的心里面为之一惊。漫不要说士子们,就是陪着顾同一起监考的朝廷诸位大臣,也没有想到,顾同竟然将几个月前在朝堂上的话用在今日的殿试取士上来,众臣既觉得难以理解,又觉得自家皇上,可真是有几分可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