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春秋-第4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7。1扶桑来客
57。2教化伟业
56。3吴国覆亡
57。4魔之剑圣

第五十八章、胡为我作,不卿我谋

颜不疑一剑一剑快若闪电,剑上的劲力忽地大了数倍,口中、鼻中不时发出奇异而诡秘的声音。
58。1温柔奇香
58。2铁笼之困
58。3诛心之剑
58。4大奸伏诛
58。5师徒再会

第五十九章、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西施昵声道:“要是我跟了你走,人家说我不知廉耻,夫君刚死便跟着他兄弟乱跑,到时候姊姊怎好见人?”
59。1海外夷洲
59。2蚩尤之后
59。3守丧三年
59。4另有内情
59。5越师伐齐

第六十章、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看着文种微弯的背影,只觉得此人手下虽有千军万马,却给人一种形单影只的感觉。
60。1扰敌之策
60。2化友为敌
60。3血战雄关
60。4离间之计
60。5收复莱夷

第六十一章、大侯既抗,弓矢斯张

众将佐在营内听见噼噼啪啪的军棍击打入肉之声,间杂着田豹凄厉的惨叫,人人脸色大变。
61。1整军待战
61。2高唐收兵
61。3物是景非
61。4好整以暇
61。5三军主帅

第六十二章、其马蹻蹻,其音昭昭

伍封冲了几次,心内焦燥,猛地里怒发如狂,喝道:“勾践!给我滚出来!”
62。1列国兴兵
62。2奇兵相侵
62。3大昆仑山
62。4一波五折
62。5十日之约

第六十三章、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支离益此刻心旌震动,茫然抬头看上去,恰好见伍封巨大的身影正好与赤日叠在一起。
63。1军法无情
63。2决战之前
63。3天下第一
63。4夜袭齐营
63。5叶公之逝

第六十四章、其车三千,旂旐中央

勾践这性子范蠡最为清楚不过,勾践猛然这么一说,以范蠡之智,当然听得出其语中试探之意。
64。1五行大阵
64。2拜访晋营
64。3越王之宴
64。4夫余老爷
64。5军中立嗣

第六十五章、不愧于天,不畏于天

颜不疑并非蠢人,此刻见到条桑的神色,料想鹿郢之言大致不差,怒气勃发,手按剑柄,杀气陡生。
65。1文种之死
65。2柳下兄弟
65。3最后决战
65。4展如自杀
65。5越人内讧

