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伯温身上就丧失了价值。朱元璋从一个冲锋陷阵的小兵混到了一方霸主,他在战场上狂喊着“冲啊,杀啊”的时候,心中有什么伟大的理想?他当时的理想不过是希望能安全地退出战场,吃上一顿好饭。即使是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座城池后,他的理想也不过是当个城市的主人,离他要当皇帝的理想相距十万八千里。
刘伯温年轻时有理想,如果让他说出自己的理想,那简直就是长江大河般的壮阔。但他屡屡碰壁,理想的烛光摇曳,一阵清风就能使它熄灭。1360年,刘伯温正式向应天进发。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为一个叛乱者工作。
人生,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许多伟大人物攀上高峰,很大程度上是时势推出来的。每个人最应该做的,不是凭空产生无数豪迈的理想,而是踏踏实实做好眼前事。这就像是种树,开始的时候发芽,然后有枝、有叶、有花、有果实,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不要好高骛远。有枝时不要想着什么时候有叶,有叶的时候不要想着什么时候有花。焦渴的空想和望不到边际的理想没有任何意义,只要不忘记栽培,还怕没有结果吗?
刘伯温多年以来不懂这个道理,他的确没有忘记去栽培,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巩固自己的人生,但他也抱着一种远大的理想。在1358年年末回到家乡时,他的理想之火暗了下去。而当他决定重新出山时,那种远大的理想之火又光芒四起了。
当他走到桐庐(今浙江桐庐)时,他的理想之火险些又被人浇灭。这个人叫徐舫,是刘伯温多年前的好朋友。徐舫那年已经60岁,回首人生,他很满意。年轻时崇尚侠义,好驰马击剑,勤于读书,酷爱吟咏,潜心探究诗歌,曾在南中国各处游历,和一些出色的知识分子交流。只是他生性散漫狂傲,所以对仕途没有丝毫兴趣。刘伯温在江浙行省做官时,曾向长官苏天爵举荐过徐舫。苏天爵也卖了刘伯温人情,专程派人去请徐舫,但徐舫梗着脖子回答苏天爵:“我是个诗人,怎么可以受禄位羁縻?”说完这句话,也不等苏天爵是否真的二次来请,就跑进深山老林隐居起来了。
再后来,徐诗人就跑到桐庐,每天都把自己沉浸在诗篇中。刘伯温那天路过徐诗人的隐居之地时,徐诗人已经捻断了十根胡子,正要作出一首优美的诗来。听说刘伯温要来,他马上戴起黄色的大帽子,穿起白鹿皮做的袍子,腰间系一只青丝绳,一路小跑到河边,看着船上的刘伯温等人,格外恭敬地鞠了一躬。这身装扮和他的举止马上就让刘伯温感觉到,徐诗人已经知道他要出山的事,徐诗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在拒绝他,甚至有种讥笑的意思在里面。
刘伯温请徐舫登舟,徐舫毫不客气,上舟后坐在正首位置。刘伯温刚要说,请他和自己一起去见朱元璋时,他突然就大笑起来,说:“想不到你也有今天啊!”
刘伯温有点尴尬,徐舫就甩开大嘴,言语之间全是讥笑,嘲讽刘伯温隐居青田是假正经,连带着把宋濂三人也损了一遍。
四个人都是极有涵养的人,徐舫尖酸刻薄的话虽然使他们心上很不舒服,但谁都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宋濂、章溢、叶琛三人同徐舫并没有深交情,就好像一个路人讥讽你走路的样子时,你只会当他是自说自话。但刘伯温不同,他和徐舫是多年的朋友,朋友对你发表意见,你不可能不往心里去。
那天晚上,月亮升起,船停在如镜子般安静的水面上,空气有点湿润,一股冰冷的风吹进刘伯温的胸膛。他提笔写了一首诗:伯夷清节太公功,出处非邪岂必同?不是云台兴帝业,桐江无用一丝风。
前两句所说的伯夷和姜太公都是商周时期的人。伯夷是商朝大臣,周武王灭商后,他跑进深山发誓不吃周王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姜太公也是商朝人,但他辅佐周武王灭商,成了周王朝的开国元勋。两人的选择判然有别,但是,你能说两个人谁好谁坏吗?不过是人各有志罢了。第三句话说的是,西汉末年一批英雄豪杰帮助刘秀建立东汉的故事,后来这批豪杰被刘秀封为云台二十八将,都可谓是流芳千古的人物。最后一句说的可能是徐舫,你如果不出来建立功业,虽然身心不累,也不过是一丝无用的清风而已。
这和刘伯温多年以来秉承的人生信念是非常吻合的。在他心中,男儿大丈夫如果有才能,就必须要出来做事,事功才是体现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其他都是浮云。
随着船继续在水上行走,在桐庐遇到徐舫的不快也在刘伯温心头渐渐消失,应天城很快就出现在眼前,那是一座承载刘伯温后半生梦想的城市,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人将会出现在这个城市。他在内心深处坚定而又平静地说了一句:“你好啊,朱元璋!”
