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三帝国之未来战争-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个相对最快的战斗方案,一旦成功是能够搅乱东线现有格局的。德军几百万人长期困在东线不是一个好事情。德国的各种资源远远不能与苏联比拼,更不可与英美同日而语。德国军队的高素质一直是支撑这场战争的首要支柱,一旦随着优秀士兵的不断损失,敌人士兵在战斗中不断地成长。这种优势必定会荡然无存!到那时德军将会处于全面的劣势,所以速战速决也是白起想要追求的方法。
在他的预想之中,占领苏联莫斯科不是什么好办法。因为那样的话,德军的人员损耗将是很惊人的一个数字。苏军的子弹也是能杀人的,苏军的炮弹也是能把人撕碎的!白起不能承受巨大的伤亡,1000人的伤亡是他的底线!可是这对于当前的状况来说实在是太难达到的一个目标,因此他才有了火箭炮突击莫斯科的部署,才有了在火箭弹掩护之下用精锐突击集群深入敌后断敌后路的决断。他要把这一次战役变成另一个更加完美的长平之战!
综合德军的技术优势来说,这其实并不是很难达到的目标。因为以两倍音速飞行的钢雨火箭弹是不能被拦截的,末端制导的额精确打击能力又让敌人极其忌惮。在这样的打击下,他们的战线已经变得很脆弱。任何现有的工事都不能保护士兵不受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坐以待毙是很危险的,斯大林一定会发起进攻,寻找德军的火箭炮阵地。整个莫斯科地区接近300万苏军在他的一声令下立刻开始活动起来!他们就像是一群没头苍蝇一样,铺天盖地漫山遍野从阵地之内汹涌而出,在坦克与自行火炮的掩护之下向着图拉方向掩杀过来!
苏军的进攻别具特色,他们总是一往无前,信心百倍的冲锋。不管对面德军阵地到底有木有厉害角色,总是拿着士兵的生命在当做垫脚的转头!斯大林的命令下达到西方方面军那里的时候,朱可夫大将正在前往莫斯科的路上。他坐着美国人提供的吉普车,以往经常乘坐的“嘎斯”吉普已经先期探路去了,德国空军指不定什么时候来放上一炮,可不是闹着玩的!不得不防!
斯大林之所以心急火燎的召见朱可夫,原因就是莫斯科这一次被炸的实在是有够惨,火车站已经不能用了,要想修复至少需要一个月!铁路被破坏的地方有很多,完全能修复不比重新修筑一条省事情。这些烦心事让斯大林很不爽他一定要让德军付出代价。同时德军的火箭炮给了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知道如果德军的目标是克里姆林宫的话,也许自己在人世间的所有烦恼就统统都不复存在了!万一德军再一次搞这样大规模的攻击,莫斯科能否守得住都在两可之间,苏联红色帝国看来要毁在自己手里了。斯大林的那一点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就要被白起的火箭弹攻击给无情的碾碎了,毫无还手之力的无奈充斥着他的心头,他手里的力量很雄厚但就是不知道要向何处发力!德军距离莫斯科最近的据点非图拉莫属,他们的火箭弹怎么可能飞跃160公里这样遥远的距离命中莫斯科呢?还有比莫斯科更遥远的铁路枢纽巴拉希哈,科罗廖夫等城镇也遭到火箭弹的精确攻击,据地方驻军报告没有一刻火箭弹偏离铁路,每个100米就有一刻火箭弹均匀的爆炸,把铁路破坏的很彻底。相反城镇里面的各种军用设施都安然无恙,德国人看起来就是冲着铁路来的。他们的火箭弹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精确度!怎么可能飞跃如此遥远的距离?还有前些时日一百多辆坦克后面跟随着数万步兵的反冲锋有怎么可能被一阵并不密集的炮击全数摧毁!据坦克乘员讲,所有的坦克都在冒着黑烟,好像是发动机部位被击毁了,没有了动力的坦克就是一个铁皮棺材,是以坦克乘员都下车看个究竟。德国的覆盖炮火就在这时铺天盖地而来。图拉的德国守军看起来仿佛拥有一万门大炮一样!在这样密集的火力打击下,任何的密集冲锋都只不过是增添敌人的战绩而已!所以在丢下了数千具尸体之后,苏军步兵仓皇逃窜回了阵地。其中的关键是为什么坦克的发动机部位集中遭到了攻击,是不是有间谍在油料里面做了手脚?还是德国人有专门攻击坦克发动机的新式武器!可是那一天坦克上空当时并没有德国空军的攻击机在活动啊!这件事情不需要尽快搞明白,德国人的炮击为什么会这样的有准头!这样下去莫斯科用不了多久就会被炸成废墟了!保卫首都还有什么意义呢?


