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都重要就是薛廷臣的个性和特点,“记吃不记打!”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件事一直萦绕在薛廷臣的心头,思想总是不安,心里一直也很难过,很内疚。总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的干了一辈子,对工作总是非常认真负责的,没有想到,临退休的时候,却办下了这么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使公家受到了三万块钱的经济损失。他曾一度想过,如果自己有钱的话,自已就把钱赔了。但当时的工资每月只有二百多块钱,这三万块钱真要他赔的话,就是不吃饭,也得十年才能赔清。因为没有能力赔,他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公待遇 '本章字数:1949 最新更新时间:20131229 09:10:36。0'
053 不公待遇
退休,就意味着退出工作岗位休息养老,退休老人们突然无事可做,也很无聊。闲来无事,经常都会去回顾过去的一些事情,有时甚至会胡思乱想,特别是过去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事情。薛廷臣也不例外,离开岗位以后,他也经常回顾一些往事,有时也会胡思乱想。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时,他曾想过:“如果崔永兴不把我下放到城关供销社去的话,我就不会犯‘四清’运动中那样的错误。把话再说回来,或者因为我是县供销联社的副主任,由于活动范围大接触面广,说不定我还会犯更大的错误呢!”他竟然还曾这么想过:“如果我对工作不负责任,吊儿浪当,不是那么认真负责的话,当时,县革委会副主任顾庆池也不会叫我到物资站去,我就会从县医院离休。县医院是事业单位,物资公司是企业单位。就因为我是从企业单位离休的,我和行政、事业单位同级离休干部的工资待遇却不一样,我的工资要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同级离休干部少拿一半还要多。”就工资待遇这个问题,薛廷臣主要是和刘诚进行了对比,对比以后才觉得自己确实吃亏大了。
薛廷臣是一九四七年参加工作的,刘诚是一九四八年参加工作的,薛廷臣和刘诚在桥头榨油厂工作的时候,他是厂长,刘诚是副厂长。当时他们两个都是行政十九级。在两次下来提工资的时候,因为薛廷臣是“四清”下台干部,一直没有提过工资。刘诚两次也都没有提工资,听说有一次是他发扬了风格,让给比他工资低的同志了。后来刘诚被评为青海省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给他增加了一级工资。薛廷臣平反以后县政府专门下文给他增加了一级工资。他们俩个的工资级别始终是一样的。全县普调一级和在青海工作二十年以上提一级工资的时候,他们两个都一样,每人都增加了两级。他们俩也都是八五年一块离休的,离休的时候也是每人都给提了一级,这个时候,他们都是行政十五级,市上批下来享受副厅(局)级的工资、医疗待遇,也是一个文件批的。儿刘诚每月的工资是一千零六十多块钱。而薛廷臣每月的工资只有五百二十块钱,还赶不上刘诚的一半,这中间的差别也太大了。薛廷臣觉得:自己两个月的工资才能顶刘诚一个月的工资,这使他在心理上觉得很不平衡,思想上就有点想不通。当然,这不仅是他一个人,全县所有从企业单位离休的干部,都认为这太不合理了,所有从企业单位离休的干部都想不通,都很有意见。
大通县一共有一百八十二名离休干部,其中从企业单位离休的有四十七个人,由于以前人们都不知道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有什么不同,这些离休干部大部分又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都是有觉悟和有组织观念的,一般都是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分配,讲党性,守纪律的,党叫干啥就干啥,党组织分配到那里,就到那里去工作。结果,许多老干部都从行政事业单位被调到企业单位去工作,结果,就是这么一调动,待遇一下子就差了一大截,他们怎么会没有想法,怎么会没有意见!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有些企业单位,由于经济效益不好,甚至连在职职工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离退休的更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从企业离休的老干部,才觉得过去听党的话、不讲价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到企业单位去工作,这一步路没有走对。但己经到了这一步,也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后悔。由于企业和行政、事业同级离休干部之间的工资差距太大,这些人的心理总是不平衡、都很有意见。
一九八五年下半年,全国进行了工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按中央的规定,由财政拨款都增加了工资。企业单位就不同了,中央只给政策不给钱,企业单位经济效益好的,可以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的标准给职工增加工资。效益不好的,还得根据企业的经济情况来解决,也可以少增加或不增加。
大通县的所有企业单位,除商业、粮食系统外,大部分都是地方办企业,如一、二陶瓷厂、玻离厂、地毯厂、砖瓦厂、农机修造厂、食品厂、糕点厂、县煤矿、物资公司等单位。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这些地方办的企业,大部分还是按原来的计划经济轨迹运行的,对于市场经济一下子还不能适应,多数都经不起市场经济的冲击,经营艰难,有的甚至到了频临破产、无法生存的地步了。就连地处大通境内的光明化工厂(705)、黎明化工厂(704)、青海重型机床厂(706),青海水泥厂、大通矿务局等县级企业单位,也都一下子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经受不起市场经济的冲击而走入了困境。
一九九八年下半年,中央有文件规定,中央拿一部分,省、市、县拿一部分钱给困难企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增加工资。海东地区按中央文件已经执行了,青海日报已经作了报导,大通县却迟迟没有行动。
这一时期,那些比较困难、快要破产的企业单位的十几个离休干部,因为几个月领不到工资,没钱买面,一家人的生活面临着困境。就在这个时候,中央有了文件。他们听到文件精神之后心里很高兴,但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却迟迟不见大通县有什么行动,老干部们对此十分不满,便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讨回公道 '本章字数:5185 最新更新时间:20131229 08:35:45。0'
054 讨回公道
一天早上的八点半钟,那些几个月没有拿到工资的离休干部便相跟着去找县委书记包福元。到了县委机关,正好,包福元从县委楼上出来了。包书记便被那些离休干部们堵在了大楼门口。
“中央有文件给企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增加工资,大通县为什么不执行中央文件?” 那些离休老干部质问包书记道。
“我还不知道这件事。”包书记推托了一句。
包书记话音刚落,组织部长陈发青正好上班来了。包书记就问陈发青:“中央最近有没有给企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增加工资的文件?”
