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那雁朝阿香低鸣几声,抬了抬爪子,阿香立刻看到它腿上的衣角。她解下那衣角,一看上面字迹,脸色变得煞白。此时离许永离宫已经过了一个时辰,只怕竹佳已与他碰上面了吧?
☆、落叶归根
作者有话要说:晚点上最后一章~~~
许永高头大马的走在前头,身后护卫小心翼翼的护着那辆绫素的马车。许永的神色异常庄严悲伤,竹佳盯着那辆马车,心中似有一个声音在指引。
许永他们一路缓行,正午的时候便在路旁茶棚歇憩。与他同行的护卫坐在茶棚当中,而许永却坐在马车当中,不离分毫。
竹佳看那马车一眼,见许永没有动静,迈步进了茶棚。他的心砰砰跳的厉害,有种掩埋的真相破土的惊心动魄。他深吸了口气在那护卫旁边坐下,打探道:“不知几位军爷是要去哪?”
其中一个护卫看起来大大咧咧,没有心眼,听竹佳这样问,随口便道:“送葬去!”
竹佳脸色白了白,强忍着一股眩晕,继续问道:“不知何人这样大的阵仗,竟劳得军爷亲自护送?”
那护卫看了马车一眼,凑近竹佳,压低声音道:“其实不是什么光彩事,是皇上的一个男宠,叫什么……”那护卫想了想,转身对一旁的人道:“叫什么来着?”
一旁的护卫鄙夷的看他一眼,“陵公子!”
“哦,对!陵公子!”那护卫朝竹佳笑笑,“咱们在外边的护卫,对内宫的事不太了解。不过话说回来了,你说这一个男宠,怎么就……”
“陵公子。”竹佳嘴唇翕张,脸色煞白。
那护卫见状,立刻慌了手脚,“这位公子,你还好吧?”
竹佳深吸了口气,心中仅存着一丝希望。他一步步朝马车走去,他要亲口问问许永,他要知道,究竟是不是他。
那护卫见竹佳朝马车走去,立刻戒备起来。他们几人一起拔刀将竹佳团团围住,劝道:“公子莫要靠近那马车!”
许永被外面的声音惊扰,掀开帘子刚要斥责,却见竹佳僵立在那里。脸色立刻变得煞白。竹佳定定看着他,“是真的吗?”
许永手中正抱着装着孟陵骨灰的瓷坛,上面有刘宏亲笔写的孟陵的名字。不需要回答,一切都已明了。竹佳胸口涨的发疼,只能吸进气,却如何也吐不出去。他狠狠按着胸口,疼痛却不断的席卷,不断的冲撞。他费力的向前迈了两步,想要离孟陵再近一些,却是一阵天旋地转,不省人事。
竹佳醒来时人已在客栈,清醒了一下,他唤着孟陵的名字立刻坐起身。却见客栈内的矮几前坐着一个四十来岁的儒生。他见竹佳醒了,眼中的悲悯一闪而逝。许永在路上恰与他相遇,知他与竹佳曾有一面之缘后便将竹佳托付于他。又将竹佳与孟陵的事情告知,直教人听了不胜唏嘘。许永临别前,对他说了竹佳的生死相随,只盼他能开导竹佳,莫让他入了魔障,一时想不开做了傻事,待他答应,许永才放心离开。其实不必许永几番叮嘱,他亦是不忍竹佳这朵风华绝代的莲花过早凋零。他起身走到榻前,朝竹佳温和笑笑,“竹佳公子,别来无恙吧?”
竹佳愣了一下,随即想起那儒生是谁,立刻下榻朝那儒生行了一礼,“原来是蔡大人,有劳挂怀了。”言罢想起那日客栈之别,忙问起后事,遂知蔡邕是被那在窗下恐吓张让之人所救。
“那人是谁?胆略实在过人!”竹佳想起那日,不禁佩服起那人胆略来。若叫竹佳去,即便说了,只怕也会被张让所擒,自保不足,哪里还能救人?
蔡邕笑笑,“此人姓董,单字一个卓字。本是并州刺史,那时是要去河东上任,恰好路过将老夫救下。听闻公子之事,便特意跑了一遭。”说到此,蔡邕几分赞赏,“此人智勇双全,知人善用,日后必成一代枭雄啊!”
竹佳点点头,也对此人敬佩不已,却不知此人在史册上却留了千古骂名。
蔡邕见竹佳此事神色祥和,便提起同行之事,“许左监与老夫不期而遇,知老夫与公子曾有一面之缘,又恰好往余姚去,是以将公子托付与我,只是不知公子是否嫌弃与老夫同行?”