第六十六章、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鹿郢伏在地上,恭恭敬敬向伍封和楚月儿拜了四拜。
66。1死不瞑目
66。2假王鹿郢
66。3东方之伯
66。死者之祭
66。5一岁一断
后记
后记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童年时期。《天下春秋》中所写的事,发生在公元前481年至4
73年之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一般被史家称为是春秋战国之交(际),即春秋之末、战国之始,本书只写了八年间的事,但代表的是整个春秋战国之交的时期,而这段时期,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期。
《史记·六国年表》始于公元前476年,学术界多采用郭沫若的划分,将公元前476年为奴隶制的终年,之前(含当年)的二百九十五年是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为封建制的起点,开始进入战国时期。
当然,关于中国的封建制始于何时,说法很多,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统一时说、东汉说和魏晋说等,前面所述的战国说是比较流行的学术观点。关于战国从哪一年开始,学术界又有不同的说法,除了以《史记·六国年表》始年划分,也有从《春秋》所绝笔的公元前48
1年来划分春秋和战国时代的。
不过学术界不同的看法,并不影响本书的写作,本书虽然用的是通俗文学笔法,但所写的史实大多是见诸于史书的,其社会背景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研究和理解,本文中所说的“此时”,指的是春秋战国之交,即本书故事所代表的时期。
本来是想写一部严肃的历史小说,鉴于史料太少,而且学术界对先秦的研究常有争议,若用正史写法,不免拘谨而生硬,只好将《天下春秋》写成一本历史传奇小说,企图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虽然书中用了许多武侠小说的笔法,但它绝对不是武侠小说,因为小说中以国家大事的描写为主,虽然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格斗,却没有任何“侠”的意味在内。
为了便于读者对书中的社会环境、民间风俗的人的生活习惯容易理解,下面对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环境略述一二。
一、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环境与风俗
1、社会人员结构
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为贵族和非贵族,贵族包括王侯、卿、大夫、士,常被称为“君子”、“劳心者”、“肉食者”,非贵族包括庶民和奴隶,被称为“小人”、“劳力者”、“藿食者”。
《周礼·载师》郑注引《司马法》中说:“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为野”,都城及城郊叫着“国”,因此又有“国人”和“野人”的说法。“国人”是低等贵族,住在城郊;“野人”是农村中的农民,属“庶民”,又称为“庶人”;边境叫作“鄙”,其居民常常被称为“鄙人”,属“庶人”;“工商之户”也属“庶民”,住在城中;晋国“作州兵”,是承认国人和野人在“国”(城郊)、“野”之间的“州”中所私垦的田地合法(“作爰田”)之后,让“州”中的国人和野人负担军赋。
①奴隶
奴隶总称“臣妾”,或说“隶臣隶妾”、“隶臣妾”,如皂、舆、隶、僚、仆、台、圉、牧,还有阍、司宫、寺人、竖、奴、婢、舂、酋、徒人、胥靡等等说法。不过这中间又的是指其身份,也有的是从其职责上来区分,所以也不易详细区分。
关于这些人的名称与身份学术界有很多争议。我以为这些“臣妾”并不全是真正意义上的奴隶,他们的身份职责中有的是官府和贵族家中的服役之人,有的是差役,有的是罪人,有的是俘虏,很难仔细区别。从其职责上来说,大抵是政事和生活两方面,皂、隶、舆、阍、司宫、寺人多是以政事服侍为主,在公开场合露面较多;圉、牧、竖、奴、婢、徒人等主要是以生活服侍为主,一般在官府或贵族家中,私人性质较强;隶、僚、仆、台、舂、酋、胥靡等是罪人、囚途或俘虏,充作奴役。另外还有优、师等一类的人,是表演娱艺和音乐的人,身份与庶民不同,又不同于上述奴隶,不过我以为他们也算得上奴隶。
由于这些“臣妾”与主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别,最得主人宠爱的常被称为“嬖人”,因此其地位作用不同,春秋时期有不少人对政事曾有过影响,或是参与过许多政事。根据史书记载这些人的活动,可以猜出这些奴隶应该有其家族、朋友,立功可免其身份,犯过的还要降级,绝对不同于古罗马的奴隶那样全无人身自由,因此师旷对晋侯说“皂隶牧圉,皆有亲昵”。
小说主人公伍封的祖先伍参是楚庄王的“嬖人”,对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从此伍氏登入卿大夫之列,嬖人的身份地位是很低的,所以这一战之后,楚国令尹孙叔敖说:“胜晋大功,出自嬖人,吾当愧死矣!”
圉是养马的奴隶,地位还在“台”之下。鲁国有个圉人荦曾调戏大夫梁氏之女,梁女是公子般的情人,公子般因而责打圉人荦,公元前662年,圉人荦刺杀了新任国君公子般,酿成了庆父之乱;小说中写到的楚国白公胜叛乱,白公胜将楚惠王困在高府,有个叫圉公阳的人在墙上掘洞,将楚惠王背负逃出,这是见诸史实的。
