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进货不到两天,还没来得及出售,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发生了,美国人抵制日货,几乎把库里恰克推入绝境。库里恰克有苦难言,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眼看就要泡汤了,他整天坐在椅子上,对着眼前的大堆货物一个劲地叹气,度日如年。
这时库里恰克忽然想起了他的好朋友巴尼拉,一位移民美国的犹太商人;巴尼拉的生意做得很成功,他决定去向这位朋友请教经验。
待库里恰克把自己的烦恼讲出以后,巴尼拉微笑着说:“我的朋友,让我给你说个事吧!昨天我陪太太去书店买书,你知道她是一个肥胖者,于是就想买一本《如何减肥》的书,问过售票员后,得到的答案是:‘对不起,没有减肥的书,有《如何增肥》’。‘你这不是捉弄我吗?’我太太很不高兴地说。‘太太,我绝没有捉弄你,你只要按书中的建议相反去做就行了。我有一位朋友,她长得比您还要胖,有一次来我店里买《如何减肥》。当时没有,我就向他推荐了《如何增肥》这本书,想不到两个月后见到她时,居然瘦了10公斤。太太,试一下吗?’结果,我太太就非常乐意地将那本《如何增肥》的书买了下来。”
“好吧,巴尼拉,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具体我该怎样做呢?”
“下一次,你可以对来你商店的顾客这样说:‘美利坚的同胞们,买日货是爱国的最好表现。为什么呢?现在跟日本打仗,如果每个人买了一批日货,就等于为国家省下了一批资源。这部分资源就能转用于军需品,就能使美利坚的国力增加一分。’这样就会大不一样的,我的朋友,你可以试一下。”
库里恰克照着这样一说,奇迹真的出现了,美国人纷纷购买他的日货,这样他的日货很快就卖完了。本来濒临破产的库里恰克,把抵制日货改变成提倡购买日货,结果他不仅没有亏本,反而从中赚得了不少利润。
正话反说,也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方法。说出来的话,与所表达的字面意思完全相反,这就叫正话反说。如字面上肯定,而意义否定;或字面上否定,而意义上肯定。这种方法可以让顾客从逆向思维中寻找到答案。
有一则公益广告是宣传戒烟的,它列举了吸烟的四大好处:一省布料,因为吸烟易患肺痨,导致驼背,身体萎缩,所以就不会用太多的布料做衣服;二可防蚊:浓烈的烟雾熏得蚊子受不了,只得远远地避开;三可防贼:抽烟的人常患气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贼以为主人没有睡着,便不敢行窃;四可永保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这里说的吸烟的四大好处,实际上是吸烟的害处,内容非常幽默,让人们从笑声中悟出其真正要说明的道理,即吸烟对健康不利。
先否定自己再说服对方
在商业谈判中,不论是什么样的僵局,其形成都是有一定原因的。纵观许多谈判实践,可以发现,双方立场观点的不同引发了争执,是产生僵局的首要原因。
洽谈过程中,如果对某一问题各持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并且谁也不愿做出让步时,往往容易产生分歧,争执不下。当双方越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双方之间的分歧就会越大。这时,这种表面的立场就掩盖了双方真正的利益,而且为了维护各自的面子,不但不肯让步,反而会用顽强的意志来迫使对方改变立场。于是,谈判变成了一种意志力的较量,谈判自然陷入僵局。
'38'“二选一”法则(3)
谈判双方在立场上关注越多,就越不能注意调和双方利益,也就更不可能达成协议。甚至谈判双方都不想做出让步,或以退出谈判来进行威胁,这就更增加了达成协议的难度。拖延了谈判时间,容易致使谈判一方或双方丧失信心与兴趣,最终导致谈判的失败。
要想突破这种僵局,谈判双方需要冷静地分析一下原因,特别是分析己方的原因。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恰当,并进一步分析对方在这些问题上为何不肯让步,原因何在。
有时不妨大度一些,先主动对自己所持的观点作出一定程度的否定,以此来赢得对方的好感,继而再讨论适合双方利益的方案。
先否定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巧妙的心理战术,并非是没有胆量的表现。当一个人有勇气自我否定时,成功也就离他不远了。反之,当一个人没有勇气自我否定时,虽然他平时说话做事意气风发,实际上也只是外强中干罢了。
如果某次谈判发生争论的时候,另一方坚持由他们做主,而你坚持要按照你提出的方案办事,眼看争论要陷入僵局,此时你不妨马上站出来说:“虽然我坚持要用我们的方案,但我发觉你们的方案也很有道理。”当对方听到了这样的话时,也会放弃争论而谦虚地说:“你们的也不错。”
此时你再趁机说:“既然这样,我们干吗还要做无休止地争论呢?不如大家一起制订新的方案。”由于你已经采取主动,对方也无从反对,因此在新方案中你所坚持的观点必定会多于对方。