“中央文件有,县上还没有研究。” 陈发青回答道。
陈部长的话音一落,这些老干部们生气了,他们指着包书记说道:“老干部的工作也是你该管的工作,你现在就给大家答复,为什么不执行中央的文件。”
“这事还得开会研究研究。”包书记打着官腔说道。
“这是一九三九年参加工作的老八路,己经几个月没发工资了,没有钱买面,吃不上饭你知道不知道?”张长生指着一陶瓷厂的周华大声说道。
包书记无言以对。
正是上班的时候,县委大楼门口面对着大街,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包书记一看这个情况,态度稍微有了一些缓和,变换了一下口气对老干部们说:“同志们的困难我知道,也应该解决……”
“既然你知道,那你今天就开会研究,人是要吃饭的,不吃饭不行。”还没有等包书记说完,李振皋和张长生就抢过了话头。
这个时候,市上来的人要叫包书记下乡。包书记对大家说:“我还得和市上来的人下乡去,我把分管组织工作的孙文兰副书记叫来给大家答复。”
不一会儿,县委副书记孙文兰来了。
孙书记来了,有人给大家解决问题,老干部们也是有素质的,就让包书记下乡去了。
“下去以后县委很快就研究,一定给大家一个明确、满意的答复。” 孙文兰看着这些情绪激动的老干部就答应说。
老干部们听了孙书记的话后,就各自回家了。他们在自己家里老老实实地等候消息,因为他们对组织还是相信的。但一直等了一个月还不见县委有答复。李振皋便来找薛廷臣,叫薛廷臣和他一块到组织部去问情况。
上一次企业单位的离休老干部们去县委询问,薛廷臣没有参加,张长生和李振皋回来后将情况告诉了他,他觉得县委应该落实中央精神,不应该刻薄这些为革命干了一辈子的老同志。因为这是关乎到老干部们切身利益的事,也是落实中央政策的事,当然也关乎到他自己的切身利益,薛廷臣当即答应,和李振皋一块去了组织部。
到了组织部以后,他们见到了组织部长陈发青,还没有等他们开口说话,陈发青就开口说道:“方案己经订好,报常委了,我们提出的方案比海东的还要优惠些,请大家耐心的等几天,常委会批准了就执行。”
既然陈部长这么说了,薛廷臣他们就走了,老干部们就耐心地等待着。最后等到的优惠条件是:除了中央政策规定的从七月一日开始,补发应该增加的工资。另外,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企业单位离休干部,每年还加发一个月的基本工资。从企业单位离休的干部,是由社会保险部门发工资的,每人都有一个账户和存折,补发的工资和增加一个月的基本工资一起,己经转到每个人的账户和存折上了,急等用钱的人已经把钱取出来都用了。
中央的规定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参加工作的老红军,每年加发两个月的基本工资,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八路军,每年加发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大通县行政、事业单位和所有企业单位,一直都按中央的这个政策执行着。
大通县委组织部给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企业离休干部,每年加发一个月的基本工资这一规定,显然与中央原来的规定不符。西宁市委组织部发现以后指出,大通县的作法不符合中央的规定,应当立即纠正。
大通县从企业单位离休的老干部,当时一共是四十七个人,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只有六、七个人,大部分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组织部当时为了稳定这些人的情绪,才想出了这个办法,结果超出了中央的规定,第二个月就被纠正了,组织部又把加发的那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全部扣回去了。组织部没有承认这是他们的错误,也没给大家做任何解释,什么也没说。
加发的那一个月的基本工资被扣以后,有些老干部因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很有意见。粮油加工厂的刘克勤在街上见了薛廷臣,就对他说道:“为什么把那一个月的工资又扣回去了,不行,咱们还得再去找。”薛廷臣告诉他说:“不能去找,扣回去是应该的。那是因为组织部弄错了,多发了。错了就应该允许纠正。”
薛廷臣过去搞过人事工作,他知道这是组织部们弄错了,他从来不愿占别人的便宜,更不愿占公家的便宜。他认为,错了就应该纠正,。既然搞错了,组织部就应该承认这是他们的错误,就应该给大家解释一下,老干部们都是懂道理的。可组织部没有这么做,因此,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薛廷臣对刘克勤解释以后,凡是找他询问此事的老干部他都进行了耐心的解释,这些人也没有人再去找组织部,就这么马里马虎的过去了。
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最大区别是:行政、事业单位是纳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拨款由本单位发工资。企业单位的离休干部是由社会保险部门统筹发工资。医药费、活动经费仍由企业单位按规定报销。企业单位连职工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离休干部的这些医药费、活动经费等,就只能挂在账上拖欠着,根本得不到保障。
为了解决分配不公的局面,大通县老干部管理办公室的张主任想了一个办法,采取了行政、事业单位自然减少一个(死亡),从企业单位的离休干部中,按参加革命的年限递补一个的办法,把企业单位的离休干部逐步的转为财政拨款,己经递补的有周华、冯炎、张长生等三个人。
这个办法实行了不到一年,就行不通了。因为所有离休的干部年龄都差不多,已经都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了,企业单位的离休干部中,有好几个都快八十岁了,还有几个人己经都八十多岁了。这些八十多岁的人己经再不能一直等下去了。于是,便有几个人聚到古世祥家里,研究准备找县委书记讨说法。但研究了半天却没有研究出结果来,几个人便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