竖是守藏司职的奴隶,是童仆一类的人。鲁国的竖牛是叔孙穆子的私生子,曾参与叔孙氏家中的大事;晋文公身边的竖头须,曾在晋文公流亡时将所保管的东西偷走;小说中卫国的浑良夫本来也是“竖”,却成为迎立卫庄公的主要人物;小说中的伍傲本来也是“竖”,不过后来成了伍封家中的重要家臣,能与孔子的弟子冉雍并列。
阍是司门的奴隶。吴人伐越,曾捉到一个叫焉的人,故称俘焉,吴王余祭命他为“阍”,守余皇大舟,公元前531年,俘焉趁余祭观舟时杀了余祭。
寺人类似于后世的宦官,又叫“奄人”,是被阉割过的男性,他们多在国君身边服侍国君及其夫人媵妾的起居(也有少量的在卿大夫家中)。齐桓公身边有个宠臣竖貂(竖刁),为了亲近内庭,自己阉割了入宫,因此更得齐桓公宠信,所以有的史书上又称他为“寺人貂”、“寺貂”。
春秋时寺人常常在国事上有所表现,齐国的寺人貂与易牙在齐桓公死后搅乱政局;晋国的寺人勃鞮曾受晋献公之命追杀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后来又在晋文公为君后求见,在晋军攻曹时战死;史籍中还有“寺人费”、“寺人披”和“寺人柳”等记载。小说中的渠公、圉公阳、庖丁刀都是这样的寺人。
本书故事所发生的年间,奴隶对政事的影响并不太大,只是身份地位随政事的变化略有些升迁,如鲍兴渐渐由“圉”变成“竖”,后来又成了“士”,成为伍封身边日渐重要的家臣;鲍宁由“圉”
一跃而升为家臣,主守一关。
②庶民
其中庶民可称“民”和“黎民”,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农村的务农平民,叫作“庶人”,另一类是工商,与贵族一起住在城中。
春秋时期,庶民在政事上基本上无多大的作用。不过在本书故事发生的年间,庶民的身份正在不断上升,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一是工商之中出现了大商人,开始对政事有所影响,譬如小说中庆夫人和孔子的弟子的端木赐(子贡)。
二是庶民逐渐进入了战争,甚至可以因军功而担任官职。
春秋时期的战争一开始是贵族专有的特权,将领和士卒是由贵族担任,庶民是无法参加的。
至于庶民何时开始有从军的权力,无确切的史类记载。我想,公元前645年晋国“作州兵”时,庶民既然承担军赋,便可能开始参于战事。至少在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增置“三行”(步卒)
时,这些步卒应该已有庶民在内。公元前493年,赵鞅(赵简子)攻范氏和齐郑之兵时,誓“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可见庶民已经从军为卒了。“遂”即“仕进”,即是担任官职的意思。从赵鞅之誓中,可见庶民可以因军功而担任官职(公职)了。
到了本书故事的年间,庶民担任公职、或者跟随贵族任家臣已经并不罕见,这些人实则已进入了“士”的行业。
③士
士阶层是中国历代社会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阶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变数和动因,整个战国时期的主要政事变化,绝大多数是士造成的。
士应该是随着乡遂和国野的分化而产生的,早期的士大抵是有官职的人,且多是武职。战国时文人在政治上的作用渐著,所以到了后来,士成了文人的代称。
春秋时期的士应该有三类,一是卿大夫家中非嫡系的庶孳子孙,二是卿大夫身边的家臣和武士,三是城郊的国人中的少部分。他们没有采邑,没有卿大夫那样的“家”、“室”,属于自由人,因而对官职的依赖很大
从政事上论,春秋时代是“卿大夫社会”,“士”为低级贵族;战国时代是“士的社会”,“士”
为四民之首,因此有了“布衣卿相”的说法。
在春秋战国之交,即本书故事发生的年间,士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依附贵族的家臣和武士在政治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部分士由“国人”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地主或庶人,成为小农经济中的代表。另一个变化是,士由武职逐渐向文职转变,孔子及其弟子是最显著的例子,而且从春秋后期开始,已经有了无职的游士。
士不仅可以担任公职,也可担任卿大夫家中的家臣和武士,庶民若无战功则不能任职。春秋后期容易上升是贵族家中的家臣和武士,在春秋战国之交,文士的地位开始激剧上升。小说中的赵悦、蒙猎是有职的士,平启、招来是无职的士。
春秋时期的大多时候,士阶层中间表现最合跃的是武士,譬如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的专诸一类,春秋后期时,家臣的作用便越来越突出,譬如鲁国的南蒯、阳虎等人,而且士中间的文士逐渐重要。
此时,士变成贵族还是很难的,各阶层的等级之分仍然十分森严,真正由士能变成贵族(不同于世袭的卿大夫),是魏文侯开创“布衣卿相”之后的事,那已是战国时期了。
本书故事中对士的描写,试图体现出春秋战国之交这种士的变化。虽然小说中以武事为主,但在伍封家中担任地位较高、作用较大的士都是文士,如冉雍、吴舟等人,公冶长、墨爱等人虽然也习武,但在小说中还是文官的职事为主。
伍傲由武士变为文士,最能表现春秋战国之交士由武职向文职的转变。
平启和招来都是无职的士,赵悦、蒙猎和招来弃公职而事伍封家中为家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