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十九路军战记-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ㄗ�
在淞沪会战尚未完全结束之时,有关是否要进行南京攻防战,就已分别 在中日双方统帅部之内,掀起了重大争论的“意见战争”。日本大本营方面 是考虑是否有必要进攻南京,中国军委会方面则是考虑是否有必要防御南 京。 这种奇怪的争论,看起来是有些荒谬,因为中日两国既已全面交战,日 本理所当然要攻下中国的首都南京,以达到政治与战略上“屈服”中国的目 标。而中国当然要防卫自己的首都,以掌握本国政治与战略的中心,指挥全 国继续的对抗日本。但是,当时之交战双方,却有着非常特别的状况,造成 第262页 日本犹疑着是否要进攻南京,而中国则是考虑是否要防卫南京。 在法理的形式而言,中日双方尚未经过正式宣战的法定程序,日本当时 对中国用兵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希望保持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尽量以局部 性的“事变”方式,采取分割的原则,来处理与中国的各种战争冲突,日本 并不希望与中国进行全面的战争,以免陷入中国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日本 想要的是逐步蚕食中国。 七七事变之后所引发的华北作战与松沪会战,其实都已超过日本的预期 了。所谓日本可以在“三个月”内亡华的构想,并非日本军部单纯、轻率与 狂妄的设想,而是有着相当科学、实际数据支持的估计。在卢沟桥事变扩 大,日本决定派兵进攻中国之时,日政府并无完全占领中国的策略。日本确 信中国在遭到几场严重作战的失利后,就会向日本屈服,接受让日本控制华 北与内蒙古的条件。同时日本可以进一步操纵中国的市场与资源,以支持与 配合日本准备与苏联和美国之“终极作战”。 23。1 日军为应否进攻南京而激烈争论 日本与中国进行的全面作战,主因只是由于日本政府对七七事变处理失 控,将局部战事演变成为全面大战,使他觉得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在华北给 予中国重击,然后迫使中国让步,使得日本可以进一步的掌控中国的内蒙与 华北地区,而不是日本预先设计与谋划的结果。 日本没想到因为海军在上海的介入,给了蒋介石一个借势转换决战地点 的机会,因而引爆了八一三上海事变。日本军部基于国家颜面以及军方的形 象,不肯也不愿在上海这个国际都会作出任何让步,因此才在上海与中国开 辟第二战场。日本原先在上海的作战目标,也不过想要在上海痛击中国军 队,攻战中国的金融、工业与经贸中心,造成对长江三角洲精华地区,以及 首都南京安全的威胁,以增加其迫使中国签下城下之盟的筹码而已,因此日 本的战略规划,还是进行华北决战。 日本当然知道中国的持久作战战略,是企图“诱敌深入”、“以空间换 取时间”,所以日本政府与军部中,有不少负责的官员,包括首相近卫,外 相广田,大本营的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将,都认为对华的战争,必须要能够适 可而止,之要能够在局部的冲突上取得胜利,并迫使中国接受日本所提的停 第263页 战条件,日军就没有必要继续在中国深入的作战,因为日本的资源有限,同 时扩大与中国的战争,会影响到对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最后决战。所以在淞 沪会战中,日本大本营早就划下日军在上海作战范围的“制令线”,所有部 队不得越过苏州、嘉兴以西的地区作战,日本大本营就是担心日军会在中国 的战场上,越陷越深。 因此日本政府认为,他已占领中国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北平与天津, 以及控制了山西的战略高原与黄河以北地区,加上在淞沪会战中,几乎击溃 了中国的主力作战部队(特别是蒋介石培训之德式装备的中央军),因此日 本政府与军部都曾考虑,是否无需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进一步地对中国首 都南京发动攻击;中国在遭到如此重大的作战损失之后,“应该”会接受日 本的和谈要求。