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纽约电话公司曾做了一个关于电话谈话的详细研究,以求得最常用的字是什么。或许你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人称代词“我”,那是在500次电话谈论中曾用过3990次的“我”。
一张集体合照,你会在照片上先看谁呢?你的答案恐怕仍是“我”。
如果你只是在等着别人对你先发生兴趣,那到头来你永远不会得到真诚的朋友。
维也纳的著名心理学家亚德洛曾在他写的《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本书中说:“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生活中困难最大,对别人的损害也最大。”
几乎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在对别人不感兴趣的这类人中发生。
魔术之王塞斯顿同时也被誉为幻术家的领袖,40年周游世界,一再造成幻象,迷惑观众,使人惊奇。6000万以上的人付入场费观看他的表演,而他获利约有200万元。
有人请教他成功的秘诀。他说他的学校教育绝对与此无关,因为他在幼年时候离家出走,变成一个流浪者,乘坐货车,睡在草堆上,挨门讨饭,在车中观看铁路沿线的广告牌而学习识字。
他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幻术知识,但他所写的关于幻术的书却有数百种之多。关于幻术,有数十人知道的同他一样多。但他有两种本事是别人没有的:第一,他有使他的人格魅力传达到台下的能力。他是表演家中的巨擘,他懂得人情。凡他所做的每种手势,每种声调,每种眼神,都经预先演习。而他的动作,都60不差分秒。第二,除此之外,塞斯顿对人有真实的兴趣。他说,许多幻术家看着观众对自己说:“好,那里是一群天真的人们,一群乡愚,我可以好好地骗他们一下。”但塞斯顿的方法完全不同,每次他上台时,他对自己说:“我因这些人看我而满怀感谢,他们使我能舒适地生活,我将尽力把最好的给他们。”他声称他每次上台之前无数次地对自己说:“我爱我的观众,我爱我的观众。”
这里还有一个罗斯福总统的故事。他的黑人侍从爱默士曾写过一本关于他的书,名为《罗斯福——他侍从的英雄》。在那本书中,爱默士列举了一件精彩的事:
“有一次,我的妻子问总统关于鹑鸟的事。她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他对她详细地讲述了一番。过些时候,我房间里的电话响了。(爱默士和他的妻子住在罗斯福住宅里的一间小屋里。)我的妻子接电话,而打电话的就是罗斯福先生。他说,他打电话是告诉她,她的窗外有一只鹑鸟,如果她向外看,她可看见它。像这样的小事情正是他的一种特点。无论什么时候,他经过我们的屋舍,他看不见我们,我们仍可听得见‘哎……安尼’或‘哎……詹姆士!’的招呼声。那正是他经过时的一种友善的问候。”
议员们如何能不喜欢那样的人?谁能不喜欢他呢?
罗斯福有一天到白宫拜访,正值塔夫德总统和夫人外出。他从不轻视地位卑微的人,从他对白宫里所有的仆役甚至做杂务的女仆呼名问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当他看见厨房女仆爱莉丝的时候,”巴德曾记载说,“他问她是否仍做玉蜀黍面包。爱莉丝告诉他说,她有时候做是为仆役们吃,但楼上没有人吃。”
“‘他们没有好口味,’罗斯福大声说,‘我见到总统时,要这样告诉他。’
“爱莉丝取了一块,放在一只盘上递给他,他边走边吃,并向途中遇见的园丁问好……
“他对各人的称呼,正如他从前惯于称呼的一样。他们仍彼此低声谈论这事,仆人们眼中含泪说:‘这是我们在差不多两年中唯一的快乐日,在我们中间,谁也不肯将它与一张100元的钞票相交换。’”
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动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请对方帮你一个忙,不但能使他感受到自己的作用,也能使你赢得友谊与合作。
富兰克林利用这项原则,将敌人变成了朋友。当时,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年轻人,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在一家印刷厂里。他又想办法使自己获选为费城州议会的文书办事员。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获得为议会印文件的工作。那样可以获利很多,因此他当然不愿意失去文书办事员的好职务。