战苏联四十一节:被迫进攻的苏军
更新时间2012124 23:19:37  字数:2347

 斯大林的愁事是一个接着一个,以至于他那一头浓密的头发开始变得灰白并且越来越少了。自从德军开始第二次进攻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令他担心的事情都让他感到有一点无能为力。与德国空军的长期争斗一直处于劣势,苏联空军的小伙子们每一天都有人牺牲,苏联的蓝天就要被他们用鲜血染成了红色!虽然英美志愿的飞机质量越来越好,数量越来越多,本土生产的飞机也在不断地出厂。但是与德军的新式战斗机相比还是劣势非常的明显,德军有着比苏联好的太多的飞机,以致于小伙子们拿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弥补这个差距变得如此艰难!这些天来,他都在殚心竭虑的想要搞定制空权的事情,但是每每损兵折将入不敷出。他一方面加紧催促大后方研制性能更加先进的战斗机,一方面与英美讨价还价,争取得到他们两国技术最先进的飞机。借此拉近与德军飞机的技术差距。同时,也是饱受德国空军之苦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对斯大林的这一要求也是积极响应。他们生产出来的最好的增压航空发动机毫不保留的支援苏联,装备在毛子“雅克”“拉”系列战斗机上,英国人设在伊拉克的炼油厂也开足马力支援苏联人的航空用油。
三国科技各有千秋,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美国人领先的多一点。美国人在航空材料科学方面独步三国,空气动力学方面也优势明显。而英国人的“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是三国最好的,重量最小马力却是最大。装备着这种发动机的“喷火”机动性能很强大,比德军退役的战斗机“BF109”要强一些。苏联人在生产方面确实颇具科学性,他们设计的飞机,工艺简单又兼具实际效能,战时生产颇为适合。在生产线上能够用最少的时间生产出来,同时又能保证质量还凑合。
德军新式战斗机兼具三家所长,在各种参数上都领先他们不是一点半点。不这样的话单单是数量优势就把德国空军压得死死的了,现在专业技能高超的德国空军每每能在战斗中稳执牛耳,就是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基础下衍生出来的先进战术。英美苏三国保守德国空军蹂躏之苦,却碍于技能的差距只好苦苦的捱着!
斯大林对于德国空军的威胁很是挠头,这是他不敢发起大规模进攻的原因之一。他一定要调集数量优势比德国空军大至少三倍的飞机才有把握得到局部的战场制空权,在莫斯科地区苏军战斗机部队配合高射炮部队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只是不知道这个又是还能保持多久!因为德国人那威力强大的火箭炮给斯大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他严密的封锁着这个消息,尤其特别害怕英国人知道,因为相比德军火箭炮可能足有200千米远的射程,狭小的英吉利海峡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英国的大部分重镇在这样的武器打击下将会损失惨重,他们很可能会因此丧失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更何况德国的新元首曾经几次三番的示好英美,流露出了想要与两国和谈的强烈意愿。他从来不曾对苏联表示过这样的意愿,斯大林的内心深处不免有些惶恐。万一英美碍于德军的强大实力,接受停火条件。那么苏联就要面临着单独面对强大的德军,恐怕列宁创下的基业就真的要葬送在自己手中!
因此为了显示力量,显示德军并非不可战胜。也为了振奋士气,为了重现第一次莫斯科会战时期红军的辉煌战绩。斯大林与朱可夫,罗克索夫斯基等幕僚们精心策划了诱敌深入,关门打狗这一场好戏。这眼看着好戏就要开锣的当口,德军有突然冷不丁的冒出来一支威力强大的火箭炮部队。一夜之间,莫斯科周围的铁路枢纽尽遭屠戮!被破坏的是七七八八,惨不忍睹!要想恢复正常的交通秩序必须要经过至少三个月的大规模抢修才有可能办得到!这样的灾难自从德军的战略空军集中轰炸了一次之后,苏军加强了铁路沿线的防空能力之后有所改善。往来的火车上都装备着高射炮,以备不时之需。德军再也没有轰炸过铁路线,可是这一次的火箭炮的破坏程度比上一次要严重得多!苏联实在是伤不起呀!