而日本若是进一步进攻中国首都南京,将会使得中国政府陷 入决心抗战到底的心理反弹之中。 而日本大本营也同时认为,在华北作战与松沪会战中,日军付出的代 价,已经超过了在日俄战争中伤亡的总数,日本人民开始会对战争感到恐惧 与厌倦。同时日本政府也根据情报判断,蒋介石正与苏进行军事联系,苏联 有可能会投入战场,以对日军造成背后的攻击。所以日军最好能够及时见好 就收,集中足够的实力,来防范苏联的偷袭。何况日本一直认为能以分期的 方式,蚕食中国,比较有利。 当时,苏联是唯一以武器公开支持中国作战的国家(当然还是要中国出 钱买),而苏联准备随时对日本作战的传闻又很多,为此,日本大本营曾经 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紧急电令关东军进行戒备,同时下令华北方面军停止 延津浦路南下渡过黄河的攻击行动,以保留兵力,在必要时支援关东军与苏 联军队作战。所以日军并不希望与中国继续战下去。这时候日本眼见上海的 战事,日军已获得胜利,九国公约的会议又正在召开,各国有意介入调停, 因此日本主动进行外交出击,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十一月二日,辗转向德国 驻华大使陶德曼(Dr。 Trautmann),提出中日议和的七点条件,条件内容出 奇的“宽松”:一、内蒙古自治。二、华北中立区扩大过平津铁路以南,华 北地方的主权仍属中国。三、上海停战区扩大,由国际共管。四、中国停止 排日。五、共同防共。六、减低日货关税。七、尊重外国在华权利。日本外 务省请求德国居间调停,所以大本营起初并不同意华中方面军向南京追击的 要求。 第264页 不过为了加强外交运作的压力,日本大本营在十一月七日,宣布成立 “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任命松井石根大将统领上海派遣军、第十军,与 所有海空支援作战部队,以九个师团,超过二十五万的兵力,展示日本有可 能乘胜追击,而会进一步地将战争推向整个华中地区,以迫使中国政府接受 日本的条件。同日,日本参谋本部在政府的请求与参谋次长多田骏的同意 下,发出第六百号的临参命,明确地限制华中方面军,不得越过苏嘉铁路以 西的制令线,进行任何的军事行动,以等待国民政府对于和谈的答复。 23。2 日军前线部队抗命决定进攻南京 但是来自淞沪会战前线的日本军队,却力主必须立刻乘胜追击,直到攻 陷中国首都南京,才能进一步歼灭中国陷入溃散的作战主力、屈服中国政府 的作战意志、争取更有利于日本的和谈条件。特别是来自第十军司令官柳川 平助的意见最强烈。此时日本第十军形成华中方面军的左翼,在太湖以南, 沿着杭州通往南京的方向,进行战场扫荡,追击溃退的华军。由于第十军在 杭州湾登陆,以大迂回作战的方式,从背侧攻击中国在淞沪地区的守军,造 成已疲惫不堪的中国在上海作战的部队,出现溃败,一路曳甲弃兵、仓皇逃 命,日本第十军并未遭到猛烈的抵抗。 因此,第十军根本不了解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激战的代价,因而认 为他们才投入战场,根本还没有真正展露身手的机会,就已攻到大本营的制 令线了,所以第十军军长柳川根本就漠视大本营的规定,而独断地直接下令 第十军的部队,以强行军的方式,从太湖以南地区,沿着京杭公路,尽一切 可能的力量,朝向南京方向,深入追击撤退的华军。 同时上海派遣军也同样力主乘胜追击,因为他们在上海激战三个月,才 能勉强击退中国守军,“皇军无敌”的神话因而为之动摇,所以他们急欲进 一步攻击中国首都南京,以挽回他们的声誉,更不能让第十军捡到战果。所 以上海派遣军也同样的以追击华军以及扫荡战场为名,在太湖以北,沿着京 沪路朝向南京追击。华中方面军指挥官松井石根,同意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 的进攻南京立场,因此设法动员一切的关系与方法,向东京进行游说,要求 大本营立刻发布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 日本华中方面军下辖的第十军与上海派遣军,以独断的军事行动,越过 第265页 制令线,在太湖的南北两岸形成钳形攻势,朝向中国首都南京方向进军,造 成了日军大本营极大的震惊与困惑,因此参谋本部特派作战课长河边虎四 郎大佐,前往华中方面军视察,以实际了解日军作战状况,并且控制日军不 得超越制令线作战。