可是出现了一项不利的情况,一位议会中最有钱又最能干的议员却非常不喜欢富兰克林。他不但不喜欢富兰克林,还公开斥骂他。这种情形非常危险,因此,富兰克林决心使对方喜欢他。
难道给敌人一些小恩小惠就能解决这道难题吗?不能,反而会引起他的疑心,他甚至会轻视你。
富兰克林太聪明了,不会弄出那样的窘境。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相反的办法,他去请求敌人来帮他一个小忙。
富兰克林做了一件使敌人高兴的事,请求他的敌人借给他一本书,使敌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使他觉得获得了尊重。这项请求,很巧妙地表示出富兰克林对对方的知识和成就的仰慕。
下面就是富兰克林自己的叙述:
“听说他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书,我就给他写一封便笺,表示我极欲一睹为快,请求他把那本书借给我几天,好让我仔细地阅读一遍。
他马上叫人把那本书送来了。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把那本书还给他,还附上一封信,强烈地表示我的谢意。
于是,下次当我们在议会里相遇的时候,他居然跟我打招呼(他以前从来就没有那样做过),并且极为有礼。自那以后,他随时乐意帮忙,于是我们变成很好的朋友,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富兰克林所运用的心理办法,也就是请求别人帮你忙的心理办法,时至今日仍然十分有效。
第二部分切忌交浅言深
生活中,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而对初识不久的人交出一颗真心,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
“交浅”就是来往少,双方不熟悉不了解;“言深”是把心里话无保留地掏给对方。显然这很危险,这也是做事不牢靠的表现,尤其这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的通病。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多观察、多思考、少探听、少说话是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最明智之举。
先要多听,听会让你确定别人想要什么,他希望留给你什么印象,或希望你喜欢他,还是尊敬他。重要的是你可以把那部分好事者从中择出来。
某位先生刚刚调入某单位一个月,一个月来由于他处处小心做事,每每笑脸相迎,所以同事们对他的态度也颇为友善,竟不曾遇到他所担心的任何麻烦。
一次他和一位同事谈得很投机,便将一个月来看到的不顺眼、不服气的人和事,通通向这位同事倾诉而后快,甚至还批评了科里一两个同事的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不料由于对这位同事了解甚少,这位同事竟是个搬弄是非之人。不出几日便将这些“恶言”转达给了其他同事,立刻令这位先生狼狈至极,也孤立至极,几乎在科里没了立足之地。直到此时这位先生才如梦初醒,悔不该因一时激动没管好自己的嘴巴,忘记了“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你调入的单位越大,人际关系也就越复杂。大单位不像小单位,彼此关系一目了然。在大单位中利害关系复杂,容易产生一些派系问题。上司都希望得到属下的支持,因此新进人员往往会卷入这场派系斗争中去。因此一个新进人员必须多听多看多了解单位内的人际关系,尽可能冷眼旁观,不要卷入不良的派系斗争中,陷于被动。由此看来,初到新环境中,必须学会与同事保持一段距离,凡事采取中道而行,适可而止;在大家面前不要轻易显露行动及言行,学习做个聆听者;学会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同事,避免建立任何小圈子。对谣言一笑置之,深藏不露。只有如此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打开新局面,从而成为办公室中的生存者,而非受害者。
第二部分给找你商量的人想要的回答
人在遇事左右为难之时,都会找自己最贴心的朋友商量,这时,作为对方知心人的你,应当尽量赞同他的想法。
别人会来找你商量,基本上就是对你信赖,当然也代表着他对你有好感。如果想要进一步拉拢他的话,是不能失掉这个机会的。但是,根据他来找你商量的内容,想要给他正确的建议或回答,有时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么,要怎么做才好?