运用先否定自己再说服别人的方法,不但能够使僵持的局面得到缓和,还能够维持彼此的和气,应该说是最好的结局。
有一次,美国钢铁公司寄给以色列钢铁公司一箱技术材料,清单上写明是6份,但开箱清点时发现少了1份。双方发生争执,以色列人员说:“我们开箱时有很多人在场,开箱后又经过几次清点。是在确实判断材料缺少一份后才向你们提出交涉的。”美方则坚持说:“我方提供给贵方的材料,装箱时需要经过几次检查,不会漏装。”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
后来,当他们再次坐到谈判桌前谈判时,以色列谈判代表采取了先否定自己,再说服别人的方法。以方谈判代表说:“材料之所以会丢失,并不是百分百由于你们的失误所造成的,也许我们清点错了。”美方代表听后,态度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时,以方谈判代表趁机说:“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地坐在这里认真地分析一下”这样,美方代表也很乐意接受这种建议。双方在一起又重新讨论了材料丢失的可能。以方代表说:“我们认为材料的丢失有3种可能:美国漏装;运输途中散失;我方开箱后丢失。如果是在运输途中散失的,那么木箱一定会有破损,但现在木箱完好无损,因此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如果资料是我方开箱后丢失的,那样木箱上所印的净重量就会比现有5份资料的重量要大一些,而木箱上现在所印净重量正好与5份资料的净重量相等,因此这种可能性也可以排除。既然已经排除了两种可能,那就能够断定仅有一种可能,贵方漏装了资料。”
对于以方的分析,美方没有反驳的理由,只得同意发电报回去查询是否漏装,后来由美国钢铁公司补来了漏装的一份资料。
'39'巧用“名人效应”赚钱
犹太人认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众多的信息和产品使人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而,很多消费者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来作决策,经常凭印象来判断一个企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国际上的许多生意都是靠形象、名气、牌子成交的,因而,能借助名人的形象宣传自己的商品是个经商妙法。
一位犹太出版商有一批书,一直卖不出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思考了好几天后,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国事的总统根本就没有时间与他纠缠,便随口而出:“这本书不错。”
出版商听了后如获至宝,到处宣传:“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就销售一空。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出版商又有一批书卖不出去,他又拿一本新书给总统看。总统鉴于上次经验,看也没看,就说:“这本书太糟糕了。”出版商闻之,灵机一动,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很多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书又销售一空。
又过了一些时日,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为了不让出版商钻空子,便沉默不语,将书放在一边,出版商却大做广告:“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这位出版商利用总统的名气进行促销活动,其手段可谓巧妙之极,既达到了卖书的目的,又让总统无话可说。
当然,商家或者企业在没有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之前,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成绩是十分困难的。而要使自己的产品形成品牌,则往往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巧借名人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为上策,这便是“名人效应”。
少年时代的格芬家里很穷,靠母亲开小加工厂定做胸围为生。因为环境的缘故,格芬从小就对生意场上的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下了决心,一定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冒险精神,干出一番事业来。
经过多年的奔波之后,格芬将目光瞄准了唱片业,他认为这个行业大有利益可图,决心在这方面努力。但他没有本钱,怎么办呢?