离船登岸,没有大排场的欢迎仪式,只有个文臣模样的人对他们说:“请稍作休息,一会儿我领你们去见吴国公。”
叶琛和章溢脸上荡着激动的神色,宋濂微笑着,只有刘伯温,沉静如水。但他内心世界却突然波涛汹涌起来,他站在城中,眼界所限,望不出去。应天城像是一座城高墙厚的监狱,一种并不美好的感觉涌了上来:我被困住了。
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他见到朱元璋时,仍未有散去的迹象。他突然又有一种感觉,也许被困住是多年以后的事,现在,还不至于。
他走在通往朱元璋会议室的路上,尽力脱卸掉使人扫兴的感觉。当有人小声让他止步时,他发现自己已经走进了朱元璋的会议室。他很想说,终于要见到朱元璋了。
一阵冷风从门外吹进来,绕过刘伯温。刘伯温看到那阵阴冷的风吹进一张巨大的帘子里,帘子被掀起来,朱元璋就从那里施施然地走了出来。从他的步伐上可以看出,他没有兴奋点。朱元璋的脸冷酷无情,仿佛是用刀剑和阴谋刻画出来的。你在这张脸上找不到一点人性,只有不属于人类的、寒霜般的威严。
朱元璋把四人慢慢地、深深地扫了一遍,然后心脏发出指令,脸上马上堆出微笑来,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争不已,生民涂炭,何时能安定?”他问这句话的时候正盯着刘伯温,刘伯温没有说话。章溢却说:“天道无常,唯德是辅,不乱杀一人者能定于一。”朱元璋点了点头。刘伯温发现,朱元璋的点头是出于礼貌,章溢这种假、大、空的话根本没能引起他一丝兴趣。
刘伯温还发现,朱元璋一直在盯着他。刘伯温终于抬起眼来,主动搜寻朱元璋的目光。他看准了朱元璋,朱元璋还在盯着他。刘伯温在内心里又说了一句:“你好啊,朱元璋!”
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到了刘伯温身上,因为这是刘伯温第一次向他祖国的敌人开口献策,他能献出什么策略来,将决定他和朱元璋的命运,也决定着历史的命运。
第八章 谋全局,首战建奇功
时务十八策
1360年,50岁的刘伯温见到了33岁的朱元璋。以他多年的人生阅历来看朱元璋,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极为幽暗深邃,世俗所言,即是城府极深,非经多年的观察和践履不能看破。但刘伯温不是凡人,他是一个从混乱世界中走过来的人,当然,他也从先天术数中学到了敏锐的洞察力,能透过别人的躯体,看到其灵魂。
就在朱元璋为他们准备的接风宴上,刘伯温用犀利的眼神剥开朱元璋的皮囊,发现了他心灵最深处的秘密。朱元璋的心一直在毫无规律地跳动,焦躁不安,惊恐万状,只是没有表现在脸上。刘伯温知道,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人想要扫灭天下群雄,甚至把元帝国都放进了自己的计划中。但是,他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孔子说,一个人到了五十岁时就知道天命。所谓天命,其实就是知道你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就去做;能做什么,就要快速地把它完成。刘伯温发现了朱元璋心灵深处的秘密后,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可以帮助朱元璋做到。
但就在那天朱元璋给他们准备的接风宴上,刘伯温一句有价值的话都没有说。他不是章溢那种人,张口就是一些假大空的话,更不是叶琛,欲言又止。当然也不是宋濂,因为宋濂的长处不在谋略。
刘伯温对自己太了解,不深思熟虑,决不开口。但一开口,必然是行之有效。因为开口之前,他会把功课做足。
四人就在那次接风宴上被朱元璋授予了官职。刘伯温得到一个并不太重要的军事祭酒职务,就是高级军事参谋,这个职务从名字上看离“军事”只有一步之遥,但正如狗和热狗一样,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
章溢和叶琛也被授予了官职,但刘伯温从他们的脸上就看出来,他们并不满意。至于宋濂,本来就是朱元璋的秘书,和他们早就拉开了距离。三人被安排到朱元璋特别交代的孔子庙,环境不错,吃穿也不错,但章溢和叶琛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时光倒流十年,刘伯温肯定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是一种尊严受到轻微贬损后的情绪波动。不过现在,已经五十岁的刘伯温,内心平静得如古井之水,不起一丝波澜。
刘伯温整五十岁那年,被朱元璋请到他的根据地应天做高级军事参谋,这不是一个让人兴奋的职务,仅从这点来看,刘伯温和朱元璋初次相逢时并未受到后者的重视。
关于这一点,有两件事可以证明。
第一件事是这样的:刘伯温第一次见朱元璋时,是被单独面见的。朱元璋没有为刘伯温准备什么酒菜,而是自己在大吃大喝。刘伯温在他饭桌前站了好久,朱元璋才抬起脑袋来,问刘伯温:“听说你是进士,能即兴写诗否?”