在这里思考一下,人为什么要找别人商量,答案就会慢慢浮现。
人在找别人商量时,通常自己都已经有个结论了。但是,这个结论是否妥当,并不确定。所以才会想找第三者商量,想要有个确认。或者,想要将自己的思考或结论正当化。为了这些原因,才找人商量。所以,当有人来找你商量什么事情时,就只要设身处地地听他说就好了。绝对不能在他叙述的时候插嘴,也不能说出像是“我觉得不是这样哟”等否定对方想法的意见。在他说话的时候不断地点头表示同意,鼓励他将所有的事情都讲完,这样一来,对方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情在烦恼,想要怎么做,就会很清楚了。
例如他来找你商量夫妻问题,如果到了最后你了解到对方是想要跟妻子离婚,你就只要回答“那就离婚吧”。如果是来找你商量换工作的事情,那就建议他“这样的话,就先辞掉现在的工作吧”。
对方会因为得到的建议跟自己的想法是一样的,而感到很满足,并感谢愿意陪他一起商量对策的人。
第二部分出其不意是笼络别人的秘诀
在与人交往中,有笼络别人这种“心机”的人,不一定是我们想要交的朋友。
所谓笼络别人,就是将别人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照着自己的意思来操纵。
有个女演员前往一个女作家所居住的城市旅行时,女作家招待她去吃饭。在愉快的用餐之后两人相互道别,女作家说了声“一路顺风”之后便分道扬镳了。然而在第二天,女作家突然又致电到她下榻的饭店,说哪天还要陪她到处看看。于是在那天道别的时候,女作家又说了“这次是真的再见了,一路顺风”。然而到了她要返回的那天,到达车站月台一看,女作家居然微笑着在那儿等候。
出乎意料的出现,令对方惊喜,让她感动。这样的方式做一次并不稀奇,但是一而再地使用同样的做法,就相当稀奇了。
只是招待客人而已,却做到这个程度,这不是普通人会做到的。这便是抓住人心笼络别人的彻底做法。
做得这么彻底来表现好意,大部分的人多半都会认为她是“多么有诚意的人啊”,并且毫不排斥地便肯定接受她这样的性格。但是,说难听一点,这也可以说是使坏的手法吧。可以彻底地做到这样的人,是否就是真的坏,这姑且另当别论,但如果对方是别有用心,可就要小心了。
第二部分与对方的弱点同调,借以抓住他的心
人与人之间原本都是有距离的,当你顾及到对方的弱点并采取方法为他解除忧虑时,你便适时地得到了对方的心。
一群感情不错的中年妇女在咖啡厅聊天,偶然话题聊到了头发。
“最近,就连女人的头发好像也变少了,好像很多人都接过发呢。”A这么说的时候,C注意到B露出复杂的表情。于是C说:“我一直都没有说,其实我的头发也有一点变少了呢。”B一听C这么说,带着惊讶的表情说:“嗯?C也是这样的吗?我也是呢老实说,头发越来越少,一直很伤脑筋呢。”老实说,B的头发比C的更少,C自己先提出自己的头发变少,让B稍感释怀,因此可以很自然地表明其实自己是很在意头发变少的。
当有某件负面的事情正好与自己的情况相符时,人是会想要向别人表明的。或许别人早就已经知道,然而隐瞒着不说是很苦闷的,说出来的话,便会轻松许多。了解这种心理的C,可说是了解人心的老手吧。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同调”。
通常,除非是非常亲密的人,否则在秃头的人面前谈论头发,本身就是一个禁忌。“头发少”、“光滑”、“秃驴”等用语也都是禁忌。因为不想伤害对方,所以一般会避开头发的话题。
但是,对秃头的人来说,因为别人都很明显地想避开这些话题,所以内心反而很苦闷。何不帮他释放这种苦闷?
即使是关于头发的话题也没关系,在秃头的人面前,也能轻描淡写、大大方方地这样说:“我的头发也明显地变少了,相对的白发却变多了,才五十几岁而已,看起来却像是过了六十岁的老头哪。”就这么说。如此一来,在两人之间,对方的秃头情结就会得到释放。
“不,你看起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