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确时,100%的旁观者都帮助了他。在另外两次实验里,要帮助维修工就得冒触电的危险,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有90%的旁观者采取了行动。而且,这些伸出援手的人既有单个旁观者,也有来自一群人中的旁观者。
但是,当旁观者不能肯定他们看到的事情是否紧急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时候受害者更有可能从单个旁观者而不是一群旁观者那里得到帮助,特别是当这群人都素不相识时。看起来多元无知效应在陌生人之间表现得最为显著。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喜欢在重任面前表现得泰然自若、老成持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对那些不认识的人,我们不了解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什么反应,因此不太可能表露自己或正确解读别人的关切表情。其结果就是,紧急事件被认为是不紧急的,受害者遭了殃。
仔细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模式。所有那些令紧急事件的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下降的因素,都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城市而不是乡村里:
1。 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环境更喧嚣、更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而且变化也更快。因此在这里,人们很难对遇到的事件的本质做出快速的判断。
2。 城市人口稠密,因此当人们目击到潜在的紧急事件时,和其他人一起看到的可能性更大。
3。 城市居民认识的同市居民的百分比远远低于乡镇居民。因此在目击到紧急事件时,城市居民更有可能是处在一群陌生人中间。
混乱、人口稠密、认识率低这三个城市环境的自然特征,恰好与研究发现的降低旁观者帮助率的因素相吻合。因此无需借助“城市非人性化”、“大都市令人感情疏离”这样一些带有罪恶感的概念,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我们的城市中会有这么多“冷漠无情”的旁观者。
{专家解读:最关键的就是这种冷静的、逻辑的思考方法,通过掌握这种方法,我们还应该可以自己独立地得到许多对我们生活有意义的启发和线索。这才是《影响力》的最大的贡献。}
不要成为牺牲品
但是,用比较温和的观点来解释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危险现象并不能消除危险。事实上,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10年内整个人类将有一半的人会变成城市居民,因而减少这种危险的需要会变得越来越迫切。幸运的是,科学研究的新发现给我们提供了真正的希望,以这种科学知识为指导,紧急事件的受害者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得到帮助的机会。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无情或缺乏善意,而是因为他们对当前的情况不够了解。他们不知道是否有紧急事件发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责任去采取行动。如果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有责任介入到一个紧急事件当中,他们的反应的是非常迅速的。
一旦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对手并不是像“城市非人性化”之类的难以捉摸的社会状态,而是简单的不确定性,紧急事件的受害者就可以通过减少旁观者的不确定性来保护自己。例如,设想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你去参加一个在公园里举行的音乐会。当音乐会结束后人们开始离开的时候,你感到一个手臂有些麻木,但你并没有太在意。当你随着人群向远处的停车场走去时,你感到的麻木的感觉已经向下传到了你的手上,向上传到了你的一侧脸颊。你感到有点神志不清,于是决定靠着树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很快你意识到问题很严重;因为坐着已经无济于事了。事实上,肌肉的控制和协调功能已经恶化到连张嘴说话都很困难的地步,我想站却站不起来。一个可怕的年头在你的脑子里闪过:“哦,天啦,我中风了!”一群人正从你的身边走过,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你。有几个人看到你奇怪的瘫倒在树下,或发现你脸色很难看,但他们却在周围寻找着社会认同。当他们看到没有任何人做出关切的反应时,他们认为没有发生什么事,因而离开了。
当你发觉自己处于这种困境时,你要怎么做才能客服障碍获得帮助呢?由于你的身体状况正在迅速恶化,事件非常紧迫。假如你在呼救之前失去了说话和行动的能力或甚至失去了知觉,你得到帮助以及康复的机会都会显著下降。那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求救方式呢?呻吟、呜咽或喊叫困难都不会管用。它们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都不能提供充分信息让过路人确信你正处于真正的危险之中。
假如仅仅靠喊叫不一定能让过路的人来帮助你,你也许应该表示得更明确一点。仅仅引起别人的注意还不够,你必须清楚地说明你需要帮助,不能让过路的人认为你的情况并不紧急。你最好是使用“救命”这样的字眼,让旁观者知道你的处境确实非常危险。不要怕喊错了,在这里不好意思是你的头号敌人。如果你觉得自己可能中风了,就不应该为把问题估计得过于严重而感到尴尬。因为为避免一时的窘境,你可能要付出死亡或终生瘫痪的代价。
但是,即便是大声求救也不是最有效的策略。虽然这么做可以让旁观者明白你正处在危险之中,但还是不能消除每个旁观者心中的疑点:这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是应该提供帮助呢,还是应该由更合适的人去做?是不是有人已经去找专业人士来帮助了呢?这是不是我的责任?旁观者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你,设法想清楚这些问题。而对你来说生死攸关的时间却在无情地逝去。
显然,作为一名受害者,除了让旁观者知道你需要紧急的帮助之外,你还要更进一步,帮他们搞清楚他们应该如何帮助你以及由谁来帮助你。但哪一种方法才最有效、最可靠呢?