“大人言重了,只是……”竹佳死意已决,刚要拒绝,蔡邕已打断了他的话,“既然如此,一路上就有劳公子照拂了。”
竹佳嘴巴张了张,却不知该如何拒绝,只好应下。他朝蔡邕做了个揖,“那晚辈就恭敬不如从命。”
竹佳与蔡邕一路南去,路上见山花烂漫,万物丛生。蔡邕便道:“春天生生不息,万物皆苏,实乃生命之源啊!”
竹佳淡淡应了一句,心中更添伤感。春来万物生,孟陵的生命却终结在此。
蔡邕见竹佳脸色不好,便又接道:“这恰证明,生命轮回万载,生生不息。红尘之中总有相遇之期。”
竹佳眼睛一亮,是啊,生命轮回,生生不息。若早一步赶上孟陵,也许来世便能早一步遇到。
蔡邕走一路,转弯抹角的劝了竹佳一路。可竹佳已入魔障,蔡邕每句劝生的话,竹佳却钻了死角,一心只想早一步赶上孟陵。
许永与蔡邕别过后一路南行,到了余姚并未将孟陵的骨灰送回家中,反倒送到竹佳的住处。此时竹佳未归,屋内空当无一人。许永将坛子放在竹佳的榻上,未留只言片语便出了屋子。他相信竹佳定会好好安葬孟陵的。
“这就是陵公子的住处吗?”那大大咧咧的护卫探头探脑的看了半晌,心中有些疑惑。
许永瞪他一眼,“不该问的便不要问。”说罢盯着那护卫看了半晌,突然道:“今日路上所发生的事情大家最好忘掉,否则我们谁都活不了!”
那些护卫一听和生死挂钩,立刻闭了嘴。只乖乖随着许永一道朝孟陵的骨灰拜了拜,离了林子,回京复命。
☆、凤凰于飞
竹佳本以为到了余姚蔡邕便会和自己分手,哪知蔡邕竟跟着自己到了家门口。他犹豫的看蔡邕一眼,蔡邕笑道:“初来余姚,只觉这里风景秀丽,不知可否打扰几日?”
竹佳愣了一下,却因与蔡邕意气相投,再加上蔡邕一路开导,甚是感激,忙侧身将蔡邕让了进来,“蒙大人不弃,打扰又从何说起?”
蔡邕笑着进了屋子,逡巡一圈,只觉屋子虽小,却很是雅致。他捻须笑道:“竹佳公子人如白莲,出淤泥不染。没想到这住处竟也是这样的雅致。”
竹佳含笑,“大人见笑了。”说着便请蔡邕坐下,忙不迭的去备茶待客,却在掀起帘子的瞬间,变了脸色。
孟陵的骨灰坛孤零零的放在榻上,室内冰凉冷寂,竹佳住了多年的地方竟叫他生出几分刺骨的寒。他走到榻前,轻抚着那坛子,就像是在抚着孟陵一般轻柔小心,“孟陵,奈何桥上,等我一等,莫要走得太急让我们来世也堪堪错过。”
蔡邕见竹佳半晌没有反应,唤了几声也无人应答。心中一慌,也顾不得什么礼数,掀起帘子便见竹佳静坐在榻上,手中捧着孟陵的骨灰坛出神。他退回外室,重重叹了口气,痴儿啊痴儿。
之后的几日竹佳日间陪着蔡邕游山玩水,夜里便与蔡邕抚琴为乐。那日抱着孟陵骨灰坛失神的样子荡然无存,蔡邕看到的好似一个假象。蔡邕几番试探,见竹佳确无求死之心,心中的石头便也落地。在余姚又待了几日便与竹佳辞别。
临行那晚,竹佳应蔡邕之邀弹了那曲使竹佳名动郡县凤凰于飞。蔡邕叹竹佳琴艺极佳,却又陡生疑虑。他探寻的看着竹佳,惑道:“此曲本是祝好之曲,为何公子弹来竟透着丝丝缕缕的忧伤,凄婉竟比那呜咽的箫声还胜?”