斯大林面对这样的强力攻击,不得不提前开始他的“关门打狗”的好戏,聚集于梁赞地区的六十万重兵集团只好早日揭开面纱,抛却伪装衔枚突进,日夜兼程的赶往图拉前线!苏联红军大规模进攻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们早就策划好的这一记凶猛的下勾拳就是针对六集的三十万大军量身定做的!目的就是要把老古轻易得来的这一座重要城镇变成德国第六集团军的埋骨之地。
为了配合这一次的大规模攻势,斯大林在莫斯科附近面向中央集团军群正面的部位还组织了一支同样巨大的突击部队。他们集结了主要的炮兵力量,坦克军,机械化军等80万人的强大部队。在他们对面的战线上,德军兵力只有寥寥十万余人,抵挡苏军这样的大规模攻击确实比较吃力。
其实早在42年秋季,曼施坦因的十一集团军进攻完毕之后。德军就遵从白起的命令全线退守,他们在建立防守阵地的时候得到了德国空军的大力支持,而德国空军也得到了出山大营的全力支持。那时候,白起的战略重点虽然是在非洲,可东线的三百余万大军也不是可以忽视的。他们的生死存亡关系着德国的未来。好在白起任命曼施坦因为陆军总司令的举动得到了德军将帅的全力拥护,德军新一代将领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出任总司令之职是德军之福气。正是这一个举动帮助白起在德国国防军中建立了初步的威信。后来一步一步的走过来,从空军到陆军再到海军的大规模整改显示了这位新元首的雄才大略!德国的胜利之门逐渐打开!
同时,德军的防守能力也因为新装甲兵器,新技术兵器的列装变得坚固异常。且不说头顶上令人欣慰的德国空军,就是威力强大射程超远的大口径自行重炮就占尽了优势!在防守的时候压制苏军赖以进攻的炮兵师相当管用的,自此以后德国步兵们就从来也不用再担心苏军那密不透风的炮兵火力了。
苏德双方自从莫斯科会战之后还没有大规模的交过手,德军一方面整顿后方,实行与小希同志完全不同的民族政策,稳固根基树立盟友。一方面改进后勤,把牛拽马拉的原始方式变成了极具效率的新式模块化运输方式,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周全,杜绝了游击队的破坏,稳固了军队稳定了补给。间接地加强了德军的战斗力。


战苏联四十二节:进攻伊始
更新时间2012125 22:03:59  字数:2398

 各种形式的民族武装的蓬勃发展进一步的压缩了支持苏联政权的游击队的活动空间。其中尤以来自民族解放军的压力为大。在乌克兰,以斯捷潘·班杰拉为首的乌克兰民族解放军在德军的支持下已经组建了至少30个师的兵力。他们与苏联红军战斗的时候表现不咋的,针对装备轻量化的游击队却是如虎驱羊那样的轻松自如。手段也是残暴的无以复加!有了他们的支持,游击队逐渐没有了活动空间。白起对于斯捷潘·班杰拉的控制是间接但是有效地,在党卫队的前任领袖那个养鸡场场主的政策基础上,德国新元首的任何进步都能让乌克兰人感觉出来不一样。白起的政治团队们就是原来“东方红”机械厂的行政人员,他们对于管理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事物感到很轻松,海因茨在他组织的德国政府之中组建了一个专门管理海外事务的部门。这个部门功能完善,掌管着外交事务、各种交流事务、军事之外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海因茨卓有成效的领导下,海外政治部把支持乌克兰民族解放军的事情操作的运转良好。乌克兰人民真真正正的得到了实惠。斯捷潘·班杰拉也跟着脸上有光,他暗自庆幸德国新元首的宽宏大量,他是真的把乌克兰看作是伙伴,真的是用朋友之情,战友之谊来对待自己!
白起知道,要战胜德国的敌人。必须要交更多的朋友,团结更多的力量才行。苏联这么大,纵深如此辽阔。单单凭借德国一己之力或许能战而胜之,可是也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这就需要外交方面的努力了,德国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左右逢源,对外结交邻居外攘强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