日本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前线的军队与大本营中的少 壮派军人,事实上已经互通声气。许多作战行动,都是由前线部队发动,再 由军部内的少壮派响应追认,最后政府不得不接受继承的事实,而这次的进 攻中国首都南京作战行动,整个过程也是同出一辙。果然河边大佐在前线被 第十军的将校所说服,带着支持日军立刻攻击南京的立场,回到东京进行游 说。 日本大本营在前线部队的压力及内部少壮派军官响应之下,日参谋本部 的最高部门,开始改变立场,最后连日皇都被说服。在十一月二十四日的御 前会议中,先追认事实,撤销对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区的制令线,同意日军已 经越过苏嘉线作战的现状。日本军部认为,如此可以增加对国民政府和谈的 压力。但是随后在十一月二十八日,经过军方帷幄上奏,大本营终于发出允 许日军进攻南京的正式作战命令,而日本政府方面当时竟然不知道这个命 令,首相近卫是看到报纸之后,才知道日军已经开始扩大战争,进攻南京 了1。 日军认为进攻南京是志在必得的“完胜”出击,一站功成之后,中国必 定会屈服投降。日军为了郑重其事,特别由日皇发布正式进攻南京的作战诏 书,由大本营参谋次官多田骏亲自携带命令,到达上海的华中方面军司令 部,宣达进攻南京的诏书。攻击南京正式的作战日期,定为十二月一日,华 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将统帅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指挥六个半师团的 军队,沿着太湖的南北两岸,以左右包抄的方式,直扑中国首都南京;并且 派遣部队渡过长江,对南京进行远程的包围攻击。 23。3 蒋介石力主防守南京 在中国方面,松沪会战的规模与进展,根本超出了军委会的掌控,蒋介 石几乎是动用所有可以开到前线的作战力量,投入淞沪会战,虽然在战场 ___________ 1 当时日本是采取军令系统独立运作,所谓的“帷幄上奏”,是军方单独与日皇的会议,首 相以及政府首长,甚至不得出席。 第266页 上,中国军队凭籍热血与牺牲,创造出奇迹般的持久作战成果,但是由于过 度的投入这场大战,而不可能有多余的力量,做好纵深防御的准备。十一月 五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成功,华军已无法阻挡更多的敌军增援部队,日军 登陆之后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快速的合围在上海作战的中国部队。 蒋介石没有果断作出立刻撤退的决定,反而要求在上海作战的中国军 队,设法继续坚守几天,是由于九国公约会议已于十一月三日在布鲁塞尔正 式召开,中国期望会议的结论,能让国际强权介入仲裁日本与中国的战争。 但是各国在会议中先进行各种外交折冲,要到十日才发表结论。为了等待九 国公约会议在十一月十日的结论,华军继续苦撑到了十一月八日,此时后方 退却路线已经面临将被日军截断的危机,蒋介石才下令华军撤退。但是这三 天的延误,造成中国上海的守军,几乎要遭到日军全面包抄的钳形攻势围 歼,而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幸好中国军队发挥绝地求生的本领,在千钧一发 中,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仓皇地撤出了部分的部队,右翼军沿沪杭线撤向苏 嘉线,然后再转吴兴与杭州地区整编;而中央与左翼集团军,则沿京沪线, 先退向苏州与无锡。华军主力虽然幸而没有被日军围歼,但是已经是九死一 生,大部分重要的军事装备,几乎都损失殆尽了,军心与士气更是全面的溃 散。 当日军在进行是否要进攻南京的战略争论之时,蒋介石这才开始考虑南 京保卫战的规划与准备。虽然蒋介石接受德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