根据我们已经看到的研究结果,我的建议是从人群中挑出一个人来,盯着他,指着他,直接对他说:“你,穿蓝夹克的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一辆救护车来。”通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你可以消除所有可能妨碍或延误救助的不确定性。你已经把穿蓝夹克的人摆到了“救援者”的位置。他现在应该明白,紧急帮助是必要的;他也应该明白,他而不是别人有责任提供帮助;最后,他应该准确地知道要如何去做。所有科学证据都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将迅速得到有效的帮助。
{专家解读:明确指认一个人得到的效果会好过呼喊大众的响应和反应,至少被指认的人在这个时刻有了压力。有了压力因此就有了行动。}
总之,在你处在紧急状态中需要帮助时,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减少周围人对你的处境和他们的责任的不确定性。你要尽可能准确地将你需要的帮助表达出来。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去下结论,因为社会认同原理和多元无知效应很可能使他们对你的处境做出错误的判断,人多的时候尤其如此。
而且,你要向一群旁观者中的某一个人提出需要帮助的请求,一定要克服请求大家帮忙的这种本能。从众人中挑出一个人来并给他指派任务,否则,很容易使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产生其他人应该会帮忙,其他人会去帮忙或者其他人已经帮忙了的想法。在本书谈到的所有顺从技巧中,这个技巧或许是最需要牢记的。因为如果你不能迅速得到帮助,你就可能要承受严重的个人后果。
不久之前,我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当时我被卷入了一起很严重的车祸,我和另一位司机都受了重伤。我脑后留着血,摇摇晃晃地想站起来,而他则趴在方向盘上,不省人事。车祸发生在一个十字路口的中心,而且几位停车等待变灯的人都看到了车祸的发生,当我跪在车门旁边的路上,试图让自己清醒一点时,绿灯亮了。等待的车辆开始慢慢开过十字路口。司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我们,但没有人停下来。
这时我想起来了,“哦,这一切和研究结果一模一样。他们全都开走了!”幸好我想到了这点。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家,我对旁观者的研究也略知一二,所以才会产生这种想法。我赶紧回忆那些与我当前的困境相关的研究结果,马上就知道我要怎么做了。为了看得更清楚,我努力地站起来。我指着一辆车,对它的司机喊道:“叫警察。”有对后面两辆车的司机说:“把车开过来,我们需要帮助。”这些人立即做出了反应。他们马上打电话叫来了警察和救护车;用自己的手绢擦去我脸上的血迹;给我披上夹克衫,所谓目击者,他们愿意为车祸提供证据;甚至有一个人背着我去医院。
他们的帮助不仅迅速,而且还很有感染力。很快就有更多的司机自动停下来,去帮助另外那个受伤的司机。现在,社会认同原理开始为我们发挥作用了。为做到这点,关键在于要让球朝帮助我们的方向滚动。这一步完成以后,我们就可以放轻松,因为那些真心关心事态的旁观者和社会认同原理的力量自然会把余下的事情做好。
学我的样,照我的做
前面我们指出过,社会认同原理就像所有其他影响力的武器一样,也有能使它发挥出最大威力的条件。我们已经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即不确定性。当人们对自己不是很有把握时,他们依靠其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的可能性更大。除此之外,要想让社会认同原理发挥最大威力,还有另外一个条件也很重要,那就是相似性。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恰好与我们自己的行为一模一样时,社会认同原理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正是这些人的行为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构成我们正确行为的因素是什么。因此,我们往往会效仿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而不是与我们不同的人。
我相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电视上由普通人做的广告渐渐变得风行起来。广告商知道,将商品卖给普通观众(他们构成最大的潜在市场)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证明其他“普通人”喜欢并且使用该商品。于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街上的普通人对某种软饮料、止痛药或是洗涤剂赞不绝口的画面。
科学研究也为这种论断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几年前进行了一项很有意思的实验。他们将钱包放在曼哈顿商业区不同的街道上,然后观察人们发现这些钱包时会怎么办。每个钱包中都有2块钱的现钞、26。3元的支票和关于钱包“主人”的姓名、地址的资料。除此之外,钱包中还有一封信。这封信可以证明这个钱包已经不止一次被丢了。信是写给钱包主人的。写信人不久前捡到了这个钱包并打算把它归还给失主。他在信中写道,他非常高兴能够帮忙,有机会用这种方式效劳让他感觉非常好。
任何捡到这个钱包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捡到钱包的好心人在去寄这个钱包的路上又将它弄丢了,因为钱包就包在写有失主地址的信封里。研究人员想要知道的是,在捡到钱包的人中,有多少人会效仿第一个拾到钱包的人,将钱包原封不动地寄给它的主人。但在研究人员将钱包放在地上之前,他们对放在钱包里的那封信做了一点改动。其中一些信看上去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用标准的英语写的,而另一些信则是一个自称刚来不久的外国人用蹩脚的英语写的。换句话说,拾到钱包的人根据里面的信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捡到钱包并试图把它还给失主的人是否与大多数的美国相似。
{专家解读:人们愿意爱好和保护自己熟悉的人,这也是认同原理的一种引伸吧。}
现在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如果第一个捡到钱包并试图将它归还的人与大多数美国人相似的话,那么那些捡到钱包和信的曼哈顿人是否更容易受到他的影响,将钱包寄回去呢?答案明明白白:当拾到的钱包是那个外国人第一个拾到的那个时,只有33%的人把钱包还了回来。但当第一个拾到钱包的人是普通的美国人时,70%的人都把钱包还了回来。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了社会认同原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尤其是当我们认为那些人与我们相似的时候。
这个结论不仅可以用在成年人身上,而且还可以用在孩子们身上。例如,那些进行健康研究的人发现,学校的反吸烟计划如果让与学生同龄的人做教员,效果就会比较持久。而另一项研究发现,当孩子们在看了一部描写一个小孩愉快地去看牙医的电影之后,他们再去看牙医时,紧张的情绪就降低了,尤其是当他们与电影中的小孩年龄相同的时候。我真希望我能早一点知道这项研究结果,因为在结果公布的几年前,为降低我儿子克里斯的另一种不同的紧张情绪,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果那时候我就知道这项研究结果的话就好了。
我住在亚利桑那州,很多家庭的后院里都有游泳池。但不幸的是,每年都会有几个小孩掉进无人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