竹佳勉力笑笑,“心伤岂有几日便愈之理?大人莫再为我伤神了。”
“你年纪还小,莫要入了魔障啊!”蔡邕紧盯着竹佳,眼中透着精光,似要把竹佳看透,却终是无果。
竹佳笑笑,“这几日与大人游山玩水,开阔心胸,绝不会有轻生的念头,大人放心吧。”
蔡邕点点头,“如此甚好。”
第二日一早蔡邕便辞别竹佳。竹佳看着蔡邕远去的背影,脸上的笑渐渐凝结,迟缓的进了屋。
外室的矮几上,那把和鸣寂寥的躺在那里。竹佳冷眼看着,言语间带了几分薄凉的痛恨,“从此世上再无和鸣,你便随我一道下地狱吧!”说罢便进了里屋。
里屋除了外面射进来的天光,还点了数十盏油灯。竹佳每过一处便碰倒一盏油灯,待走到榻边,整个屋子已经被火舌吞没。
竹佳侧身躺在榻上,怀中抱着孟陵的骨灰坛。他累了,累的再无法支撑自己多活一日。他紧紧抱着那骨灰坛,合目睡去,嘴角带着抹安然的笑。
蔡邕行路极缓,待出了竹林,还不及想好怎么走,便觉身后生风,一个樵夫背着半捆柴匆匆跑了出来。边跑边喊:“不好了!不好了!林子里的木屋着火了!快去救火啊!”
附近的村民听了忙不迭的取水帮忙。
蔡邕在原地愣了一下,春日暖阳照在身上,却如寒风吹过一般刺骨。他拔腿往木屋的方向跑。去了一看,入目皆是赤红。
“竹佳!”蔡邕大喊一声,不由分说冲了进去。随后来的村名忙道:“先生小心啊!”
外室烧的并不算特别严重,蔡邕勉强走了几步,刚要进内室,一个火浪袭来,将他推在地上,接着内室便传来轰塌之声,外室的火突然就旺了起来。蔡邕掩鼻咳了几声,起身要往外跑,乍见窗下古琴,不由分说取了便往外跑,待出得门去,只听身后一声闷响,屋子整个便塌了下来。除了这把被烧去那朵牡丹的古琴外,这屋子竟烧了个干干净净。
蔡邕抱着那把古琴,目光凄迷,尽是叹息。
在村民的帮忙下,蔡邕将竹佳和孟陵合葬在了屋旁树下,为他们二人立了碑。一切弄完已是明月高悬。
谢过帮忙的村民,蔡邕独坐墓前,月下仿佛看到竹佳孟陵已在黄泉相会。他抚上琴弦,弹得依旧是那曲凤凰于飞。一遍又一遍,起初带了些许悲戚,渐渐的祝福之意盛起,其声直冲天际。
那夜附近的村民说听到了仙乐,树林深处的竹林内和着仙乐冲出一对金凤凰,其色彩照亮了整个天际。那对凤凰空中交尾,鸣声锵锵,最后振翅远去。那样盛大的景,直到多年后,村民们仍旧会意犹未尽的讲给自己的儿孙,只恨不得当年盛况再现。而有关竹佳孟陵这两个名字,却已在历史的洪荒中淹没。唯有心人将其二人长怀心间,不时缅怀。
蔡邕在日出之时离开了余姚,与他同行的还有那把琴。蔡邕看那琴背上一对凤凰栩栩如生,凤凰的尾羽又被大火灼的焦黑,便给那琴重新取了个名字,唤作焦尾。正应了竹佳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这世上再无和鸣。只有焦尾。而此琴亦因其美音流传于市,那所谓的将离的咒语似也在大火中焚烧殆尽,此琴便如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之后每有人问起此琴来历,蔡邕只是笑而不语。
渐渐,有关蔡邕救琴的传言流传开来。
一说,蔡邕隐居吴地,抚琴以叹其壮志难酬,前途渺茫。一日女房东在灶间烧菜,将木柴塞进灶膛,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劈啪作响。蔡邕闻声识此良木,将其救下,后制成琴,便是这绝世的好琴焦尾。
另一说,蔡邕被驱逐朝廷后不久又遭逮捕,仓促离京。逃亡途中遇到一林姓老者,二人相聊甚欢,于是老者便邀其家中做客。做饭的时候蔡邕便走出柴扉观赏此地美景。突然,他听到灶膛内木头爆破声很特别,心中一动,忙奔去将木头救了下来。请求老者将木头赐给他,后便用此木制成焦尾。
还有一说,蔡邕路经吴县,见一挑夫在江边架木烧水。火燃后便挑水去了。在其燃烧木柴中有一桐木散着异香,蔡邕上前一看,正是一块绝好的木材,方将其救下。后蔡邕将其制成七弦琴,因琴尾恰在烧焦的地方,故起名焦尾。
传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蔡邕听后一笑置之。只是对那把琴越加珍重,对记忆中那两个影子除了惋惜,更是敬重。
后史书有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作者有话要说:完成~~~谢谢你们一直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