刘伯温内心冷笑,说:“读书人的基本功,怎么不能?”
朱元璋举着筷子在空中晃了两下:“以这个为题!”
刘伯温脱口而出:“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
朱元璋冷笑道:“秀才气味。”
刘伯温说:“还没完呢。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
这四句诗需要作个简单的解释,前两句是说朱元璋用的筷子,那筷子是湘妃竹制成,如同晶莹绿玉。湘妃竹的典故是这样的:圣人舜娶了两个老婆娥皇、女英,三人恩爱无比,后来舜去世,两人赶往舜去世的所在,一路哭泣,把眼泪洒在了路边的竹子上,形成了斑纹。所以,有斑纹的竹子就叫湘妃竹。
后二句也用了个典故: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处于胶着时,刘邦手下有个儒生给他出主意,说封那些正在作壁上观的六国的后代为诸侯,他们得了这样的好处,肯定会帮您对付项羽。刘邦举棋不定,趁和谋士张良吃饭时把这事说了出来,张良马上反对,从刘邦的餐桌上抓过一把筷子说:“请让我以这把筷子来为大王筹划。”然后就一、二、三、四地分析这样做的坏处,每说一条,就放一根筷子在桌上。这就是“借箸代筹”成语的由来。刘邦听从了张良的意见,才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的出现,让两汉活了四百年。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这首即兴诗,大吃一惊,扔了筷子,弹起来握住刘伯温的手,说:“咱们真是相见恨晚啊!”
第二件事是这样的:朱元璋把刘伯温等人安顿妥善后,就问秘书陶安:“这四人到底怎么样?”朱元璋所以问陶安,当然有他问的理由。陶安博览群书,过目不忘,智谋百出,曾要朱元璋取应天(当时称集庆),只要拥有应天,就能依其地势君临四方。朱元璋后来得了应天后,就把陶安随身带在身边,一遇有事,必然询问。
陶安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在朱元璋等人来时,也多方观察做足了功课,再加上一些道听途说,就下了判断说:“论管理,我无法和章溢、叶琛相比;论学问,宋濂甩了我几条街;论谋略,刘伯温如果自称第二,天下没有人敢称第一,何况是我!”朱元璋自此下定决心,重用刘伯温。
这两事透露出一个信息:结果虽然圆满,刘伯温的谋略最终被朱元璋认可,但开头并不美好,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能力还处于怀疑中。
多年以后,清朝人王士祯说,明代时浙江盛产魁首。刘伯温是谋臣之首;宋濂是文臣之首;方孝孺是忠臣之首;于谦是功臣之首。
方孝孺是明朝第二任帝朱允炆的大臣,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陷南京,方孝孺宁死不屈,被朱棣诛了十族。于谦是明朝第六任帝朱祁镇时的文臣,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蒙古人也先俘虏,押着他一直来到明朝当时的首都北京,于谦顽强抵抗,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这四位顶级大佬中,刘伯温最为光芒夺目。因为没有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可能性会降低,后来的方孝孺和于谦出现的几率就很小了。
但在1360年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