于是他终日在娱乐圈中穿梭,寻找突破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民歌手罗拉尼洛。在此之前,虽然罗拉尼洛的歌喉已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因某些原因,并不出众,上不了台面,因此,她的歌唱事业并不如意。格芬以她为突破口,决定加以利用。
于是,格芬便主动邀请罗拉尼洛合作,共创金枪鱼音乐公司,他的条件是这样的:公司负责为罗拉尼洛包装和推销;罗拉尼洛的歌曲版权归公司所有。
合作协议签好以后,格芬便玩起他的包装手法来。他将罗拉尼洛歌曲夹在诸如巴巴拉·史翠珊等当代大红大紫的歌星的唱片中,制作后四处推销,这样,罗拉尼洛的身价大大提高。格芬也从中赚取了不少钱。
1969年,格芬决定卖掉金枪鱼音乐公司,得到现金450万美元,他给了罗拉尼洛225万美元。
有了本钱,格芬便着手开创他的事业。一年后,格芬自立门户,成立了庇护所唱片公司,再次从事唱片业,在他的刻意包装下,一批默默无闻的歌手成为红星。
捧红了几批歌星之后,格芬在1972年决定以7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公司卖给华纳唱片公司。之后,他在唱片界消失了一段时间。
1980年,格芬卷土重来,创办了格芬唱片公司。成立之后,唱片公司接连遭受挫折。1990年,运气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他麾下的“枪与玫瑰”乐队走红,格芬影响力大增,成为一家独立的大唱片公司老板。
'40'善用减压技巧
在商业活动中,犹太人经常用减压技巧说服别人。
犹太裔出版商布朗先生在美国被誉为畅销书制作大王,他策划了一本以《攻心术》为题的书,并约心理学家维纳格来写。维纳格以前从没有写过书,在这方面毫无经验,要让他写成一本书,的确有些困难。可是布朗先生对此毫不理会,他语气轻松地说:“怎么样?题目还不错吧?马上动手写吧!你一天只需写5页,完成300页左右就可以了”奇怪的是,经他这么一说,维纳格先生身上的压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觉得一天写5页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实际上动手起来,才觉得一天5页的定额够高的,不过既然已经答应下来,就一定要完成。
尽管维纳格是心理学专家,但还是被布朗的话给迷惑住了。布朗的话具有减压式的迷惑性,容易让人感到轻松时产生错觉,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叫人当时欣然应允的心理作用,心理学上称之为“减压技巧”,这种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得相当广泛。
其实,布朗先生运用的这种减压技巧,是从他的一次商务旅行中受到启发的。维纳格在他的《攻心术》书中提到了事情的经过:
一次,布朗先生乘坐的一架班机即将着陆,忽然,机上乘客听到机务人员报告:由于机场地面比较拥挤,飞机没有办法着陆,预定着陆时间将会推迟—小时。
布朗先生发现,机舱内顿时乱成了一片,喧嚷声、抱怨声不绝于耳,但乘客们也无可奈何,只得慢慢地熬过这漫长的一小时。
过了几分钟,机务人员宣布:晚点时间缩短到半小时。
布朗先生又看到,乘客们听罢都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又过了5分钟,乘客们再次听到广播说,最多再过5分钟,飞机就可以降落了。这—下,每个乘客都在那拍手庆贺。
从这个例子的最后结局里,布朗先生发现,飞机虽然是晚点,但乘客们却反而感到庆幸和满意。
后来布朗先生把这种减压技巧尝试着运用到谈判中,先用苛刻的虚假条件使对方产生疑虑、压抑、无望等心态,然后逐步优惠或让步,使对方自认为从中获得了很多好处而欣然签下合同。
维纳格在《攻心术》一书中进一步举例说:比如,如果买方不增加产品的购买数量而想要卖方在价格上多打些折扣,是很难让他接受的。于是