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练习眼定的方法之三:兼顾观众法
兼顾观众法,重在练习讲话者眼神兼顾全场观众的能力。练习的时候,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具体有以下三种形式。
具体练法:
① 一对一练习。两人面对面,一个人看着对方的眼睛说:“你好!”20遍,然后再换过来练习。
② 一对二练习。一个人面对两个人说:“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先看着左边人的眼睛说:“各位老师”,再看着右边人的眼睛说:“各位同学”,然后面向中间,眼睛兼顾两人说:“大家好!”练习20遍,然后三个人再轮换。
③ 一对三练习。一个人面对三个人说:“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先看着左边人的眼睛说:“各位老师”,再看着右边人的眼睛说:“各位同学”,然后面向中间的人,眼睛兼顾两人说:“大家好!”,然后四个人再轮换。
这就是以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眼睛兼顾观众的训练。先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这样反复练习成为习惯,上台就学会兼顾全场观众了。后面我们还有综合式练胆量法,对上台以后的眼定、笑定、站定进行整体系统训练。
练兼顾观众法的要求:用耳语法练;面带微笑练;每天早晚各20遍,练到形成肌肉记忆为止。
最后纠正一种错误的练眼法,即不敢看观众,看着对方的鼻子和头顶。
很多教演讲的人都讲,为了克服不敢看人的毛病,可以看着人的头顶或鼻子讲话来练习。
美国的职业演讲人马尔科姆·库什纳在《公众演讲》的书中批评了两种克服眼睛紧张的方法:
“在很多大学的公众演讲课中有一个说法,就是你的目光可以越过听众而看着他们的头顶。在看他们的眼睛时,你觉得紧张吗?那就看着他们的头顶吧。他们不会发现区别的。
还有一种说法,如果你觉得看着他们的眼睛会紧张,那该怎么办呢?看他们的鼻尖。一位公司的讲师发誓说这样做好使:‘他们不能说你没有看着他们的眼睛。尤其是当你站在台上的时候。所以下一次当你面对听众时,如果你发现你做不到用眼睛对眼睛,那就用眼睛对鼻子和他们讲话吧。’这两种讲法都是很荒谬的。”
马尔科姆·库什纳的批评是对的,但他没有指出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那么,为什么讲话的时候眼睛不能看鼻子和头顶呢?因为讲话时看观众,主要是为了和观众进行交流和互动。你看头顶,头顶有反应吗?看鼻子,鼻子有反应吗?只有看观众的眼睛,才能了解观众对你讲话的反应,才能获取观众信息,进行互动交流。所以,在练习眼定的时候,一定要对着眼睛练习,而不能对着头顶或者鼻子来练习。
快速克服讲话无胆妙法之三:站定(1)
“站定”就是上台后身体要站如松,站定三秒再开口,讲话结束后停三秒再下台。
1。站定的两个标准
站定练胆,主要达到两个标准:一是站直;二是站稳。
西方一位古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公众演讲者,应该大声讲话才能被听得见,应该站得直才能被看得见,应该适时地停止讲话才能被喜欢。”这三句话中的第一句,过去是对的,现在是错的,因为在有了麦克风的今天,你不需大声讲话也能借助话筒将声音变大。而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对的,从古到今,一个演讲者都要学会站直,学会停顿。而本节的站定训练正好可以解决站直和停顿的问题。
(1)站定的第一个标准:站直
古人讲: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站如松,就是对讲话者在台上站姿的要求。一名学生在练完站定训练后写道:“在上台训练的过程中,‘行如风,站如松’的台风是自信的展现。我们在上台的时候,挺直腰背,面带微笑,马上就能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站直能达到三好:印象好;声音好;身体好。
第一是印象好。
一位老兵讲过一个自己“站如松”带来好运的故事。从小母亲就教育我,要站如松,坐如钟,但我没当回事儿。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电影,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才知道练武的人很讲究“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我很崇拜练武之人,曾拜了师傅,练过武。可惜我不是练武的料,吃不了那个苦,就半途而废了。但“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习惯保持了好长一段时间。
记得我参军不久,连长说:“这小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块料儿。”果不其然,八个月后我就当上了班长,这在当时可是越级提拔,从新兵越过副班长这道关,引起连队不小的震动。我是当过兵的人,深知八个月的新兵能当班长,那真是坐着火箭往上升,很少见。而连长对他的提拔难道是主观武断吗?绝不是。因为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新兵刚入伍,一般都是松松垮垮,言行举止没有个兵样儿,而唯独他能站如松,自然就显得精神,显得出众,给连长留下了好印象。
在心理学上,把第一印象叫做最初效应。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名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象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对象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上台讲话的第一印象同样重要!
而这个印象首先是视觉上的。因为讲话者一登场,观众首先不是听到你的声音,而是看到你的形象。未曾开口,站相如何,观众一看,马上就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如果站如松,观众马上对你充满信心和期待;如果站如藤,歪歪扭扭,马上就三分的瞧不起,对你没了兴趣。
想给观众留下沉着、自信、干练的第一印象,就要练习站如松。
第二是声音好。
因为只有站得直,腰部挺起来,丹田才能用上力,气息才会通畅,声音才会响亮。如果站得歪歪扭扭,前含胸,后驼背,腰部难以用力,气息不通畅,声音听起来自然是混浊喑哑的。播音员和歌唱演员练声的时候,从来都是站直身体,挺胸收腹,歌唱家在台上演唱,也从未见过含胸驼背的。
快速克服讲话无胆妙法之三:站定(2)
第三是身体好。
一位医学专家说:常言说“站如松、坐如钟。”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站如松、坐如钟”,要挺起胸膛来,切忌高兴了就趾高气扬;碰到麻烦就垂头丧气、直不起腰来,时间长了会出现龟缩的体形。科学家研究发现,挺胸可使肺活量增加20%左右,人体不易疲劳,还可减少腰背酸痛感和脊柱弯曲。
经络专家蔡洪光老师也从中医经络理论的角度对“腰背直”做了很好的解释。他通过对广西永福县30位百岁老人的研究发现,这些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腰板直,背不驼。腰板直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像高速公路,如果弯道多,车就跑不快。人一驼背,经络也就不通畅,寿命就不长。腰板直,经络通,才能延年益寿。
(2)站稳能到达到三稳
上面说了站直,现在说站稳。也就是上台站稳之后停三秒钟再开口说话。为什么要站定三秒钟再开口呢?因为它能稳场、稳神、稳口。
稳场,就是讲话者一上台要让全场安静下来。
在这一点上,演出会场和讲话会场完全不同。演出会场要热闹,讲话会场要安静。歌星登台,人还未出场,已经开始大喊:“观众朋友,你们好吗?”因为歌星登台要的是人气,观众听的是熟悉的旋律,两边要的是热闹的效果。而演讲者登台,人们要听的是讲话的内容,只有安静才能听清,所以,要稳场,要静场。
稳场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有声法,主持人要求台下安静;一种是无声法,讲话者自己不开口来静场。
对于一名有经验的讲话者来说,常用的是第二种办法。我做主持人的体会是,主持大型活动一定要面带微笑上台,上台后先不说话,静静地等待着观众安静,人越多的会场,停顿的时间越长,结果此处无声胜有声,你不开口观众反而更期待,就会竖起耳朵来听,自然安静下来,不再讲话。如果你上台开口就讲话,下面还未安静下来,听众听不清,一听不清,就会交头接耳,现场更混乱,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上场站定不开口,停顿三秒钟,是稳场的一个法宝。
站定的第二个好处是稳神,通过停顿让自己心平静下来。
为什么上场后停顿三秒钟再说话就可以稳神呢?主要有两心作用:定心和移心。
先看一个关于定心的例子。有一名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干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锯子声和锤子声响成一片,地上堆满了刨花,堆满了锯末。一天晚上,木匠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和徒弟两个人拉大锯,拉来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手表“啪”地一下,表带甩断了,手表就掉到地上的刨花堆里了。
在当时,手表可是贵重物品。木匠赶紧下来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么也找不到。当时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打着灯笼帮他一块儿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那块小小的表。
木匠一看,也没办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锁上门,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这个木匠就开始收拾准备睡觉了。过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跑了过来:“哎!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表了!”
木匠很奇怪:“我们这么多大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你怎么能找到的呢?”
小孩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就在院子玩。没人干活了,这院子里静下来了。我忽然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就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扒拉就找到手表了。”只有静下来,我们才能听到手表指针走动的声音;同样,讲话者上台之后只有站定,我们的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定住心。
快速克服讲话无胆妙法之三:站定(3)
人们常说“镜中花,水中月”,而要看“水中月”是有前提条件的。风平浪静时,水平如镜,我们很容易看到静影沉璧的水中月,而如果“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你就只能看到水面银光似雪,波光粼粼,而看不清水中的一轮明月了。人心也如水,你快步走上台,心水晃来荡去,不等它平静下来,开口就说话,十之*都会出错。而让你上台停顿三秒再开口,就是训练你的心由动变静,风平浪静之后,才可能思维清晰,集中精力于讲话的内容上。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即讲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意思是说: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这虽然讲的是儒家学习道德与智慧的顺序,但借用到我们讲话前停顿的训练中,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知止而后有定”,讲话前一定要先能停能止,才谈得上心有定力,思考周详,讲话才能讲出水平。
上台之后,开口之前,训练停顿三秒,就是为了训练先学会“知止”。
再说移心。移心就是把注意力从紧张感转移到讲话的内容上。
其实,上台紧张害怕的人,并非他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是集中用错了地方,满脑子想的都是紧张、害怕。
我的一名学生第一次上台,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来谈一谈为什么喜欢上‘朗讲与演诵’课。”大家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他自己却浑然不知把“朗诵与演讲”说颠倒了。
还有的学生向大家问候,明明该说晚上好,他却张嘴就说“大家下午好”。这都属于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没用在内容上,而高度集中在害怕上了。
而怎样将注意力从紧张中拉回来呢?站定三秒再开口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心理学上有一个训练注意力的方法:如果你开始做不到保持大脑的绝对冷静,你可以先把注意力集中到思考一件事情上,排除所有其他的想法。这里并不是要你思考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一系列解决方法,而是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就像你目不转睛地盯着某个东西一样,把自己的视线和观察重点集中在它上面,只关注一个东西,然后就可以达到放松。重复进行练习六次,把结果记录下来。每天坚持,连做十天,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进步。
站定之后默数三秒就是这个道理。当你慌慌张张上台的时候,你的注意力都在紧张上。这时候你面带微笑,开始数“一、二、三”,你的注意力就被强制性地转移到了数数上,因为心无二用,此时此刻你只能有一个想法,绝对排他,一旦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